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学府--稷下学宫(稷下学宫)

2023-05-28 21:29:02 旅游攻略 投稿:宁七月

稷下学宫名词解释是什么?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稷下学官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它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是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政治待遇。在物质上,学者们受到的待遇也很优厚。

相关人物介绍

稷下学宫学术博大精深,荟萃各家各派思想精华。就儒学而言,曾进驻稷下学宫的著名儒学学者,前有孟子,后有荀子。孟子长期居齐,他的思想颇受稷下学者的影响,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有学者认为是受稷下先生尹文等人“气论”的影响。

荀子是稷下学宫的最后一个大师,他立足儒家,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总结,从人性论、认识论、政治理论、天人关系等诸方面对稷下学术进行了吸取和修正,从而将诸子学术推向**,成为战国诸子学说的总结者。

战国学府--稷下学宫

齐帆齐微课

战国,一个气势恢宏的冷兵器时代,烽火燃烧了500余年。

大浪淘沙、繁星璀璨,塑造了英雄,埋葬了败主。马鸣萧萧、旌旗招展,踏碎了离殇,扬起了草莽。

战国风云若九天飞瀑,撞击在铁血磐石上,碎玉珠扬,呈现出璀璨夺目的“百家争鸣”和战国霸主的不羁胸怀,终究在秦王剑下,马伫烽消、百江一统。

历史的宏大在于,刀枪剑戟之余,总给文化避让出一片自由天地,哪怕这片天地硬性切削,也不予荡灭,这就塑成了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

稷下学宫,做为战国时代的之一学府,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唤醒了天下精英的才华展示,孕育出“百家争鸣”的非凡气象。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西门”,亦名稷门。“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的城门名称,“稷下”位于齐都稷门处,于此处设立学宫,故称“稷下学宫”。

齐国出手豪迈,将学宫建得门高路阔、气宇轩昂,并给各路参学与交流的学者以崇高的待遇。诸子百家尽皆于此,周游列国的圣贤雅士也暂且停歇于此。浩浩荡荡的学府,人数往往千余记,百家争鸣、群贤舌战,思想高度从这里得到延展与升华。

当然,任何思维的张力都受行政制度的冰冷框范,齐王不朽,他豁达地拆解了这些条条框框,让稷下学宫成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学府。

首先,“文”不染“政”,学宫诸子,皆无官宦人员,且任何抨击政权的言论,甚至抨击齐国的言论,朝廷皆兼而听之,善则从之,不善加冕。这就保证了体制外的思维独立性,使思想在“无挂碍”的状态下生发、碰撞、交融与沉淀。

再则,天下贤士汇聚一堂,难免有滥竽充数的酸腐之辈,他们与大贤者的思想如同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存有任何交集,一个论东,一个论西,想握手都找不到对方在哪里。

为了避免这些,学宫设立“学位制”,根据成就、资历、学问分为:“客卿”、“列大夫”、“上大夫”、“稷下先生”、“稷下学士”等,并聘请重量级大师压仓镇宅,兼以荀子主句,为“百家争鸣”肃清道场、净化了学术空气。

接下来,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激烈论战。

一、仁、霸之论

“仁”者,以孟子为核心展开论述,认为天下群雄并起、烽火枭枭,势必归于“大一统”,雄主当以“仁义”之命称霸诸侯、号令天下,认为“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而以“霸气”称雄,面服而心非服也,唯有实行仁义才可教化征服天下,这也就是所谓的“王道”。

而荀子虽推崇仁义之“王道”,但当下时局,诸侯以霸为体,以霸治霸方为时局之大势。

管仲以为雄主应以王霸并举,灵活多变,因势而定,“以备待时,以时兴事”,“强国众,合强以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合小以攻大,以图王。强国众,而言王势者,愚人之智也;强国少,而施霸道者,败事之谋也。”

二、利义之辩

孟子认为,义与利是二元对立的,认为追求名利,必然损害义,为了保全义,必然会“舍生而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与利成为君子与小人的判定依据。

荀子认为,“利”乃人之本性,不可消灭,逐利有度即可,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

管仲认为,义利并重乃学派的合规理论。他认为,在礼义之外,必有物质鼓励相扶,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紧跟礼义的教化引导,故曰:“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三、人天之辩

