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头地的典故(出人头地的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2023-08-04 06:07:00 生活常识 投稿:轻颦浅笑

摘要:出人头地这个典故出自,宋朝欧阳修的《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当初欧阳修做主考官,发现一篇文章写的极为精妙大为赞赏,怀疑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就把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考试后见到这个考生,没想到是一个年轻人苏轼。

典故“出人头地”出自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与老友梅尧臣的书信合集《与梅圣俞书》,当中写道: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由这段话可以看出,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推崇备至,而他二人之间的故事也被记录在了《宋史·苏轼列传》中: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通过这两段文字的对照,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在年轻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就是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觉得其中一篇名为《刑赏忠厚论》的文章写得特别好,便想列为第一。可又担心该文的作者是自己的门生曾巩,于是就将其列为了第二。

因此, 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这段话中的“第二”指的就是榜眼。 其实,这完全是误读,下面我将通过对北宋进士科制度的探讨揭示原因。

出人头地的典故(出人头地的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关于北宋进士科制度

自隋朝首创科举制度后,唐宋两代在其基础上不断增删科目,到宋仁宗年间的科举科目主要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将“重文轻武”视为国策,因此文人的地位空前高涨。无数文人对常科中的进士科尤为重视,绝大多数的官员也皆是进士出身,宋人吕祖谦就曾在《历代制度详说》中提到:

“到得本朝,待遇不同: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至明经之科,不过为学究之类。”

宋代的进士主要分为三等,也就是三甲 :第一等称作进士及第,第二等称作进士出身,第三等则称作同进士出身。录取人数也从唐代的几十人增加到了百人之多,但难度并未因此而降低。

出人头地的典故(出人头地的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自宋太祖赵匡胤以来,宋代逐步确立了三级科考制度,分别是州试,省试和殿试。 州试顾名思义就是以各州为单位进行选拔人才的考试,它也叫解试,解试第一名通常被称作解元。

州试结束后, 中选者便可前往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省试在明清两朝一般称为会试,通过省试的人便是贡士。

最后,这一批挑选出来的贡士可以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殿试考核后,便可赐三甲进士出身, 一甲共三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甲和三甲另有若干人。

此外,自唐代以来, 进士科通常被分为甲、乙两科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甲乙是有排名区分的,甲为先,乙为后。

在了解了北宋进士科制度后,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宋史·苏轼列传》。上文引用的这一段话,开头便是“嘉祐二年,试礼部”,意思就是苏轼在宋仁宗年间,参加了礼部主持的考试。

很明显, “礼部”一词已经在告诉我们,苏轼在文中所参加的是三级科考制度中的省试,而非殿试。 并且,所谓的榜眼其实是位列进士一甲第二名,是要经过皇帝主持的殿试考核的,但《宋史·苏轼列传》中所述的主考官乃是欧阳修。

这就更加证实了苏轼参加的考试实则就是省试。也就是说,欧阳修最终将苏轼的文章列为第二的行为,只能说明苏轼通过了省试的考核,成了贡士,可以进入下一轮的殿试了。

出人头地的典故(出人头地的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此外,在我们引用的《宋史·苏轼列传》中的这一段话后面其实还有下文:

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很明显,这句话在告诉我们苏轼参加殿试后实则是中了乙科进士。 前文已经说过宋代进士分为两科,甲科和乙科,如此看来的话,苏轼非但不是一甲中的第二,反而只是二甲中的一个普通进士而已。

真正的榜眼另有其人

那么,苏轼并非榜眼,谁又是嘉祐二年进士科的榜眼呢?通过翻阅史书《宋会要辑稿•选举二》后,我们从中看到了以下记载:

四日,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章衡为将作监丞,第二人窦卞、第三人罗凯并为大理评事,通判诸州;第四人郑雍、第五人朱初平并为两使幕职官;第六人已下及《九经》及第,并为初等幕职;

第二甲,为试衔大县簿、尉;第三、第四甲试衔,判司、簿、尉;第五甲及诸科,同出身,并守选。

文中所述的章衡其实就是嘉祐二年的进士科第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状元,这些在《宋史·章衡列传》中也得到了证实: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改盐铁判官,修起居注。

由此可见,那一年真正位列一甲榜眼的实则是这个叫窦卞的人。 虽说他没有苏轼有名,但却也是一个执法清廉,刚正不阿的好官。《宋史》中就曾记录了关于他的几个小故事,其中一个如下:

出知深州。熙宁初,河决滹沱,水及郡城,地大震。流民自恩、冀来,踵相接,卞发常平粟食之。吏白擅发且获罪,卞曰:”俟请而得报,民死矣。吾宁以一身活数万人。”寻以请,诏许之。

说是熙宁初年,滹沱河水决堤,淹没了很多郡县,还引发了地震。导致很多灾民不断涌向深州,窦卞在没有得到皇上允许的情况下,私自放粮救济了灾民。

手下的官吏告诉他,这样做是犯罪要被惩治的,窦卞毫无所动,冷静的告诉他:如果等到皇上下令再放粮,只怕到那时候,这些灾民早就都饿死了,并表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做担保。后来,皇上知道了这件事,认为他做的很对。

出人头地的典故(出人头地的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结语

通过对典故“出人头地”由来的分析以及北宋进士科制度的探究,我们发现“苏轼中过榜眼”这件事是完全失实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就是因为在没有充分通读史料的情况下,很轻易的就对北宋的科举制度做出了盲目的判断 ,从而将真正中过榜眼的窦卞给遗忘了。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