蝴蝶定理是什么?
蝴蝶定理这个命题最早出现在1815年,而“蝴蝶定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数学刊》1944年2月号,由于其几何图形形象奇特,貌似蝴蝶,便以此命名。
蝴蝶定理(ButterflyTheorem):设M为圆内弦PQ的中点,过M作弦AB和CD。设AD和BC各相交PQ于点X和Y,则M是XY的中点。
去掉中点的条件,结论变为一个一般关于有向线段的比例式,称为“坎迪定理”,不为中点时满足:1/MY-1/MX=1/MQ-1/MP,这对2,3均成立。
向左转|向右转
什么是蝴蝶定理?
蝴蝶模型基本公式:AD:BC=OA:OC,蝴蝶定理是古代欧氏平面几何中最精彩的结果之一。这个命题最早出现在1815年,由W·G·霍纳提出证明。
而“蝴蝶定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数学月刊》1944年2月号,题目的图形像一只蝴蝶。这个定理的证法不胜枚举,至今仍然被数学爱好者研究,在考试中时有各种变形。
怎样理解蝴蝶定理?
蝴蝶模型又称梯形蝴蝶定理,是指在一个梯形中连接对角线后形成四个三角形。梯形蝴蝶定理是一个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定理,由于该定理的几何图形形状奇特,形似蝴蝶,所以以蝴蝶来命名。
梯形蝴蝶定理证明:
S1和S2的三角形是相似的,所以面积比=边长比的平方即a2︰b2。
S1和S4三角形同底等高,可知S1︰S4=OA︰OC ,又因为S1和S2是相似三角形,相似比=a︰b,所以S1︰S4=OA︰OC=a︰b=a2︰ab ;同理S1︰S3=a2︰ab。所以S1︰S2︰S3︰S4=a2︰b2︰ab︰ab。
蝴蝶模型公式推导过程:
S1和S2的的三角形是相似的,所以面积比=边长比的平方即a2:b2。设梯形高为h,S3+S2=1/2,bh=S4+S2,所以S3=S4。
设S4三角形高为h1(底为OB),可知S3:S1=S4:S1=OB:OA。因为S1和S2的的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S4:S1=OB:OA=b:a,所以S1︰S2︰S3︰S4=a2︰b2︰ab︰ab。
梯形蝴蝶定理是一个平面几何中的重要定理,由于该定理的几何图形形状奇特,形似蝴蝶,所以以蝴蝶来命名。相似图形,面积比等于对边比的平方也就是S1:S2=a2/b2。
相关信息:
这个命题最早作为一个征解问题出现于公元1815年英国的一本杂志《男士日记》(Gentleman's Diary)39-40页(P39-40)上。有意思的是,直到1972年以前,人们的证明都并非初等,且十分繁琐。
小学蝴蝶定理公式
小学蝴蝶定理公式为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S1∶S2=S4∶S3或S1×S3=S2×S4,上、下部分的面积之积等于左、右部分的面积之积,蝴蝶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不规则四边形面积问题的途径。
蝴蝶定理(ButterflyTheorem),是古代欧氏平面几何中最精彩的结果之一。这个命题最早出现在1815年,由霍纳提出证明。而“蝴蝶定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数学月刊》1944年2月号,题目的图形像一只蝴蝶。
蝴蝶定理内容是什么?
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句话的来源,是由于这位气象学家 *** 了一个电脑程序,可以模拟气候的变化,并用图像来表示。最后他发现,图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张开的双翅,因而它形象的将这一图形以“蝴蝶扇动翅膀”的方式进行阐释,于是便有了上述的说法。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又被称作非线性。
什么是蝴蝶定理?
