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链接:https://pan..com/s/1ZZcIwQxHlT2Zmu2CE1gZ7w
提取码:6341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凡、阿辽沙及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老卡拉马佐夫在行将就木之年仍贪婪、好色,不仅霸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而且还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德米特里对父亲恨之入骨,一再扬言要杀死他,并且有一天夜晚真地闯到父亲的窗下,掏出了凶器……是夜老卡拉马佐夫被杀死了,德米特里因而被拘捕。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物介绍
费多尔·巴弗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Fyodor Pavlovich Karamazov
老卡拉马佐夫这个55岁的寄生虫和小丑在两次婚姻经历后成为了三个儿子的父亲。不仅如此,传言中他还有第四个儿子,不过这个私生子帕维尔·斯乜尔加科夫竟然被他以厨子的身份留在家中。可是,老卡拉马佐夫对于几个儿子都不感兴趣,正因为如此,这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之间都充满隔阂。而老卡拉马佐夫 遭到谋杀的故事和随即发生在他的大儿子德米特里身上的一系列事件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要情节。
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
Dmitri Fyodorovich Karamazov
德米特里(米嘉、米剑卡、米特里)是老卡拉马佐夫的长子,也是老卡拉马佐夫之一次婚姻的惟一一个孩子。他继承了父亲好色的特质,这也使他常常与父亲冲突。 德米特里喜欢享受整夜的声色犬马和任何能带来 *** 的娱乐,这使他很快耗尽资财,更诱发了他与老卡拉马佐夫更大的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被谋杀后,他也因为父子间紧张的关系自然而然卷入了警方的调查。但事实是,他的确在与父亲为同一个女人格露莘卡的争夺中差点想杀了他,可是被抢先了一步。
伊万·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
Ivan Fyodorovich Karamazov
伊万是老卡拉马佐夫的次子。他是狂热的理性主义者,总困惑于莫名感受到的苦楚。就像他和阿辽沙在《反叛》(第五卷第四章)这一章中说的:“我并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只是我谢绝了他的拯救。”
自幼,伊万就表现得不温不火,似乎隔离于世上的所有人。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对老卡拉马佐夫恨之入骨。这份仇恨最后却演变成对于老卡拉马佐夫死的愧疚,让伊万最终精神崩溃。小说中一些相当难忘或出彩的片段中都有伊万的身影,包括《反叛》(第五卷第四章)这一章、紧接着的由他创作的诗剧《宗教大法官》,以及他关于魔鬼的噩梦(第十一卷第九章)。
他也常被认为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黑暗的一个。
但是,在作家的笔下,伊凡不仅仅是个无神论者。作家把无神论与无 *** 主义、社会主义混淆在一起,把伊凡写成那桩弑父案的思想教唆者,以此来与革命民主派进行争论,否定社会主义。这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进步势力的严厉批驳。《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作家在其一生中对哲学、政治、伦理、心理等各方面所做的苦苦探索的艺术总结。
阿列克塞·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
Alexei Fyodorovich Karamazov
阿列克塞(阿辽沙、阿辽什卡)是老卡拉马佐夫最小的儿子。小说的开篇,讲述人即宣称他为故事中的英雄(而陀氏在序中也这样宣称)。在故事一开始,阿辽沙是当地修道院的见习教士。因此他的信仰从一开始便和哥哥伊万的无神论势不两立。他被佐西马神父送回尘世,随后就卷入了卡拉马佐夫家族肮脏不堪的迷局中。他还在旁支的故事中帮助了一群小学童,他们的命运给了整部悲剧性的小说一丝希望。阿辽沙在小说中一般充当他的兄弟与其他人间的故事的传话人或是目击者。
帕维尔·费多罗维奇·斯乜尔加科夫
Pavel Fyodorovich Smerdyakov
斯乜尔加科夫的母亲“发出臭气的Lizaveta”是街头上的聋女,他的名字也取自“发臭气人的儿子”的谐音。街坊都传他是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而故事他开始他便在老卡拉马佐夫家当仆人和厨子。他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个癫痫患者。还是个孩子时,他喜欢收集流浪猫,却只是为了把他们吊死并埋了。斯乜尔加科夫总是形单影只,却对伊万有这特殊的钦佩并和他一样接受无神论,他甚至还向 伊万承认是自己而不是德米特里杀了老卡拉马佐夫并且声称是受了伊万的指使。他的名字在俄语中还有“蠢蛋”、“ *** 之徒”的意思。
阿格拉菲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斯维特洛娃
Agrafena Alexandrovna Svetlova
阿格拉菲娜·斯维特洛娃(格露莘卡,格露莎)是当地有名的 *** ,对于异性有着难以解释的吸引力。年轻时,她曾被波兰军官抛弃,如今正被一个残暴的吝啬鬼包养。与此同时,老卡拉马佐夫和德米特里都为她倾倒,这对父子的情敌关系更直接使德米特里牵扯入老卡拉马佐夫被害的事件当中。可这对父子如此为情所困,却换来格露莘卡的玩弄与嘲笑,甚至被包养她的吝啬鬼好好伤害了一把。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她却变得几近宽宏大量。
