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皎皎原文、翻译及赏析(明月何皎皎)

2023-06-03 07:59:24 旅游攻略 投稿:有一人

明月何皎皎原文、翻译及赏析

明月何皎皎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翻译

明月如此皎洁光亮,照亮了我罗制的床帏。

夜里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在空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怎比得上早日回家呢。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注释

皎:本义是洁白明亮。此处用引申义,为光照耀的意思。

罗床帏:指用罗制成的床帐。

寐:入睡。

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客:这里指诗人自己。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彷徨:徘徊的意思。

告:把话说给别人听。

引领:伸着脖子远望。

裳衣:一作“衣裳”。裳,下衣,指古人穿的遮蔽 *** 的衣裙,男女都穿。

赏析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在汉末那个时代,文人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退两难,因此有像《明月何皎皎》这样反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之作。

明月何皎皎原文、翻译及赏析2

明月何皎皎原文 :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翻译:

译文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注释

①罗床帏:罗帐。 ②寐:入睡。 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一作“衣裳”。

赏析:

此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关于此诗主题,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写女子闺中望夫,一说写游子久客思归。从全诗情调看,以前说为佳。

此诗写闺怨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其愁由明月引起。“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夜深人静,孤寂难耐的时候,月光皎洁照耀着床帐。原本“忧愁不能寐”,月光的照临更勾起若许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室。开头两联,就形象生动地把一个辗转徘徊的孤闺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辉之中。第三联:“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这一联是对全诗主题的揭示。但说归说,怨归怨,在此时此刻他能听见?他能回来?这满腹的愁思啊该告诉谁去?无可奈何,只好孤独地到院子里去流连彷徨,去对月倾诉。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但月亮照我影,却难慰我情,抬头仰望愈久,而“忧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后两联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明月何皎皎原文、翻译及赏析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释:

①皎皎:明亮貌。②罗床纬:罗绮所制的床帐。③寐:睡。④揽衣:用手提敛衣服。⑤旋:回转。⑥彷徨:徘徊。⑦引领:伸长脖子。

赏析:

这是一首因月兴怀、睹月思人、离思缠绵﹑别情凄苦的思妇诗。

春花秋月自是人间美景,正因为其美好,也就感人至深。诗歌以“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起兴,自眼前之景写起﹐自然天成,若风行水流。在诗人眼前,一轮晶莹的皓月静静地悬挂在无垠的夜空上,它显得那么的明洁美好,又那么的含情脉脉。那柔和的银色的光波像水一般溶溶流泻下来,流过窗帘,一直流泻进抒情女主人公的罗绮帐中。这两句诗并非仅是对月夜的客观写照,而是把诗人的内心感受传神地连景写出。一个“何”字,情入景中,景已非纯客观之景。它将思妇对皎洁月光的赞赏,以及由此感发的人生慨叹一并传送而出。这样就自然地将物我融汇一片,使景色成了有我、有情之景,强调出月光对“我”的作用。也就为下文思妇的愁思抒发做了巧妙的铺垫。

皎皎明月,何其可爱。此刻本应是亲人团聚,有情人徘徊于花前月下,共度良宵之时。然而现实与情理竟如此违拗,偏偏于此良辰美景,情人睽离;感物 *** 情,内心的凄惋幽怨自深切于月缺花凋之夕。这样由美好景物反衬出的 *** 痛之情更为感人﹐正是在这种由明月撩起的愁绪中,思妇便自然要“揽衣起徘徊”了。思妇辗转反侧,久久不寐,可见其忧愁之铭心刻骨。在这不寐之夜的徘徊中,所思所感者固多,但是其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的乃是盼望远游人的归来。所以诗歌接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这两句最能体现抒情主人公的愿望。它虽意在盼归,然而妙在能从对方揣度,为对方着想,从而收到“笔曲意园”之效(张玉榖《古诗赏析》语)。其意诚如余冠英先生所释:“客行乐不乐,闺中的人本不得而知,不过出门的人既然久久不归,猜想他或许有可乐之道。但即使可乐也不会比在家好,假如并不可乐,那就更应该回家来了。”(《汉魏六朝诗选》本诗注)除此之外,思妇的这种因游子远行而起的深切愁思,或许还包含有“人皆弃旧爱,君岂若平生”的担忧在。汉代乐府古诗中多有弃妇诗,表明汉代女子为夫所弃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因此像《怨歌行》所表达的当时妇女那种“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担忧并非多余。本诗“客行虽云乐”两句多少也掩藏着思妇这一难以明言的隐忧,而这隐忧主人公却以推测和劝归的声口婉曲出之。然而,这只是思妇的一厢情愿而已,现实则是游子迟迟不归。明月之下女主人公寂寞惆怅,情不自禁地“出户独彷徨”,无助于“愁思当告谁”了。至此那种孤独无偶、忧郁愁苦的哀痛与凄惶已透过纸背显现无疑。“愁思当告谁”一句故意以设问出之,然其无可与告之意却甚为显然,这远比直诉无人可告更有力量。