蝴蝶定理 Butterfly theorem
概况:
蝴蝶定理更先是作为一个征求证明的问题,刊载于1815年的一份通俗杂志《男士日记》上。由于其几何图形形象奇特、貌似蝴蝶,便以此命名,定理内容:圆O中的弦PQ的中点M,过点M任作两弦AB,CD,弦AD与BC分别交PQ于X,Y,则M为XY之中点。
出现过许多优美奇特的解法,其中最早的,应首推霍纳在职1815年所给出的证法。至于初等数学的证法,在国外资料中,一般都认为是由一位中学教师斯特温首先提出的,它给予出的是面积证法,其中应用了面积公式:S=1/2 BCSINA。1985年,在河南省《数学教师》创刊号上,杜锡录同志以《平面几何中的名题及其妙解》为题,载文向国内介绍蝴蝶定理,从此蝴蝶定理在神州大地到处传开。
这里介绍一种较为简便的初等数学证法。
证明:过圆心O作AD与BC的垂线,垂足为S、T,连接OX,OY,OM, *** ,MT。
∵△AMD∽△CMB
∴AM/CM=AD/BC
∵SD=1/2AD, *** =1/2BC
∴AM/CM=AS/CT
又∵∠A=∠C
∴△AMS∽△CMT
∴∠MSX=∠MTY
∵∠OMX=∠OSX=90°
∴∠OMX+∠OSX=180°
∴O,S,X,M四点共圆
同理,O,T,Y,M四点共圆
∴∠MTY=∠MOY,∠MSX=∠MOX
∴∠MOX=∠MOY ,
∵OM⊥PQ
∴XM=YM
这个定理在椭圆中也成立,如图
1,椭圆的长轴A1、A2与x轴平行,短轴B1B2在y轴上,中心为M(o,r)(b>r>0)。
(Ⅰ)写出椭圆的方程,求椭圆的焦点坐标及离心率;
(Ⅱ)直线y=k1x交椭圆于两点C(x1,y1),D(x2,y2)(y2>0);直线y=k2x交椭圆于两点G(x3,y3),H(x4,y4)(y4>0)。
求证:k1x1x2/(x1+x2)=k2x3x4/(x3+x4)
(Ⅲ)对于(Ⅱ)中的C,D,G,H,设CH交X轴于点P,GD交X轴于点Q。
求证: | OP | = | OQ |。
(证明过程不考虑CH或GD垂直于X轴的情形)
2.解答:北京教育考试院招生考试办公室专家在公布的《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答案汇编》中给出的参考解答如下:
(18)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的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分15分。
(Ⅰ)解:椭圆方程为x2/a2+(y-r)2/b2=1
焦点坐标为
(Ⅱ)证明:将直线CD的方程y=k?8?6x代入椭圆方程,得b2x2+a2(k1x-r)2=a2b2,
整理,得
(b2+a2k12)x2-2k1a2rx+(a2r2-a2b2)=0
根据韦达定理,得
x1+x2=2k1a2r/(b2+a2k12), x1·x2=(a2r2-a2b2)/( b2+a2k12),
所以x1x2/(x1+x2)=( r2-b2)/2k1r ①
将直线GH的方程y=k2x代入椭圆方程,同理可得
x3x4/(x3+x4)=( r2-b2)/2k2r ②
由①,②得k1x1x2/(x1+x2)=(r2-b2/2r=k2x3x4/(x3+x4)
所以结论成立。
(Ⅲ)证明:设点P(p,o),点Q(q,o)。
由C,P,H共线,得
(x1-p)/( x4-p)=k1x1/k2x4
解得P=(k1-k2)x1x4/(k1x1-k2x4)
由D,Q,G共线,同理可得
q=(k1-k2)x2x3/(k1x2-k2x3)
由k1x1x2/(x1+x2)=k2x3x4/(x3+x4),变形得:
x2x3/(k1x2-k2x3)=x1x4/(k1x1-k2x4)
即:(k1-k2)x2x3/(k1x2-k2x3)=(k1-k2)x1x4/(k1x1-k2x4)
所以 |p|=|q|,即,|OP|=|OQ|。
3.简评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等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入门容易,第(Ⅰ)问考查椭圆方程、待定系数法、坐标平移和椭圆性质:焦点坐标、离心率、看图说话即可解决问题,但考查的却都是重点内容。