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维尔霍夫策娃
Katerina Ivanovna Verkhovtseva
卡捷琳娜·伊万诺芙娜(卡嘉,卡笺卡)是德米特里 的未婚妻,虽然他和格露莘卡有如此公开的 *** 。她之所以会被许配给德米特里就是因为他为自己父亲的债务埋了单。与此同时伊万也爱着她,而她似乎也一贯以傲慢示之。不仅面对伊万,卡笺卡的“高尚”、“慷慨”和“宽容”也在故事的开始时时体现,甚至让人将这些品质与她完全画上等号;她却在后来堕落的过程中不断地冷冰冰地提醒着所有人的罪。在审判的结尾,一切都证明了卡笺卡并不比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多余。即使是在结尾她向米剑卡忏悔并答应帮助他出逃时,面对进入医院病房的格露莘卡,卡笺卡显然还是无法放下自己的身段。
佐西马长老
Zosima, the elder
伊柳沙
Ilyusha
伊柳沙是当地的学童,同时也是小说副情节的主要人物。他的父亲,穷困潦倒的退伍上尉斯涅吉辽夫被老卡拉马佐夫差遣去恐吓背有债务的德米特里 ,反遭后者的侮辱,整个家庭也因此蒙羞。我们因此可以相信正是伊柳沙后来的病魔缠身直至死亡(他的葬礼正是小说的结尾)更好地诠释了小说的主题——即使一个微小的举动都会影响别人的命运,或者说我们“都对别人负有责任”。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想表达什么?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写作背景是十九世纪的俄国。自10世纪末俄国公国皈依基督教以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人已经把世界精神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俄罗斯,使命感和神圣感使信仰和道德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的终极价值和现实价值。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基督教信仰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复杂内涵。然而,19世纪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物欲、道德的下降,使整个俄国社会分裂成了沉睡的细胞。巨大的冲击,一切都停止了,一切都在衰退,好像一切都被否定了,不存在了。
小说中的人物,无论他们犯了什么罪,都可能是善良的回应 ,这就是希望所在。正因为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这些人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对他们表示同情和同情。通过阿尤沙勇敢地背负十字架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上帝的伟大,希望人们通过道德实践得到拯救,从而改善社会。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明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人选择善,有人选择恶,这是人类的本性,历史的必然。
在小说的结尾,阿廖沙站在死去的 *** 伊尔的墓前,对一群孩子说,鼓励他们变得善良、善良和诚实,并在他人的心中播下善良和爱的种子,他们自己的精神将在无尽的后代中重生和再现。“我们一定会重新站起来,我们会满怀喜悦地见面,并且告诉彼此过去的一切”小说的结尾与题词相呼应,同样暗指两个关键词——复活和不朽。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我们看到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野兽。他们同时经历两个深渊,“一个在我们之上,是崇高的理想深渊,一个在我们之下,是极其卑鄙丑陋的堕落深渊”。但是他们的眼睛,却总是落在自己身上的那个人。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希望寄托在对人性的超越上,认为人性的超越是在神性关怀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完善,神性关怀的前提是人性在创造力发展中的涅槃。
《卡拉马佐夫兄弟》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原作名: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ISBN:9787544786164
。。内容简介。。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该书改编自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qy、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9年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 *** 逮捕并流放。一生坎坷而艰辛,其作品也因此具有极其复杂、矛盾、深邃的特点,体现出人类走向现代的进程中的彷徨与焦虑、存在与荒谬、苦难与信仰、沉沦与拯救。有评论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 》《群魔》,以及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白夜》等。
。。精彩短评。。
#
书中对弑父、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深层次的叙述,看完后甚至觉得需要看看相关的论文,虽然很多人觉得篇幅长是一大阻碍,但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好吗!一些对话乍看起来洋洋洒洒,实则不可或缺。其中值得一读再读的地方太多了!
