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烽火戏诸侯,发生于西周末年,是周幽王为搏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诸侯。后又三番五次的点燃烽火台,只为美人一笑,直到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当敌军进攻镐京时,诸侯再也不顾烽火台的警示了。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列国时代,周宣王死后,儿子幽王继位为君。幽王沉溺于酒色,不理国政,信任奸臣,杀害忠良。大臣褒饷因劝阻幽王挑选美女,被收入狱。褒饷的儿子褒洪德,为营救父亲而向幽王进美人褒姒。
幽王宠爱褒姒,为了博取她的欢心,曾无故点起烽火以戏诸侯,又贬申后、废太子。申侯借西戎兵马之力,攻进京城。幽王兵败逃至骊山,再举烽火,诸侯不肯就应。结果褒姒被掠,幽王被杀。
周宣王死后,太子宫涅即幽王,继位为天子。他是个生性凶暴、喜怒无常的人,成天和一班谄媚逢迎的人沉溺在酒色之中,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幽王的母亲因忧伤过度,不久也死去了。从此他更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了。他的岳父申侯屡屡相劝,他不肯听从,气的申侯回了申国。
尹吉甫、召虎等一班老臣也相继去世。幽王遂重用虢石父和尹吉甫之子尹球等奸臣。这些人只会胁肩谄笑,幽王对他们言听计从,把朝政弄得一塌糊涂。
幽王为了寻求逸乐,命令臣下到全国各地去选访美女。大夫赵叔带上表劝拦。虢石父在幽王面前说赵叔带嘲笑天子,幽王一怒把赵叔带免了职。大夫褒饷听说叔带被免,急忙入朝劝阻,反而惹起幽王的恼怒,褒饷也被下狱。从此,再也没人敢来劝谏了。
褒饷的儿子洪德,为了营救父亲,便到处奔走寻找美女。一晃就是三年,这天洪德走到一个地方,偶然看见个女子在门外井边汲水。那女子年纪不过十六七岁,生得眉清目秀,瓷白唇红,真够得上是绝代佳人。
洪德暗想:若能把这个女子献给天子,父亲一定能够被赦出监。想罢忙到临近处去打听,才知道她是本村姒大的义女,名叫褒姒。
第二天,洪德到姒大家里,说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遂用三百匹帛把褒姒买回家去。洪德把褒姒带回家以后,便开始教她学习各样礼节。褒姒穿上美丽的衣服,不仅增加了许多风姿,也很像个有教养的大家闺秀。
一天,洪德准备了上等车辆和各样礼物,用车载了褒姒,辞别母亲向京城而去。来到京城,洪德先把褒姒安置在驿馆,然后带了金银礼物来见虢石父,请他在幽王面前替父亲求情。
虢石父见到这些贵重礼物,就满口答应下来。第二天,虢石父便带了褒姒上朝来见幽王。奏明褒洪德来献美女以赎父罪的事。幽王听了好不欢喜,立时宣褒姒上殿。
褒姒走上殿来,幽王一见惊喜异常,心想四方虽然来选不少美女,但都不如她生的美丽,于是便留她在宫里,随后降旨赦免褒饷出监,官复原职。
幽王得了褒姒,如获至宝一般,日夜在后宫里摆宴,大排歌舞,寻欢取乐。幽王日夜在后宫取乐,把国家大事早抛在九霄云外,一连十日没有上朝。上朝的大臣见不到天子,只好叹息而散。
幽王和褒姒住在瓊台,幽王一连三个月没有到申后宫里去一次。把褒姒宠得十分骄傲,连幽王自己也得让她几分。
申后在深宫里,三个月未见过天子一面,心里好生疑惑。这天听得宫女传来消息,才知幽王被一个新献来的美女迷住了,心里大为愤怒。次日,申后带了一班宫女来到瓊台,看幽王正和褒姒亲亲热热地并坐在一起,立时怒气上冲。
遂指着褒姒大骂起来:何处的妖精,竟敢混入宫廷。褒姒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幽王恐怕申后动手,忙用身子遮住褒姒,向申后说:这是我新迎来的美人,还没定名分,所以没去见你,请不要生气!
