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和是明朝人。他早年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曾先后七下西洋,跨越了半个地球,进行了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
1399年7月靖难之役爆发,为了能够尽快夺取北平九门,朱棣下令燕山三护卫倾巢出动,并且包括所有的的宦官;
在这些宦官当中,狗儿是最为骁勇善战的,除此以外还有王安、孟骥、三保等人;
在后来的郑村坝之战中,朱棣采用自己贴身侍卫马三保的计谋,连破李景隆七营,大白南军
此次郑村坝之战让朱棣重新认识了马三保这个贴身侍卫,并且在朱棣登基后,将马三保封为内官监太监,这是内官中职位最高的一个;
并在一年后,赏赐马三保国姓“郑”,之后马三保便改名为郑和。
至此以后郑和手下的人便称其为“国姓爷”。
提到宦官我们的印象会停留在魏忠贤这样的人身上,祸国殃民、害了大明王朝;
而郑和与其他的官宦都不一样,活得格外伟岸,并不枉此生;
作为大明王朝第一位航海家,他的名字注定会被世人记住。
01被封为国姓爷
郑和是在洪武四年出生,是云南人,从小就很聪明好学,而且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对航海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的背景下想要出人头地,科举考试、四书五经是最主要的方式,真没有几个人会对虚无缥缈的航海感兴趣,更何况云南并不靠海,郑和究竟为何会对航海如此感兴趣呢?
这还要从他的祖、父开始说起: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郑和受家庭的影响也是一位伊斯兰教教徒,而且对于伊斯兰教教徒而言最大的心愿便是去圣城麦加朝圣。
麦加是在今天的阿拉伯境内,在明朝时期想要去麦加可以说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郑和的父亲还有祖父都去过麦加,可见郑和的家境还是不错的。
而且郑和从小跟其他的小伙伴不一样,并没有坐在书桌前背诵四书五经、圣贤之言,而是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相关的知识,他心里有一个梦想:便是有朝一日乘风破浪,去圣城麦加。
若是他的童年生活能够一帆风顺的话,他的梦想很快就快实现;
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1381年,朱元璋下令傅友德、蓝玉等人远征云南,傅友德等人作战很是勇猛,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便收复了云南全境。
正是因为云南被大明收复,郑和的命运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收复云南以后,很多儿童包括郑和在内都成了俘虏,不仅被拉去做苦力,而且直接被阉割。
而这一年,郑和年仅11岁。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郑和跟随明军南征北战,在战场上刀光剑影。
可以说11岁以后的郑和是很不幸的,吃了很多苦,多少次在刀光剑影里死里逃生;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正因为艰难地过下来,才成就了后来的郑和。
5年以后,郑和年仅16岁时成为朱棣身边的贴身侍卫,并称为朱棣的亲信。
在郑村坝之战中,正因为郑和出谋划策,让朱棣大败南军。
朱棣从新开始认识身边的侍卫郑和,在登基以后给了郑和所有宦官中最高中的职位。
并且在此以后被封为“国姓爷”。
02 肩负双重使命开启伟大的航海之旅
1402年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放北军进入南京城,为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登基称帝而告终。
但建文帝放了一把火将宫殿烧毁,并且不知所踪。
朱棣虽然对外宣称建文帝已经葬身火海,但毕竟没有见到建文帝的尸体,朱棣心中不安,便偷偷派出两人秘密找寻建文帝下落:一人是胡濙,负责在大明王朝范围内找寻,而另一人便是郑和,负责海上搜寻。
除此以外,郑和还肩负着恩服四海的使命,就像西汉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唐朝时期大唐允许很多的不发达国家来到大唐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
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郑和都是最适合下西洋的人:
郑和一直跟随朱棣身边,是朱棣的心腹,并且从年仅11岁开始就上战场,多次立功;
从小就对航海感兴趣,并且有理论知识;
在下西洋的前一年,郑和曾出访日本,有航海经验;
郑和还懂阿拉伯语,熟悉西洋各国的情况。
1405年7月11日,也就是永乐三年,郑和从福建五虎门出发,开始伟大的旅程。
03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征服爪哇
郑和下西洋并非是孤帆远航,所有舰船分为:前、后、左、右、中五营;
在这些舰船中不仅有护卫舰,还有补给舰,其他的船只各司其职;
而郑和所在的舰船是宝船,也是整个舰队的主力舰。
组成这一整只舰队的总共多少人呢?