#
1083页的大部头,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能读完,然而这一天就在这期发生了!其实感想有很多,关于这部作品,关于语言文学,关于背景历史,但是现在更大的感觉就是,我太厉害了!
#
看到这,298页。突然习惯托翁啰嗦繁琐重复的人物对话,进入他的场景,俄国人说话,是这般歇斯底里、感情充沛且不管不顾地宣泄,语言跟声音一样宏大,且自在……
被上尉尼古拉·伊里奇·克拉索特金感动。他讲述伊柳沙维护维护自己以及被同学取消时的深情疼爱令人感动;200卢布可以为小女儿治病送女儿上学给家人饭菜换花样时他的狂喜令人感动;他“变戏法”扔掉钱后三次回头,肃然起敬又心酸不已。
。。关注朋朋,每天遇见好书 。。
如何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书?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一个如此奇怪的结合体——“半俄罗斯农民的面庞,半罪犯的面容”,而陀氏身患的癫痫又赋予了他文学创作另一种可能性。当一个作家身处于如此诡怪的境地之中,他的作品自然获得了超人的力量,具有着解读不尽的意味。一如《卡拉马佐夫兄弟》,其中有的是对于信仰的思考;有的是对于自由的思考;有的是对于理性的思考。一、对于信仰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直将对于上帝的纯粹信仰视为真正的超脱之道,在混乱的社会中,人会受苦,会犯罪,但人不应该沉沦,而唯一避免沉沦的 *** 就是坚持对于上帝的信仰,满怀着向善的力量,去学会和解,去学会友爱,去学会同情,去学会帮助。
佐西马长老那“我愿意吻那些脓疮”的誓言,具有着净化一切的力量;阿辽沙最后对于孩子们的鼓舞,也是对于善良教义的宣扬。这些都是陀氏认为的人自我救赎的途径,是重返光明的必然之道。
二、对于自由的思考“卡拉马佐夫家族”被赋予了“魔鬼”的含义,表现出了种种罪恶的导向。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罪恶”源头的解读,就是“自由”,当自由野蛮生长之时,就是罪恶开始膨胀之时。正是这种二者的相互影响,进而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探寻,如何能够重返“自由”,寻求精神上的解放,所需要做的就是赎罪——陀氏为此给出了答案。
三、对于理性的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合乎理性,他们疯狂,他们丧失了理智,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反常现象,表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迫切地希望理性的回归,去跳脱出那些癫狂的想法,寻找到自我终极的归属。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内容简介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它是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的。书中主要人物为旧俄外省地主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伊凡、阿辽沙及私生子斯麦尔加科夫。老卡拉马佐夫在行将就木之年仍贪婪、好色,不仅霸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而且还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德米特里对父亲恨之入骨,一再扬言要杀死他,并且有一天夜晚真地闯到父亲的窗下,掏出了凶器……是夜老卡拉马佐夫被杀死了,德米特里因而被拘捕。可实际上,真正的弑父者并不是德米特里,而是斯麦尔加科夫。他是在伊凡“既然没有上帝,则什么都可以做”的“理论”鼓动下,为发泄自己在长期卑屈处境下郁积起来的怨毒情绪,为取得金钱,冷酷地谋杀了自己的父亲。事情的结局是悲惨的:德米特里无辜被判刑,斯麦尔加科夫畏罪自杀,伊凡因内咎自责而精神错乱,阿辽沙撇家远行。这一“偶合家庭”崩溃了,它成为分崩离析的沙皇专制社会的一个缩影。