申后又骂了一阵愤愤而去。申后回到宫里闷闷不乐,太子宜臼忙问原因。申后说:天子迷恋褒姒,这贱人若一旦得志,我母子哪有容身之地?太子听了也很愤恨,忙安慰母亲一番。
第二天,太子探得幽王已经上朝,遂带了一群宫女来到瓊台,故意乱摘花朵。褒姒的宫女上前阻拦,两方宫女各不相让,便争吵起来。褒姒听见宫女吵嚷,赶忙出来观看。
她见瓊台花草已被糟蹋,刚要发作,太子突然闯到面前,拉住她的头发轮圈乱打,吓得宫女们叩头求饶,太子这才住手。幽王退朝后,看褒姒鬓发凌乱,满面泪痕,连忙追问原因。褒姒拉住幽王袍袖放声痛哭,说了被打的事。
幽王明知这是太子给申后出气,只好劝褒姒暂且忍耐。褒姒见幽王不肯惩处太子,又跪在幽王面前说:我已怀孕两月,请快把我放出宫去,好保全母子姓名,免得遭他们的毒手。
幽王被他纠缠不过,才答应给她想办法出气。第二天,幽王下了一道旨意说:太子宜臼好勇无礼,暂且送到申国交给申侯教管。太子的老师们教导无方,一律免职。
太子得到消息,慌忙来见父王。谁想幽王早已吩咐了守门的宫人不许通报,太子无奈,只得回宫收拾东西,前往申国。
不久褒姒生了个男孩,幽王异常欢喜,取名伯服。幽王这时便有废宜臼立伯服为太子之意,只是怕群臣不服,心里很烦闷。
却说申后自从宜臼贬到申国以后,非常想念。有一个老宫女给她出个主意,叫她暗中给太子去信,教太子向天子认错改过,倘若被放回,母子就又团聚了。申后觉得此法可行。
申后又愁没人传信。老宫女说可以托她母亲温媪从宫里把信带出,再求她哥哥送到申国去,这是万无一失的事。申后遂把书信写好,以待温媪入宫带出。
这日,申后装病在床,召来老宫女的母亲温媪进宫诊视。申后乘着看脉机会暗把书信交给温媪,又赏给她绸缎两匹、白银百两。
褒姒自从企图立伯服为太子以后,对申后的行动监视得一步不肯放松。温媪刚走到宫门便被宫门太监拦住,大加搜查,结果把申后的信搜了出来。
宫门内监立时把温媪和申后的信送到瓊台来,交给褒姒。褒姒看了申后的密信,心中非常愤怒,立时把两匹绸缎撕得粉碎。
幽王回宫,看到满地绸片,褒姒又是满脸怒气,很是纳闷。褒姒不等幽王问她便说道:这是申后给太子的密信,要谋害我母子的性命,请我王做主!幽王看申后的信里有“一切再作打算”的话,遂又问道:送信的人是谁?褒姒传令带上温媪,幽王在一怒之下用剑把温媪杀死。
褒姒已经拿住申后的把柄,当夜又像幽王纠缠了一阵,要他快立伯服为太子,免得天子在千秋万岁之后,受申后母子的残害。幽王怕群臣不服,答应她慢慢想方法。
这日早朝,幽王向群臣说申后疯狂无礼,不配做一国之母,应该给与惩处。虢石父假作慈悲地奏到:王后虽无德,乃是六宫之主,不应过分惩处,把她废掉另选贤德也就是了!
尹球又赶忙奏到:臣看褒姒娘娘十分贤德,不知圣意如何?幽王一听大喜,立时传旨废去申后,贬太子宜臼为平民;封褒姒为王后,立伯服为太子。群臣听罢不禁大惊失色。
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曾笑过,幽王为这件事非常忧虑,便问褒姒怎样才能一笑。褒姒说:我记得前次捉住温媪时,撕绸缎的声音倒很好听。幽王听了很欢喜,立时传旨,明每日给宫里送进绸缎二百匹,选力大的宫女,撕绸缎以取悦褒姒。褒姒虽然天天听撕绸缎的声音,但仍然不肯展颜一笑。幽王又降旨意:谁能使褒后一笑,立赏千金!