孟子认为,天地孕育万物、孕育苍生、孕育五谷、孕育河池泉井,人乃天地之所生。天者,宇宙之主宰,人的饮食起居、行住坐卧,甚至命运沉浮都在“天”的掌控之下,乱世枭雄亦难逃其威。

如果孟子主张的是唯心主义,那么荀子则是唯物主义的推崇者,他认为天是大自然的客观存有,而人也是宇宙之尊。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而此时管仲观点与荀子所见略同,认为世间的一切灾难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应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超越自然,人在进行生产生活时,亦将逐步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有。

四、人性之辩

孟子曰:“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一出生就具备君子的一切优良秉性,之所以有人慢慢变坏,是因为生活条件的或生活环境的左右,使其做出无奈之举,故而成恶,但一经灵魂的洗礼与改造,皆能还复如初。

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乃“五欲”之身,天生好利,又因逐利,相互间不停争抢打斗,故,人生而为恶。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他认为人之善恶是环境的产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人性方面的差异,就像水,向哪里导通就会流向哪里。

当然,如上之论,乃学宫论辩之冰山一角,乃“百家争鸣”之万水一瓢,其激荡、其丰富、其高妙,乃三二辞篇不能达焉。

其学派,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其贤士有如孟子、荀子、邹子、告子、慎子、申子、接子、涓子、尹文子、鲁连子、驺子等,当然还有长江流域的南方大家屈原。

而在这个时候,遥远的西方也出现了一个顶尖学府--柏拉图学院,它是由柏拉图创办于公元前385年许。

柏拉图的母亲是雅典被称为七贤的后裔,父亲是雅典最后一位君王科德鲁斯的子孙。

柏拉图志怀高远,为了实现城邦的稳固性,实现公平公正的政治理想,于公元前387年,在朋友的资助下,在雅典近郊购置了一片土地,创办了一所自己的学校。

柏拉图学园是欧洲历史上之一个真正招收学生,具有大学性质的学校。它的课程有:哲学、数学、天文、历史、法律、文学、音乐等。校训是:不学几何者不得入内。

稷下学宫在东方,柏拉图学院在西方;稷下学宫是为乱世一统而设立的,柏拉图学院是个人的政治理想而设立的;稷下学宫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柏拉图学院张贴着“不学几何者不得入内”。

由此,雅典的柏拉图学院与华夏的稷下学宫倒显得格外“小气”与“狭隘”,稷下学宫反确是气度恢弘、万古绵长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稷下学宫乃万古世界之一学府,已属实至名归了。

齐帆齐28天写作训练营(23)篇2437字

稷下学宫创立的意义有哪些?

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我国历史上之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同时,稷下学开启秦汉文化发展之源,对秦汉以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秦国虽然经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崛起,但在文化的发展上,秦国并不领先,不过秦国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卫国人吕不韦登上丞相位后,数次派人到齐国的稷下学宫招贤纳士。

在《大秦赋》中,为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的门客大多来自稷下学宫,助力嬴政统一六国的李斯也是稷下学宫荀子的高徒。

在战国时代,人才争夺激烈,礼贤下士之风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以荀子为祭酒(学宫之长),韩非、李斯等众学子经常参与辩论,学术氛围浓厚,历史上的稷下学宫,其实远比剧中描述的更加辉煌。

稷下学宫在齐国设立以来,得到了齐国历代君王的重视,在齐国的默许下,“稷下生”可以任意讨论学术和政治,其中优秀的人才还能获得齐国的封赏和授官,如此一来,稷下学宫成为了各学派交流的荟萃之地。

云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兵家等各重大学派的“学者”。例如,儒家的两位重要代表孟子和荀子都曾在这里讲学。孟子一共两次来到稷下学宫讲学,他之一次讲“仁政”,吸引了众多学子来到稷下。

第二次讲“浩然之气”,齐宣王听完后如醍醐灌顶,对孟子顶礼膜拜。荀子更是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广收门徒,李斯、韩非、张苍都是荀子的徒弟。

稷下学宫究竟创办于何时,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个说法是创建于齐威王时期,另一个说法较为普遍,是田氏取代姜族、夺取齐国政权后的第二代国君齐桓公田午时期。《中论·亡国》中记载:“昔齐桓公立稷下学官(宫),设大夫之号”。

稷下学宫之所以产生于齐国而不是其他诸侯国,这是齐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综合条件决定的。