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人的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的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信仰、猜忌、理智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这部小说写作于俄罗斯的斯塔拉亚罗萨,而整个故事也发生于这座小镇。
之一卷:一户人家的历史
本卷大致介绍了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概况以及与小说情节相关的故事,如老卡拉马佐夫的两次婚姻及对三个孩子的毫不尽教养之责。另外,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各自性格与他们回到老家的前因后果也予以充分交代。本卷的结尾,佐西马长老神秘地让阿辽沙还俗。
第二卷:不该举行的聚会
本卷故事的开始,卡拉马佐夫一家聚于小镇的修道院,佐西马长老决心做中间人,调解德米特里和老卡拉马佐夫因为德米特里的财产而发生的纠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伊万这个无神论者提议了在这个很神圣的地方当着长老的面谈论如此的问题。当然,德米特里还是一如既往地晚来,而后的聚会反而让父子关系更加恶化了。本卷还有一个细节:佐西马长老安慰了以为承受着丧子之痛的妇女,这也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个人感情的渗透。
第三卷:酒色之徒
第四卷:咄咄怪事
本卷分出了一个后面会详述的情节:一日,阿辽沙目睹一群学童打一个病怏怏的名叫伊柳沙的学童并试图阻止,却反被伊柳沙咬了一下手指。阿辽沙后来才得知,伊柳沙的父亲(原上尉斯涅吉辽夫 )受到了德米特里脱出酒吧的侮辱,更目睹了这个家庭的艰难。而斯涅吉辽夫却必须把仅有的钱当作赔礼送给德米特里 ,阿辽沙当即提供了帮助。斯涅吉辽夫一开始欣然接受,随后却气愤地把钱扔回阿辽沙 ,故作骄傲地回到了房间。
第五卷:正与反
本卷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是小说的 *** 。在与阿辽沙在咖啡馆的见面中,伊万充满 *** 地赞美渗透于俄罗斯社会中的理性主义与无 *** 主义思潮,并为之辩护。在《反叛》一章中,伊万宣称他不接受神造的世界,因为那是建立在为无辜的孩子蒙羞的基础上的。在小说或许最有名的章节《宗教大法官》中,伊万通过他臆想的诗歌向阿辽沙讲述了一个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中的领袖与他遭遇再次复活的耶稣的故事。在这里,耶稣被世界的领袖排斥,那个领袖说道:“你为什么这时来妨碍我们?……我们和他而不是和你一同活着……从他那里我们得到了你不屑的东西,那是他给你的最后一份礼物,播撒你的光辉于寰宇之间。我们活在罗马的光环、凯撒的光环中,我们是世界的至尊……我们应当胜利更应成为凯撒,人类也该开始筹备这属于整个世界的幸福”。
第六卷:俄罗斯修士
本卷介绍了临终的佐西马长老的身世。佐西马长老逝世前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叛逆以及后来在一次打斗中幡然醒悟,决定笃信基督成为修士的故事。他还宣扬了基督教的思想,认为人必须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并宽恕一切;他还解释道,没有罪是孤立存在的,我们都应为他人的罪负责。佐西马长老的哲学观点与伊万挑战基督教权威的观点完全对立。
第七卷:阿辽沙
本卷开始佐西马长老就辞世了。人们都期望他的尸体能和所有神圣的人的尸体一般永不腐烂,但是佐西马长老的尸体不但腐烂了,并且之一天开始就臭味难闻。这让一些人对自己对佐西马长老的崇敬产生了怀疑。阿辽沙也因此感到崩溃,他的教友拉基津利用阿辽沙的脆弱安排了他与格露莘卡的见面。本卷的结尾,阿辽沙还俗了,触摸到世俗那一刻的痉挛地大叫如同是一次新生。
第八卷:米嘉
本卷主要将了德米特里因为疯狂拜金而同格露莘卡私奔。此时,德米特里欠了他的未婚妻卡特琳娜的钱,要是在去找格露莘卡前不还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小偷。于是这笔钱逼得他假装去临镇做生意,却吃惊地得知格露莘卡 将要嫁给他有钱的父亲老卡拉马佐夫。当他生意失败后,他陪着格露莘卡去了她的恩人那里却发现她金蝉脱壳,早早脱身了。气愤中,他只身拿着黄铜制的杵去了老卡拉马佐夫,从窗口监视他。从口袋中拿出杵后,他一念之差砸向了仆人格里果利的头。之后的德米特里浑身是血、神经恍惚地站在大街上,手上拿着几千卢布。不久,他发现格露莘卡被老情人带着去了一家不远的旅店。自此,德米特里装了一整手推车的食物,拂晓时分,当着格露莘卡的面肆意放纵,好像他将自杀一般。那个所谓名正言顺的老情人,不过就是一个粗鄙的波兰人,聚会上也出老千。行迹败露后,他匆匆溜走,格露莘卡立刻凑上德米特里说她爱他。聚会继续进行,德米特里与格露莘卡的调情也渐入佳境,就在此时警方突然进入并且以他涉嫌老卡拉马佐夫的死将他逮捕。
