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畜这个词语是一种表达感受和宣泄情感的工具。随着这个流行语的风靡,其特别代表的群体逐渐壮大,社会在理智的批判与启示中,希望能够对这群人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帮助。无论是主动成为“社畜”的人,还是非自愿成为“社畜”的人,都需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学会拥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社畜带有疲惫、焦虑等负面情绪,但更能促进我们对自己的反思和人生的价值观,为我们将来的生活做出更好的规划,终让我们在“再苦再累也不辜负自己的青春”,走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轨迹。
社畜这个词在近几年越来越常见,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字面上看,社畜指的是被公司“奴役”、忙于工作的职业人群。社畜一种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在办公室中“役畜”或“犁地牛”,一味地工作,没有太多自由时间,甚至干到没有生活情趣了的人。 社畜一词的出现,表达了很多人在财富积累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纠结,表示这类人或多或少地感到工作没有意义,缺乏升值的空间,而导致浪费了他们年轻宝贵的青春。社畜这个流行语的内涵十分丰富,下文将依次为您详述。
社畜的来源
社畜一词始于日本,但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网络流行语。在日语中,社畜(しゃちく、shachiku)意思为“白领奴隶”。我们可以理解为职场上被公司所占据、被工作所束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处于一种近似奴役和羁绊的境地。随着这个流行语在中国的流行,社畜这个词的意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不再仅仅指代那些工作时间过长、生活节奏比较快的年轻人,更成为一些人对于自己职业迷茫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社畜背后的文化现象
社畜这个词语的出现是一种抗争的表现,是人类面对工作个人状态的一种反抗和发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由、自主的生活状态,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被命运安排,束缚在工作中。传统的职场文化体系强调“忠诚、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正是根基于社畜的出现,使得现代职场中的许多年轻人压力爆棚,财富积累和生活品质之间的选择也越发成为了一种困惑和纠结。尤其是在中国中产阶级社会的上升期,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意识形态的转向、教育体制的改革,都直接或间接地给“社畜”和年轻一代人的生活增加了许多特殊的成分。
社畜现象的影响因素
影响社畜现象的因素主要有:职场文化、个人目标、媒体宣传、社会观念等。
职场文化:传统的职场文化强调“认命、坚韧不拔、无私奉献”这样的职场价值观,从而在年轻人中形成了一种“赚钱、升职、奋斗”的观念,间接地强化了“社畜”的存在。
个人目标:一些人出于追求事业成功、提高地位或金钱收益等目的到达“社畜”状态。他们在长时间的工作中形成了“满足一切公司的需求、获得公司的认可、个人成长”,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内容。
媒体宣传:自媒体时代影响非常大。一些自媒体从业者流行一种“每天都要努力、每天都认真工作、每天都有近乎完美的生活”的口号,从而对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引导效果。相应的结果,及时“劳累出身体、觉帝养生论之类的口号”也使“社畜”的存在得到了再次的印证。
社会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母则强,为父则弱的“忠孝”道德观念已经历了几千年的重重磨练,几乎已经深入人心。来自家庭教育和周边重要人物的提议让人们更珍视事业,精益求精,忽略了生活中的诸多美好。
社畜心理分析
社畜现象背后蕴含着内心的种种内涵。一些人出于个人意志,意愿成为了“社畜”,但更多的人不得不被迫成为“社畜”,否则他们就会失去生计基础。社畜现象通过这些方式形成了从失落中获取消极思考、沮丧、灰心、挫败等否定情况的行为方式。当人变为“社畜”,一方面直觉上觉得自己取得了进展和成就,另一方面也意识到了这是一种在私人生活中失去了很多事物的代价。
对于主动成为“社畜”的人来说,他们在职场上的追求具有很高的目标色彩,一旦达成也会获得高额的目标成就感,并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而对于被迫成为“社畜”的人,多半会产生一些典型的外部性心理,如成长受挫、无目标、悔恨、挫折感等等,从而形成心理上的抑郁、焦虑和心理问题等。
如何减轻“社畜”状态
一些有效的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社畜”状态的存在:
1.注重生活平衡
自我决定心理学认为,自我的努力和足够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喜好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注重生活平衡有助于改善某些脆弱的情绪状态,减轻“社畜”的压力。
2.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专注与放松是一对重要的相辅相成的,且能够发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纾解工作压力。
3.健康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稳定的生物节律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如运动、生活饮食等。以维护生命的原则保持身体健康,对于减轻“社畜”的状态非常有利。
4.寻求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帮助
在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结识同好和同伴,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团体。借助团体信任实现“身份认同”和“感情认同”,在其中找到一些帮助和支持,引领自己摆脱“社畜”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