如果说忧思驱使诗人从寂寞的闺房走到门外以寻求自我解脱的话,那么她在门外所得到的却是加倍的痛苦与寂寞。满地月光如水,撩人柔情,勾起了离肠百结。此时只好“引领还入房”,以至“泪下沾裳衣”了。“引领”二字乃是传神摹态的字眼,写出思妇在无可奈何中依然凄楚地盼望着游子的归来。“引领”这一句是值得细心体味的,所谓的“引领”,到底是在房外还是房内?按照一般的语序﹐自然可以理解是先在房外“引领”,而后无奈地返回房内,不禁“泪下沾裳衣”。不过我以为理解作“入房还引领”更为贴切细腻,也更能表现思妇的相思之切与失望凄苦之深。此情此景,我们可以联系李白的《玉阶怨》加以体味。

李白此诗云:“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前面两句乃写女子在室外玉阶上望月怀人之久,夜深露水侵湿罗袜的情景。后两句则写女子入房后依然思念不已,以致入房后回转过身来,放下水精帘,仍然深情地眺望着那轮皎洁玲珑的秋月。李白这首诗可以看出《明月何皎皎》一诗的影响,两诗的最后两句所表达的动作情思大致是一样的,不过李白诗更为玲珑含蓄﹐婉转深沉,古诗在表情上较为直露,但它的情感更落寞炽烈,这从“引领”的动作﹐从“泪下沾裳衣”的直接描写即可以领会。因此我们说古诗最后表现的是,尽管思妇望断秋水,然而“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思妇虽“中心摧且 *** ”,也只能“徙倚徒相思”(徐斡《室思》,见《玉台新咏》卷一),自个儿幽 *** 凄楚罢了。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它以几个鲜明的画面来塑造思妇的形象,各个画面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逐层推进深入。首两句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皎月照罗帏的闺中画,寓含月光撩起思妇离愁之意;三、四句写其不寐,起而徘徊;九、十两句进一步由“徘徊”“彷徨”而至“泪下沾裳”。可见其因望月怀人而引起的愁苦乃一步深入一步。其二,在内容结构上依地点的变化而依次推进。它由床上而室内,由室内而户外,再由户外而入室。这样不仅使全诗结构显得层次井然,主人公的系列行动也因此清晰可见,其感情深化的过程也显得脉络分明。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②。

客行虽云乐③,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裳衣。

①罗床帏:指罗制的床帐。罗质轻薄透光,所以在床上才能看见明月的“皎皎”。②揽衣:犹言披衣。③客行:指出门在外。④早旋归:很快地回去。旋:转。⑤引领:抬头。

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夜空是那么的明亮,月光如水一般地照在我的床帐上。

心怀愁绪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披衣下床绕室沉思彷徨。

羁旅他乡纵然有千般的快乐,也不如早早地返回故乡。

推门出户独自感叹徘徊,能够向谁诉说这满肚的愁思呢?

抬头怅望无奈还是回房吧,泪如雨下沾湿了自己的衣裳。

前两句超像“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其实古时候的文人也挺没有意思的,大晚上的,没电灯没微信,要是没有兄弟聚一聚,聊聊天或是喝喝小酒,一个人呆在(尤其是异乡),再加上心思又重想得又多,睡不着确实难熬……不过有几句好诗文出口,也不算辜负了一片明月光了。

然而这月亮,既照了古人又照了现世。照得多少人夜不能眠,照得多少人大发诗兴……好我忽然想去读《春江花月夜》了,据说那里的月光也十分迷人呢~

古时的明月其实和现在不同。现代社会的夜晚,空气污染与光污染的双重加持,罩得月光已经模糊,何况人眼已经习惯高瓦数的电灯,甚至广场中间白的发亮的炽灯, 哪怕回到乡下,也总觉得月亮的那点光色乏善可陈 。可古时的明月是和现在不同的,它就是夜晚唯一清澈的光源,万顷黑暗中唯一一个或钩或圆的切口,一丝如豆的烛光跟它比,摇摇晃晃地简直就像个三岁孩子,不堪一击~所以,古时的人们才会 沉浸式的体验月光 ,让月亮挂在枝头,印在江水,隔过珠帘;让月光散在沙汀,透过罗帐,泻于床边……所以,你必要回归古人的情境,才能深切体会他们眼中,心中月亮的重量。今日之月仍静默无言, 但它承载了多少代诗人举头仰望的目光,吐纳了多少代诗人的千思万绪 。这让我面对今日之月时,竟也一时静默,唯有心里不断掏出古人写月的诗,籍此连接月色的精魂。如果月色忽而晦暗了一下,那么一定是它也陷入了同一首诗的回忆。

明月何皎皎原文及翻译

明月何皎皎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译文: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还是不如早日回家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

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在汉末那个时代,文人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什途阻滞,进退两难,因此有像《明月何皎皎》这样反映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之作。

《明月何皎皎》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

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 “起”,在室内“徘徊”起来。

(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失眠”“起床”“徘徊” 这一连串“揽衣”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标签: # 明月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