第九卷:预审
本卷介绍了老卡拉马佐夫被谋杀的细节,并具体描写了对于德米特里的审讯(虽然他本人坚决否认)。这起血案被认定是谋财害命。而身无分文的德米特里却在他的父亲遇害不久被人在大街上看见在街上拿着3000卢布,与此同时,老卡拉马佐夫留给格露莘卡的3000卢布也看见了。德米特里解释说这笔钱是来自于卡特琳娜,让他交给她的姊妹。他那天晚上用了一半的钱纵酒乱性后,另一半钱则被他装在布袋子里准备出于尊严还给卡特琳娜。这番话没法让律师相信,因为所有的证据都对他不利。当时,屋子里除了他只有斯乜尔加科夫——他前一天刚癫痫发作,不可能杀人。德米特里“理”所应当被控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带入监狱等待审判。
第十卷:大男孩和小男孩
本卷复述了第四卷中提到的学童和伊柳沙的故事,开端介绍了一个名叫郭立亚·克拉索特金的男孩。郭立亚是一个颇有才气的男孩子,他宣称自己“信奉”无神论、社会主义且笃信欧洲的思想。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他必须要追随着伊万的足迹,然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通过他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和阿辽沙的对话,取笑这个本质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什么的“欧化分子”。郭立亚对生活和他的母亲给他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痛苦厌烦透顶了。他恶作剧地在火车通过前卧轨却活了下来,成为了一个奇迹。因此,所有人——特别是伊柳沙——都景仰他。阿辽沙的病情从第四卷之后不断恶化,已不可能痊愈了,而郭立亚和伊柳沙在“虐狗事件”后闹翻了,因为伊柳沙在斯乜尔加科夫的强迫下喂给了狗一块藏有别针的面包。幸好阿辽沙出面调解,学童们和伊柳沙和解了;而郭立亚不久后也陪伴在伊柳沙的床头。这也是郭立亚之一次见到了阿辽沙,从此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虚无主义信仰。
第十一卷:伊万
本卷介绍了伊万对于周围人的破坏性的影响以及他自己是如何陷入疯狂的。本卷中伊万与斯乜尔加科夫见了三次面,而最后一次是这一卷中的 *** 。斯乜尔加科夫戏剧性地向伊万 忏悔,声称是他在假装癫痫,然后杀了老卡拉马佐夫并偷了他的钱。斯乜尔加科夫对伊万对此表示惊异与无视感到不相信,他声称伊万是他的帮凶:是他告诉自己什么离开,更重要的是他灌输给了他世界并非神造、“什么事都是被允许的”的思想。本卷结束于伊万关于魔鬼的幻觉,那个魔鬼拜访了他并嘲笑他的信仰。而阿辽沙发现伊万咆哮时就告诉他斯乜尔加科夫已经在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后自杀了。
第十二卷:错案
本卷详细描述了对于德米特里的审判。法庭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了讽刺性地描写,所有人被塑造得躁动而不怀好意,女性则毫无理性可言地被德米特里的三角恋所吸引。伊万的疯狂让法庭以威胁秩序为由拖了出去,此前他还是将他和斯乜尔加科夫的最后一次见面和斯乜尔加科夫的忏悔向法庭做了陈述。审判的转折点出现于卡特琳娜诅咒意味的证词上。她激动于伊万的疯狂,认为这是由于她假装出的对德米特里的爱,还向法庭展示了一封德米特里醉酒时写的信,德米特里在里面声称他要杀了老卡拉马佐夫。本卷结束于检方与被告律师在如火如荼的秘密辩论决定德米特里有罪。
尾声
故事开始于德米特里含糊不清的逃跑计划,因为要是不逃他将忍受20年的西伯利亚苦难劳工生涯。卡特琳娜到医院与德米特里相见,德米特里本该被带走却生了场病,如今大病初愈。他们承诺相爱一生,但其实各自都心有所属了。小说在伊柳沙的葬礼中结束。伊柳沙的学童朋友听了阿辽沙的“石边演讲”,他保证会永远记着郭立亚、伊柳沙和所有的学童,即使他们可能会分开永不得相见。阿辽沙恳求孩子们互相敬爱,要将伊柳沙的记忆永远铭记,更要记得他们此刻石边的相聚与相敬相爱。学童们在泪水中向阿辽沙保证他们会永远记着这里的每个人,拉着手回到斯涅吉辽夫的家中赴宴,高呼道”卡拉马佐夫万岁!”