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单从人数上看规模绝无仅有,可见朱棣对郑和下西洋的重视。
(郑和)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郑和舰队所到的第一站是占城,又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到了爪哇,是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这个地方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如果想要去非洲的话,马六甲海峡是必经的地方。
在当时这个地方物产丰富,但是没有统一的爪哇国国王,郑和到了这一地方原本想继续南下,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情被迫停止,也是他航海事业中第一次艰难的考验:
当时统治爪哇的有两个国王,被称为西王与东王,东王与西王之间互相开战,在郑和舰队经过东王领地的时候,西王麾下的人杀红了眼,将郑和舰队中的一百七十多人杀死。
手下的士兵声泪俱下跑到郑和面前,要求郑和为士兵们报仇。
郑和确实有实力对战西王,但他并没有如此冲动。
力排众议,制止了属下鲁莽的行为。
郑和并不是懦弱,而是审时度势以大局为重。
西王得知自己的下属杀死了大明王朝舰船的船员,很是害怕,主动求和;并且派出使者前往南京谢罪。
朱棣得知此事后,称赞郑和的行为,并且教训了西王的使者,让西王赔偿6万两黄金。
2年以后西王送去大明1万两黄金,倒不是因为西王反悔,而是他们确实拿不出6万两黄金;
朱棣并没有怪罪他们,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过错;而朱棣与郑和的这一番操作,彻底地征服了爪哇,此后每年爪哇都会向大明王朝朝贡。
04 在航行的终点古里经历一场生死考验
爪哇之事解决以后郑和舰队一路南下,经过苏门答腊岛、锡兰山等地,与这些国家交流并且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一起航行,并且打算向大明王朝朝贡。
很快郑和达到了此次航行的终点—古里,古里就是今天的印度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其实朱元璋在时,大明的使者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只是这次郑和所带的使命不一样。
古里统治者多次派出使者前往大明朝贡,并向中国称臣;
永乐三年,朱棣向古里发放了一份诏书正式册封其为国王。
完成这次使命以后,郑和准备返航;但命运就是这么奇怪,并不希望郑和如此风平浪静地回到大明。
自古以来交通要道都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
陆地上有土匪,
海上有海盗;
郑和的舰队规模如此之大,按理说几乎无人敢主动招惹,但总有头脑发热的强盗,此人便是陈祖义。
陈祖义其实是大明人,出生在广东潮汕,洪武年间因为做了错事逃到了三佛齐(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成为国王手下的大将。
在国王死后,陈祖义竟然召集了一批海盗,自称为国王,就这样陈祖义成为渤林邦国国王。
陈祖义有了兵,便在马六甲海峡干起了抢劫的老本行。
郑和舰船上的金银财宝对陈祖义来说是个极大的诱惑,若是能够抢劫郑和舰队成功,陈祖义便可以一辈子不愁吃喝。
郑和舰队的规模很大,陈祖义自然不能硬拼而是智取:为了让郑和放下戒心,陈祖义假装投降于郑和,并且着急一批海盗想要在郑和放松警惕的情况下出其不意。
但郑和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将军,怎么可能会中了陈祖义的计谋呢?
训练有素的明军给陈祖义这支纪律松散的海盗部队上了一课:全歼海盗5000人,俘获大批战船,陈祖义被活捉。
陈祖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压根不了解郑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盲目地自信害了他。
活捉陈祖义以后郑和并没有直接杀掉他,而是大有用处:
陈祖义原本就是大明的逃犯,还是海盗,为了纪念此次航行使命的完成以及清除海盗行动的成功,郑和将陈祖义带回了南京。
而朱棣则直接下旨将陈祖义斩首示众。
郑和此次下西洋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带回来了很多的使者,也算是完成了其中的一个使命。
05 之后5次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成果丰硕,让朱棣感受到了君临万邦的感觉;
因此朱棣支持郑和继续下西洋:
1407年,郑和与侯显等人率领27000余人再次下西洋,这一次郑和走得更远,途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波斯湾;
在此次航行中锡兰国国王觊觎郑和的舰队,发兵五万攻打郑和。郑和将国王以及他的妻儿擒获带回了大明,朱棣赦免了国王的罪过,将其放回了锡兰国。
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以后朱棣感念其辛苦,准许其回到云南扫墓。
1413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这一次郑和第一次到达了非洲,不过并没有殖民侵略,而是代表大明王朝封赏了当地的国王,留下了部分耕作的办法。
此次下西洋,郑和收获非常丰硕,不仅带回了麒麟(长颈鹿),还带回了30多个国家前往大明朝贡的使者。
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带回了狮子、金钱豹等;
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不过这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送16个国家的使者回去;虽然路线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航行的时间大大地缩短。
郑和先后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沿途拜访了莫桑尼亚、肯尼亚等很多的国家,是古代中国人们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1424年永乐帝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登基,朝臣们都在忙着拥护新帝登基;仅仅8个月以后仁宗朱高炽病逝,宣宗朱瞻基在心惊胆战中继位称帝。
不管是皇帝还是朝臣们都在忙着拥护新帝,自然没有谁去关注这个久离朝堂、年近花甲的老人,一时间被冷落了。
06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古里病逝
1431年,也就是宣宗继位的第五年,宣宗朱瞻基突然找到郑和,希望郑和能够再次下西洋。
此次距离郑和下西洋已经过去7年的时间,很多的工作都需要重新准备,可以说任务艰难。
郑和认为宣宗朱瞻基是想要继承永乐帝朱棣的遗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朱瞻基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过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宣宗在除掉自己的叔叔朱高煦稳坐皇位以后,也想要君临万邦,便郑和再次下西洋,让各国使臣前来大明朝贺。
不管宣宗出于何种目的,对郑和来说能再次被重用实属难得。
1432年十二月郑和再一次下西洋,而且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下西洋。
郑和的舰队穿过马六甲海峡,将宣宗继位的消息传到各个国家,然后穿过曼德海峡,沿着红海北上。
此次郑和最远到达了非洲的最南端,但是在返航古里的时候,郑和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在古里病逝。
在郑和的舰队归来以后,宣宗下旨将郑和葬在南京牛首山,并且下旨让宫里的宦官每年都来祭祀郑和。
07 结语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一百多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壮举,而且难得是郑和下西洋不殖民,不掠夺,树立了一座座和平友好的丰碑,值得我们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