第(Ⅱ)问是典型的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待证式子中含有x1x2,x1+x2,x3x4,x3+x4这样的对称式,式子结构对称优美,和谐平衡,使人很容易联想起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韦达定理,启示了证明问题的思路。这里用到了解析几何最根本的思想和最根本的 *** 。解两个联立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用代入消元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分离系数利用韦达定理给出关于x1x2,x1+x2,x3x4,x3+x4的表达式,再分别代入待证式两边运算即达到证明目的。证明的过程中,由两个联立方程组结构的相似性运用了“同理可得”,整个证明过程也令人赏心悦目,感受到了逻辑证明与表达的顺畅、简约的美的魅力。
第(Ⅲ)问证明中用到了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用到了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分别解出p,q以后,|OP|=|OQ|等价转化成了p= -q(或p+q=0。)此时分析前提条件(Ⅱ)及待证结论p= -q,关键在于沟通k1x1x2/(x1+x2)=k2x3x4/(x3+x4)与x1x4/(k1x1-k2x4)=-x2x3/(k1x2-k2x3)的联系。参考解答中的表述略去了一些变形的中间过程,使人不易看出沟通的线索,以及命题人变形的思路,因此读者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如果将两式做如下变形,则思路就显然顺畅自然。
设:k1x1x2/(x1+x2)=k2x3x4/(x3+x4)为①式,两边同取倒数,得
1/k1x2+1/k1x1=1/k2x4+1/k2x3 ①’
设:x1x4/(k1x1-k2x4)=-x2x3/(k1x2-k2x3)为 ②式,两边同取倒数,得k1/x4-k2/x1=k2/x2-k1/x3,移项得k2/x1+k2/x2=k1/x3+k1/x4 ②’
将①’两边同乘以k1·k2,即得
k2/x1+k2/x2=k1/x3+k1/x4
它与②’完全一样。这里利用两式同时变形的 *** 可以较容易实现目的,有分析、有综合,有思维,有运算。思路的选择有赖于对式子特征的观察联想。
综观这道题的题目特征及解答过程,我们看到了用代数方程但 *** 处理几何问题的作用与威力。
4.赏析:
上面我们看到,试题的结构及其解答都令人感到赏心悦目,至此,我们不禁要追问一句:试题是怎么命制出来的?它的背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数学学习与教学、高三复习与备考有什么启示?
关于圆,有一个有趣的定理:
蝴蝶定理 设AB是圆O的弦,M是AB的中点。过M作圆O的两弦CD、EF,CF、DE分别交AB于H、G。则MH=MG。
这个定理画出来的几何图,很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所以叫做蝴蝶定理(图2)。
盯着试题的图1仔细看,它像不像椭圆上翩翩飞舞的蝴蝶?
像,而且像极了。试题的证明过程及结果告诉我们,椭圆中蝴蝶定理依然成立,而且是用解析 *** 证明的。如果令椭圆的长轴,短轴相等,即a=b,则椭圆就变成了圆,椭圆中的蝴蝶定理就变成了圆上的蝴蝶定理,上面的证明一样适用。由于椭圆也可以看作将一个圆经“压缩变换”而得,故圆上的蝴蝶定理经“压缩变换”也可以变成椭圆上的蝴蝶定理。“翩翩蝴蝶舞椭圆,飞落高考数学花。”读者诸君欣赏至此,是否体会到了数学命题几何专家命制高考试题的“高招”及良苦用心?