续作
其实现存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在1881年2月9日 陀思妥耶夫斯基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时,他的笔筒掉到地上,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根据陀思妥也夫斯基留下的笔记,第二部的内容大要是:阿莱沙在与丽莎婚后,又受到其他女人的引诱,丢下了丽莎,过著荒淫的生活。之后又逃到修道院,在寂寞中度过一生。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
4.9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子粒来。
——《新约·约翰福音》第12章第24节
4.10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甚至恶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他们幼稚得多、天真得多。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
眼下我只限于作一些必不可少的介绍,要是连这些也略去,那我这部小说就没法起头了。
她实在受不了将军夫人的怪脾气和没完没了的数落,显然,这位老太太心地并不坏,只是由于无所事事而养成别人极难忍受的专横性格。
4.11
这在一个淫棍身上也只能是一种 *** 的冲动。
这个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给吓坏的苦命女子,后来得了一种神经兮兮的病,这种病症最多见于没什么文化的乡下女人,她们因此被称为“鬼号婆娘”。患这种病的女人歇斯底里发作起来十分可怕,有时甚至会丧失理性。
尽管他从不正面拒绝,可总是使出他应付此类情形的套路——拖,有时候甚至能做到声泪俱下。
他长成了一个阴郁乖僻、性格内向的少年,虽然远非胆小怕羞,但好像从十岁左右开始便明白他们哥儿俩毕竟是寄人篱下,接受人家的恩惠,他们的父亲是个简直一提起来就让他们颜面蒙羞的人。
当时他甚至不想尝试与父亲通信——可能是出于傲气,出于对他的蔑视,也可能是冷静思考的结果。
他的心灵急于挣脱世俗仇恨的黑暗,向往爱的光明。
《卡拉马佐夫兄弟》
4.30
阿辽沙凭着一颗如饥似渴的心,以初恋般的热情对他爱慕备至。
5.2
我不想争辩,他这人当时就已经怪异得很,这甚至从襁褓中便开始有所表现了。
出于某种好像是内心的专注,它纯属个人问题,与别人不相干,但对他来说又是如此重要,以致他因此仿佛把别人给忘记了。
他身上有一种气质使人觉得(以后毕生都是这样),他并不想当人们的裁判,他不愿承担批判的责任,也决计不会谴责任何人。他好像什么都能宽容,没有一点点责备的意思,虽然时常感到痛苦和悲哀。
更有甚者,在这方面他竟发展到了谁也不能使他惊讶或害怕,而那时他还刚刚步入青年时代。
每当景象不堪入目时,这个纯洁的童男只是默默地走开,却绝无半点鄙夷的表情,也决不指责任何人。
做父亲的曾是惯于看别人脸色的食客,因而颇为敏感,动辄以为受辱。
才过了大约两个星期,老子就频频拥抱和亲吻这个儿子,而且次数多得可怕,虽然是一双醉眼闪着泪花,情感冲动带着酒意,但显然他打心眼里深深地爱上了阿辽沙,当然,像他这号人还从来没有这样爱过任何人……
这种特别引人喜爱的禀赋是他自身具备的,可以说是天性使然,绝非矫揉造作。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即使受了欺负才一个小时,他也不会不答理欺负他的人,甚或能主动与之说话,而且态度大方,诚意可掬,好像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般。
他这个特点便是脸皮嫩得要命,纯洁无以复加。阿辽什卡则使劲挣扎,在地上坐下、躺倒,极力想躲起来,而在这同时却不对他们说一句话,也不骂人,只是默默地忍受欺负。
从小就痛感自己是吃恩人家的面包过活的。
5.4
究竟是什么一下子从他心中升起,并且不可抗拒地把他引向一条陌生的、吉凶未卜、但已经无法避免的道路?
