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的解释?伯夷叔齐的典故与出处(伯夷叔齐)

2023-05-30 07:02:47 旅游攻略 投稿:幻想症

伯夷叔齐这个成语什么意思

基本解释: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词语分开解释:

伯夷 : 1.相传为颛顼之师。《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郭璞注:"伯夷父,颛顼师,今氐羌其苗裔也。"《吕氏春秋.尊师》:"帝颛顼师伯夷父。"陈奇猷校释:"《汉书.古今人表》作'柏夷亮父',班固自注云:'颛顼师'。案,柏﹑伯通。伯夷其氏……亮其名,'父'则是男子之美称也。"一说"亮"即"夷"字之误,隶书'夷'字或作'夷',与'亮'形近。见清王引之《经义述闻.汉书》。 2.舜的臣子,齐太公的祖先。 3.商末孤竹君长子。

叔齐 : 1.商孤竹君之子﹐名智(或作致)﹐字公达﹐齐为谥号。

伯夷叔齐的解释?伯夷叔齐的典故与出处

伯夷叔齐的解释?伯夷叔齐的典故与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后以“夷齐”等指节操高尚的隐士;或以“采薇”等指隐士生活;也形容人恪守清高节操。汉·董仲舒《士不遇赋》:“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周武有伯夷与叔齐。”南朝梁·萧绎《庾先生承先墓志》:“风翻岭背,月下松西。扬名不朽,高蹈夷齐。”宋·苏洵《辨奸论》:“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

如何评价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两个因两个故事而名留史册:一个是让国之事,当初孤竹君临死前立下遗命,让叔齐继承王位,而叔齐则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最后他们先后逃到了周国。还有一个是“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之事,他们因此被人们尊为圣人、抱节守志的典范。

首先评价他们“让国之事”需要考虑他们让国的初衷。因为他们都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所以不愿与之合作,于是逃到了渤海之滨。他们没有因王位而争,而是几番谦让,这种美德值得传颂。其实除谦让外,还应看到他们重视道德、不愿屈服的气节。因不愿与暴虐的商纣王同流合污而放弃荣华富贵的王位,这种重道德的操守也值得褒奖。

评价他们“耻食周粟”一事则需要辩证来看。首先,他们认为周武王带着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师讨伐商纣王,不仅不孝,而且弑杀君王也是不忠不仁。于是他们耻于归顺西周、吃周朝的米而饿死。这的确是一种坚守“忠孝仁义”的气节、特立独行的风尚,甘愿付出生命来与不孝不仁之流做对抗。后世都对他们“求仁得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精神大为赞颂。

不过从另一角度而言,他们似乎在僵化地固守“道德仁义”之标准。当时的商纣王统治残暴、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君主还要坚守“君臣仁义”似乎有些不懂变通了。周武王携带周文王棺材进行讨伐也何尝不是鼓舞军心、趁军心未散而抓住时机伐纣的智慧之举。所以可以说,他们的仁义道德的信念其实是固执地建立在忠心维护统治者统治基础上的,不因统治者的暴虐而造反,只避而远之,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妥协。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

商朝末年,北方有一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国王复姓“墨胎”,名叫墨胎初。他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墨胎允,字公信,谥号“夷”,二儿子名字不详,三儿子墨胎智,字公达,谥号“齐”。因为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后世称大儿子墨胎允为“伯夷”,三儿子墨胎智为“叔齐”。

这兄弟俩都秉性忠厚,谦虚有礼,但是老国王却比较偏爱三儿子叔齐。按照当时的传统惯例,应册立长子伯夷为世子,日后继承王位,但老国王在临终前却把王位传给了三儿子叔齐,并嘱咐叔齐一定要把孤竹国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叔齐为了让父王临终能闭眼,满口答应了。

而叔齐在父王死后,觉得由自己来继承王位,与祖制度不符,同时也觉得大哥伯夷比自己的德才要高,所以提出要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到也是爽快,直接就给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不敢违背父王的遗命。

同时为了不让叔齐为难,伯夷连夜出走离开了孤竹国。伯夷这么一走,其实让叔齐更加为难了,因为这时叔齐再去继承王位的话,就有故意下套逼走大哥伯夷的嫌疑,在道德上站不脚。思量再三,叔齐以寻找大哥伯夷为名,也连夜的逃离了孤竹国。

伯夷、叔齐都走了,这下孤竹国的大臣们着急了。 幸好老国王还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儿子,众大臣没有办法,只好让二儿子继承了孤竹国的国王之位。