稷下学宫:世界上之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显学是黄老学派

齐国黄老传统发展的 *** 在战国中期,齐桓公田午所开创的稷下学宫(公元前370-221年)

维持了150年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之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经费全由国家负担,授课老师为各学派的知名学者

除了自由广收门徒,做学术研究和著书立说,受上大夫俸禄的学者有76人,他们也是齐国的智囊团

稷下学宫在全盛时期,曾容纳了九流十家,道、儒、法、墨、名、兵、农、阴阳家等诸多著名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申不害、接子、季真、环渊、彭蒙、尹文子、鲁仲连、驺奭、荀子等

荀子曾经三次担任「 ”祭酒”,即校长

稷下学宫创导学术自由,不同学派、思想、政见者,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使得稷下学宫成为学术荟萃的中心

学者们互相争辩和影响,近距离百家争鸣

《盐铁论论儒》记载:「 ”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论职而论国事

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去芜存菁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结果是什么呢?墨家背景的慎到和道家背景的申不害都变成了既是法家,又是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

名家背景的尹文变成了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李悝变成了带着浓厚黄老色彩的前期法家

后期法家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公元前313-238年)更是在稷下学宫受感染,变成四不像

消极地看,这是乱七八糟一锅粥

积极地看,这就是春秋诸子思想的融合或去芜存菁

稷下学宫的显学是黄老学派

从伊尹、姜太公到管仲、范蠡、申不害历代名相的黄老传统,在稷下学宫更是融合了春秋诸子的思想,总结出黄老学派和前期法家思想,儒者称之为黄老之术和黄老刑名之术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提到黄老学派说:「 ”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

慎到、田骈等提出「 ”以道变法”的概念

战国时期有名的黄老学者还有申不害、宋钘、鹖冠子等

黄老学派 何谓黄老学派:战国中期到秦汉,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

该流派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

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齐国稷下与魏国时期,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

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两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和操作性

在西方,黄老道家常被称为目的性的道家或工具性的道家

从内容上看,黄老之术继承和发展了黄帝、老子关于「 ”道”的思想,他们认为「 ”道”是作为客观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 ”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 ”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上述主张在汉朝初期曾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结果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盛世

” 以道变法 要进一步了解黄老学派的内涵,让我们看慎到的管理理论片段:「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

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意思是,当领导的不能听流言,而要根据法制和数据来做判断,以业绩作为考核的重点,不能徇私,现代管理也是如此

关键是,慎到所强调的不是严刑峻法,而是管理者的自律

光是无劳之亲,不任于官的自律,当今的管理者就大都做不到

为啥?因为管理者诸多俗念而缺乏管理理念

慎到还补充说:「 ”法治的问题,没有比徇私更严重的

立法而徇私比不立法更糟糕!” 历史考证,慎到就是墨子的学生禽滑厘,也就是数年前电影《墨攻》里刘德华所主演的那位墨者

多年来,我一直纳闷,墨子死后,怎么墨家就近乎销声匿迹了?庆幸在齐国稷下学宫,禽滑厘变身为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

黄老学派的辉煌在文景盛世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一切都从太公的齐国开始

刘邦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任曹参为相国

曹参出身行伍,有自知之明,所以请教胶西盖公治世安民之道

盖公传授给曹参齐国稷下学宫所总结的黄老之学,领导要如前述慎到所说,严格自律而且确保官不扰民

齐国大治,齐人都夸曹参贤明

宰相萧何临终向刘邦推荐曹参继任

曹参重施管理齐国的故伎,重用老成持重而爱民的官员,对好大喜功而好进言的官员一律请他们喝酒

管理则一切萧规曹随,不求改进

年轻的汉惠帝好大喜功,叫曹窋劝告曹参,被父亲惩罚

惠帝不高兴,曹参谢罪说:「 ”请问陛下比高祖如何?” 惠帝说:「 ”我不如高祖” 曹参问: 「 ”陛下看臣子比萧何如何?” 惠帝说:「 ”你不如萧何

” 曹参说:「 ”高帝与萧何的法令已经畅行,我们既然都不如他们,为何要重新发明轮子呢?”惠帝无语

曹参不让好大喜功者进忠言,就是稷下学宫慎到先生所说的「 ”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

这个「 ”萧规曹随”的典故,就是黄老之治的实例和文景盛世的基础,文帝和景帝的宰相陈平传承之

标签: # 稷下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