[关于“椭圆上的蝴蝶”,张景中院士在其献给中学生的礼物一书《数学家的眼光》“巧思妙解”一节中有着精妙的论述,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该书P54-59]。
5.启示
椭圆上的蝴蝶翩翩飞舞,飞落到了北京数学高考试题的百花(草)园,令人欣喜异常。它虽然有着竞赛数学、仿射变换、数学名题的背景,然而这里证明它,却只用到了教科书里反复提到的三点共线问题和斜率公式,用到了解析几何最基本的 *** 。高级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全一册(必修)数处提到三点共线问题,如P13习题一第14题:已知三点A(1,-1)、B(3,3)、C(4,5)。求证:三点在一条直线上:P17练习4:证明:已知三点A、B、C,如果直线AB、AC的斜率相等,那么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P27习题二第9题:证明三点A(1,3)、B(5,7)、C(10,12)在同一条直线上;P47复习参考题一第3题:用两种 *** 证明:三点A(-2,12)、B(1,3)、C(4,-6)在同一条直线上。你看,课本上的练习、习题、复习参考题,反复提到了三点共线的证明,并且强调用不同的 *** 来证明。为什么?你(老师、学生)关注到了它吗?
实际上,三点共线的不同证明,可以把解析几何之一章的重点基础知识充分调动起来,组织起来。你可以用基本公式——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证明|AC|=|AB∣+∣BC∣;你也可以应用定比分点公式x=(x1+λx2)/(1+λ),y=(y1+λy2)/(1+λ)去证λ=(x1-x)/(x-x2)=(y1-y)/(y-y2);你可以用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Kp1p2=(y2-y1)/(x2-x1),去证KAB=KAC;你还可以先建立直线AB的方程f(x,y)=0,然后验证点C的坐标适合直线AB的方程即f(x,y)=0;你也可以在建立直线AB的方程之后,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证明dc-AB=0;你还可以计算△ABC的面积,去证S△ABC=0。你看,有五、六种 *** 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当然难度有高有低。一题多解中选择 *** 、优化 *** 也是能力(洞察、观察)的体现,从比较中才可以鉴别 *** 的优劣。据说考试下来,有一些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对自己没能解答出第(Ⅲ)问很懊悔,一些老师也说这个题目“运算量太大难以完成”!不知读者诸君欣赏至此,能不能发现上述问题的症结究竟发生在哪里?北京市有许多重点中学的师生,对高中数学课本的习题不屑一顾,很少去钻研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去寻求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去总结解题的原则、思路与规律。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几十套几十套的各地模拟试卷,使高三学生跳进题海做得昏天黑地而难以自拔,这哪里还谈得上素质教育与培养能力?我们应当从欣赏“翩翩飞舞的椭圆蝴蝶”中去用心体会“精选题目充分利用题目的“营养”价值”在数学教学与复习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解放思想,勇敢大胆地摒弃“题海战术”。而要使学生跳出题海,老师就必须首先跳入题海,“题海探珠”,感悟数学教育改革的真谛。——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联系、注重能力。
补充:混沌论中蝴蝶定理
数学的一门分支是混沌论。混沌论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理——蝴蝶定理。它是说,一些最轻微的因素,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引起滔天的巨浪,就好比地球南半球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美丽的翅膀,那微小的气流,已足已引起北半球的飓风和海啸。
而我们怎能跟踪那叶尖的微微一颤呢? 所以经济和气象都是不可预测的,正如人生无法预测。
蝴蝶定理的推广
如图I,是“蝴蝶定理”,有结论EP=PF;如图II,是“蝴蝶定理”的演变,点P,Q,R,S是否也存在某种关系呢?
所以过圆心O的两个同心圆内弦中点M作两条直线交圆于A、B、C、D、E、F、G、H,连AF、BE、CH、DG分别交弦于点P、Q、R、S,则有等式:成立。
证明:引理,如右图,有结论
由及正弦定理即可得到:
原结论
作OM1AD于M1,OM2EH于M2,
于是,MA - MD = MB - MC = 2MM1 = 2Msin;
MH - ME = MG - MF = 2MM2 = 2Msin
且MA*MD = ME*MH,MB*MC = MF*MG,代入上式,又
故原式成立
证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