虢石父献了一计:请幽王下旨点起烽火,骗得诸侯领兵来京白跑一趟,褒后一定大笑。幽王很赞同虢石父的妙策,就以及而行。隔了一日,幽王便和褒姒到骊山游览,晚间在行宫大摆酒宴,传旨点起烽火。
在京的君侯郑伯友听了大惊,急忙跑到骊山来阻拦说:这烽火乃是先王为防备敌人进犯京师,召集诸侯时用的。
今日无故点起,岂不失信于诸侯?幽王正在兴头上,哪里肯听。烽火点起以后,狼烟霎时直上云霄,幽王又让人用鼓声助威,顿时闹得惊天动地。
附近诸侯,以为是戎兵进犯京城,于是便排名点将,连夜敢来救援。诸侯赶到骊山以后,却不见西戎一兵一卒,骊宫的音乐悠扬,灯火照的夜晚如画,弄得大家不知是怎么回事。
幽王听说各路人马已到,遂派人传出旨意:今夜并无贼寇,有劳各位远来。诸侯听了旨意不禁面面相观,长声叹息,只得领着兵马恨恨而返。
褒姒这时身依栏杆眺望,见各路诸侯的人马跑来跑去,很觉有趣,不禁抚掌大笑。幽王一见说道:爱卿一笑真是千娇百媚,此乃虢石父之力也。
再说申侯听说废申后、立褒姒的消息后,便上表反对。幽王见了拍案大骂
虢石父趁机挑拨,说申侯怀恨在心,一定要举兵造反,不如发兵征讨,以免后患,幽王点头称是。申侯得了幽王来伐的消息,不觉大惊,心想申国兵力薄弱怎能去抗王师。
大夫吕举献计说:幽王既然贬后又废太子,已无情意。我们可向西戎借兵去攻镐京,以救王后而复立太子。申侯大为赞同。
申侯为救一时之急,不顾国家的利害,就派人备了厚礼携带书信,去西戎借兵,并应许:破了镐京拿王宫府库的金银作为报酬。戎主见信大喜,即时答应,发兵相助。戎主领了一万五千兵马与申侯回合,浩浩荡荡向镐京杀来。
这天,兵马已到城外,戎主传令把镐京三面包围起来。幽王讨伐申国的兵马还没出城,就被申侯和戎主的兵马围在城内。幽王吓得六神无主,听了虢石父所奏,急忙派人到骊山去点烽火。
骊山烽火点起后,半日不见诸侯兵马到来,而敌兵又攻城甚急。幽王只好派虢石父先带兵马出城冲围。虢石父勉强答应。
虢石父刚一出城,就被申侯看见,急对戎主道:这就是欺君误国的虢石父,千万不可放过。戎主立即派大将孛丁前去迎战。
二人大战不到十回合,虢石父被孛丁一刀砍死。幽王的兵马立时打乱。幽王听说虢石父已被杀死,大惊失色,慌忙带着褒姒和伯服乘车从后宫门逃走。幽王逃出后宫门没走多远,郑伯友从后面赶来保驾。幽王真是喜从天降。尹球也随之赶来。
这时戎兵已攻入城内,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幽王回头看去心胆俱裂。
幽王的车驾到了骊山。郑伯友再命人点起烽火,等了一会仍是没有救兵到来。这时戎兵已远远逼上来了。
戎兵到来后立刻把骊宫团团围住,大声喊:拿昏君!幽王和褒姒抱头大哭。郑伯友过来请幽王快到郑国避难。幽王哭着说:悔不听叔父之言,以至如此。我夫妻之命只有拜托叔父了。
郑伯友忙在骊山放火以作疑兵,然后一马当先保护幽王车驾闯出重围。郑伯友保着幽王车驾刚走出不远,又被西戎一支兵马拦住去路。一个将官前来直取郑伯友,不到几个回合,来将就被郑伯友刺于马下,戎兵才四面散去。
郑伯友保护幽王车驾正向前急走,戎兵又从后面追来。郑伯友命尹球保驾先行,自己又单枪匹马抵抗来兵。
忽然一阵乱箭射来,郑伯友身中数箭,翻身跌落马下。幽王的车驾已被戎兵围住。幽王和太子伯服都被杀死。戎将见褒姒貌美,便将她抢上车,绝尘而去。
周幽王在位十一年,因为昏庸无道,失信于诸侯,以致国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