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天,发现身边投身伟大的区块链创业事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亚于双创最火的时候下海创业的勇士们。至于一直炒币的朋友,更是数不胜数了。据说加入链圈或币圈的人,首先是基于某种信仰;没有信仰的,也会临时下载信仰。
这种信仰叫去中心化。说得再直白点,中心化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去中心化意味着分权、平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互联网圈从来不缺信仰,2004年,长尾理论诞生在大洋彼岸;2005年,威客一词伴随Web2.0走红中国互联网创业群体;2006年,捧红过长尾理论的美国《Wired》杂志又推出了众包理论。
碰巧的是,这几套理论的产生,都有去中心化的背景:互联网垄断尚未产生,大、小互联网公司都处于原始积累的阶段,流量和入口还未产生马太效应,UGC备受待见,流量还没有成为韭菜。
现在想想,那三年其实正是互联网去中心化最凶猛的年代:中国的互联网三巨头还没有形成,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还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那个年代不仅互联网去中心化,而且是真正的互联网全球化。互联网生产要素(技术、模式、流量)的流动,几乎没有边界,否则也不会有Copy to China模式。
今天很多二线互联网小巨头,其实都是2005年创立的,360、YY、58(赶集)、汽车之家、土豆、去哪儿……这些公司又都是在2010年之后上市的。也就是说,中间经历了至少5、6年的时间进行野蛮生长。
那么,这5、6年发生了什么呢?BAT开始形成,并在这个过程中,与美国互联网巨头进行死磕:腾讯跟微软(MSN)在社交战场斗、百度跟谷歌在搜索战场斗、阿里跟eBay和亚马逊在电商战场斗。就像八年抗战一样,如今的天下,是BAT们从“帝国主义”手里抢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年也是BAT之间斗得最直接、最惨烈的年代,仅仅腾讯,就猛攻过电商和搜索两大赛道。马云有一次跟雷军说,腾讯攻我电商,我就攻它游戏。雷军说游戏不好做,马云说我拿100亿做!后来都说马云不碰游戏,其实是没磕到底。
2010年,“3Q大战”的爆发把中国互联网的状态推向最高潮,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充分竞争的终极结果就是丛林法则、你死我活。按照市场经济的解释,这是追求垄断的必然结果,但其实也是巨头中心化过程中的揭幕战。
很多人把3Q大战的原因归结为周鸿祎的好斗,但今天来看,当时即使不是周鸿祎,也会有李鸿祎、张鸿祎跳出来。大战爆发前几个月,一篇《xx的腾讯》刷遍互联网,文章直指腾讯无处不在、到处乱摸的手。刚刚创立美团的王兴激愤地说:有什么业务是腾讯不做的吗?
按照经济学理论,衡量一个体制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关键看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中国过去40年的变革动力,本制上都来源于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间的博弈。这里面的复杂性在于,你很难把今天的局面(成绩)简单地归结于“大”还是“小”。
过去一百年,最厉害的去中心化就是全球化,主权在手、自由贸易、文化多元……但是So what?中美两国GDP之和已经占到世界GDP之和的40%,十年前、二十年前,Top 2的比例远远没有这个比例高。所以,无论全球化还是互联网,早期都是打着去中心化的旗帜,最后却都沦落成了中心化、寡头化。
所以说,在自己被割之前把别人割了,应该是目前币圈从业人士最现实的选择了。至于打着拯救世界的旗号忽悠新韭菜进场的那些人,不是坐庄的大佬,就是跟着喝汤的打手。他们手里,就差一本宝书了。
来源:接招 作者:方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