叔齐离家出走后,在外面风餐露宿,多方打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是找到了自己的大哥伯夷,兄弟重逢,相拥而泣。哭完了,兄弟俩觉得不能再这么四处漂泊了,应该找个地方定居下来养老。后来听一位白发老翁给他们推荐,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那里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善待老人,是一个世外桃源,安身养老的好地方。

于是伯夷、叔齐当即决定去投奔。因为那时的交通也不方便,这兄弟俩到达时,周文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了王位。赶巧这天他俩遇到周武王和姜子牙挥师东进讨伐殷纣王,周文王的灵牌就挂在战车上。当时这兄弟俩就很不爽了,上前就勒住了武王的马缰,大声问道:“武王,您是一位贤明的君王,可为什么要去攻打商纣?”

这时,武王的几个随从都听不下去了,拔刀就要杀了这兄弟俩,幸亏姜子牙出面替这兄弟俩说话,说他们是有气节的人,杀不得,赶到一边去就可以了。

周武王平了商纣,天下尽归于周时,伯夷、叔齐这兄弟俩又跳出来了,他们觉得臣子杀君主是奇耻大辱,于是他们对外宣布,从今以后不与周朝的人来往,不与周朝的人说话,不种周朝人的地,不吃周朝人地里长的粮食。为此这兄弟俩隐居到了人烟稀少的首阳山(今山西省南部),在山上挖野豌豆吃。

后来有人在首阳山偶遇他俩,这人估计也是想害这兄弟俩,于是跟他们说:“你们不是说过不吃周朝的粮食吗?现在天下都是周朝的了,所以天下所有的粮食都是周朝的,你们吃的这野豌豆也是属于周朝的粮食!”于是这兄弟俩也是够缺心眼的,从此以后就真的不吃任何东西了。

再后来天上的神仙被这兄弟俩的“义举”感动了,于是派了一只仙鹿每天下界去给这兄弟俩挤奶喝。喝了几天奶后,这兄弟俩偷偷的合计把这只鹿给杀了吃肉,结果被仙鹿给听到了,从此不再下界给他俩送奶了。结果伯夷、叔齐最终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扩展资料: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伯夷叔齐是抱节守志的典范。

参考链接:伯夷叔齐_百度百科

古人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简介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

伯夷叔齐的 故事 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 典故 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伯夷叔齐故事介绍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而且颇有道理。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其实都有道理。 历史 是统治阶级编写的,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 *** 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需要社会安定时,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需要改革时就批判这些“顽固派”。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 鬼神 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伯夷叔齐为何会被司马迁称颂

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众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载入《史记》的人都是代表着当世时代特征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有的精神高度与特点,而伯夷叔齐的身份仅为商朝的贵族,便享有如此殊荣,细细想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足以思考一番。

《史记》记述: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 决定 ,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又符合长幼尊卑秩序,便执意离开孤竹国,追随兄长伯夷而去。

之后又发生了武王攻伐商纣王一事,周武王 *** 商朝,建立周朝。伯夷、叔齐听说现在是周朝的 天下 ,他们都变成了周的子民,兄弟俩无法接受这种历史的必然更替。他们认为做弑君夺位的武王之臣民是可耻的,对商纣王是不忠不义的,因此逃到首阳山上采薇菜为生,坚决不食周粟。

以上两件 事迹 表明了伯夷叔齐是维护封建社会 规章制度 的守门人,从他们身上所散发的正是维护封建大厦最为有用的思想禁锢,有利于 教育 臣民,恪守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秩序,保证统治者牢牢把握政权。如果都像伯夷、叔齐那样谦虚让位,与世无争,逃离尘世,争霸权而发生的子弑父、臣弑君的流血事件也会大量减少了,如此一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这一疑问,就顺理成章了。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作。在已天为大的原始社会,君王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国举兵讨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径,伯夷叔齐因此对此事件极为抨击。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悲愤之下,伯夷叔齐以遗臣自居,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 种植 出来的食粮,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 营养 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但若放置现今,如此固执己见、恪守陈规的做法,委实不符合历史进程中优胜略汰的步履,这样看两个人的眼光的确保守了一些,算是不识时务。

猜你喜欢:

1. 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序是什么

2. 春秋时期郑庄公简介

3. 各自为政典故

4. 各自为政的典故是什么

5. 中国周朝历史简介

标签: # 伯夷叔齐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