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原名是什么呢?(萧红原名)

2023-06-03 18:51:20 旅游攻略 投稿:浅时光

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少女时代的萧红,曾被家里订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这人相貌堂堂,师范毕业,萧红对他也很是倾心。但是,萧红在初中毕业后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读高中,这件事情在当地引起了轩然 *** ,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

萧红不服,到法庭状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声,表示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萧红败诉。不过,萧红后来还是原谅了汪恩甲。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两人住进哈尔滨东兴顺旅馆,不久萧红有了身孕。

但是,当萧红临产期近,汪恩甲却突然失踪,令萧红独自被困在旅馆。对于汪恩甲的失踪,一种说法认为他没有足够的钱交房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遭遇了意外。

萧红纪念馆

萧红故居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呼兰镇建设街文化路29号,毗邻萧红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86年6月11日(萧红诞辰75周年),于2011年6月6号(萧红诞辰100周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展区面积为1600平方米。

展览内容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三大部分。纪念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短暂而传奇的人生经历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呢?

萧红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现代著名女小说家,“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幼年丧母,在寂寞中度过童年和少年,后为反抗父亲包办的婚姻,毅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于患难中结识萧军,后两人同居。1932年开始小说创作。1942年2月病逝于香港。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文学创作

1933年春,写了之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 *** 》,同年冬出版与萧军合著的短篇小说集《跋涉》。1934年随同萧军去青岛,着手写《生 *** 场》,同年秋到上海。1935年底,在鲁迅帮助下出版中篇小说《生 *** 场》,鲁迅为之作序。散文集《商市街》也在这年出版。

1938年应李公朴之约,从汉口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书。不久与萧军分离,辗转在武汉、重庆等地。1940年去香港,辛勤写作。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朦胧的期待》、《黄河》,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哑剧《民族魂》和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等。1941年完成了她最后的作品——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 *** 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 萧红

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的原名是张秀环。

萧红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之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 *** 场》。1936年,东渡 *** ,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萧红的文体特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 *** 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 *** 、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 *** 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 *** 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宇慧)

简历与书目: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之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 *** 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 *** ,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著作书目:

《跋涉》(小说、散文集)与萧军合著, 1933(自费出版)

《生 *** 场》(中篇小说)1935,上海容光书局;1980,黑龙江人民

《淌薪帧?散文集)1936,文生

《桥》(小说、散文集)1936,文生

《牛车上》(小说、散文集)1937,文生

《旷野的呼喊》(短篇小说集)1940,上杂

《萧红散文》 1940,重庆大时代书局

《回忆鲁迅先生》(散文)1940,重庆妇生活社

《马伯乐》(中篇小说)1941,重庆大时代书局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1,上杂 1954,新文艺;1979,黑龙江人民

《手》(小说)1943,桂林远方书店

《小城三月》(小说)1948,香港海洋书屋

《萧红选集》(中、短篇小说集)1958,人文

《萧红选集》 1981,人文

《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萧军辑,1981,黑龙江人民

《萧红短篇小说逊 1982,黑龙江人民

《萧红散文选集》 1982,百花

《萧红》(中国现代作家选集)1984,人文

《萧红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87,人文

萧红的真名叫什么?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 *** 场》。1936年,东渡 *** ,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原名是什么?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田娣等,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最负盛名的女作家,1911 年 6 月 2 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与张爱玲等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萧红幼年丧母,1928 就读于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比较深。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 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流离,因此而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了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2 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了不少进步文人,并参加了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 年,萧红与萧军自费出版之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 *** 场》(开始用笔名萧红),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 *** 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这部作品使萧红蜚声文坛。1936 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她东渡 *** ,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 年,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仅三十一岁。

在短短八年的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六十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海内外许多文学评论家认为,萧红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终于站到了与鲁迅同一的高度,达到了同一种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在本套丛书的选编过程中,编者依照通行权威版本进行了认真的审校。由于年代的关系,作者在行文中的很多用法带有汉语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痕迹。例如「底」和「的」的通用,「那」和「哪」的通用等等。为了尊重原著者、保持原作原貌,编者并未对这些表述进行改动,希望以此保留当时的时代痕迹与特色。

标签: # 原名 # 萧红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