5.6
他心地邪恶,感情脆弱。
他走上这条道路,仅仅由于当时只有这条路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他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心灵挣脱黑暗,奔往光明的理想出路。
“我要为灵魂不灭而活着,决不接受折中式的妥协。”
圣经上写着:“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舍掉你所有的……跟从我。”
他在异国经过长期的苦行,由于功业卓著,最后称得上历尽磨难,殉道以终。
为的是匍匐在长老脚下,向他倾诉自己的疑虑和痛苦,忏悔自己的罪过,恳求长老指点迷津。
他以自己心灵的某种特殊素质征服了阿辽沙。
用良言治心病。
某些人对他的好感几乎带有迷信色彩。
“如果说我们周围是罪过、不义和诱惑,那么地上某处终究有一位圣者贤人;他那儿有公道正义,他知道真理;这就是说,真理在地上不会消亡,那么它总有一天会来到我们身边,像预言所许诺的那样统治整个大地。”
保存着上帝的真理。
似乎有一种深藏在内而又如火如荼的欣喜在他心中燃烧,其势越来越旺。至于这位长老毕竟只是他面前独一无二的例子,阿辽沙却毫不在意。
他心中藏着能使所有的人获得新生的秘密,藏着最终将在世上确立真理的那股伟力,那时人人都是圣贤,都将相亲相爱,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大家都是上帝的子女,真正的基督王国也就来临了。
阿辽沙自己话也不多,他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有些难以为情似的。
但总是怀着某种自己也莫名其妙和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胞兄会愿意接近他。
恐怕再也想象不出有哪两个人比他俩更不相似的了。
两人的关系极度紧张,再也无法忍受。
劝解和调停作用。
而他父亲的目的大概是作一番小丑式的表演。
他为长老,为他的荣誉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怕他受到侮辱,尤其担心米乌索夫表面上很有礼貌、骨子里相当尖刻的嘲讽,还有博学的伊万那种居高临下、吞吞吐吐的语调,——这一切都是他想象得出来的。
但他确信这里面要么是对他设下什么圈套,要么是一出不成体统的闹剧。
“不管怎样,我宁愿咬断自己的舌头吞下去,也不愿冒犯你如此敬重的一位圣贤,”德米特里在信的末尾这样写道。此信没有给阿辽沙带来太大的欣慰。
他的目光往往异样地凝滞:就像一切分心得厉害的人那样,有时他会盯着您瞧上好半天,实际上根本没看见您。
他怀着几分好奇心四顾张望,多少有点儿故作随便的样子。
一个自由主义者寻常的冷嘲热讽正在他心中发生质变,眼看就要燃起一腔怒火。
可他并不在走,几乎可以说是在一旁跑,同时把他们一一打量,那种好奇之状已近乎神经质,简直到了失礼的程度。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到眶外来了。
“瞧,他就是这么个人,我实在害怕跟他一起去见正派人。”
这儿让人看到的只是如法炮制了千百年的表面文章,而骨子里却是江湖骗术和信口雌黄!
《卡拉马佐夫兄弟》
《不该举行的聚会》
5.7
他保持沉默是出于自尊感。
《卡拉马佐夫兄弟》
6.2
这儿让人看到的只是如法炮制了千百年的表面文章,而骨子里却是江湖骗术和信口雌黄!
6.6
我是个根深蒂固的小丑,生来如此,尊敬的大师,这跟疯子没什么两样;要说也许有魔鬼附在我身上,我也不想争辩。
米乌索夫已经完全无法克制自己,说话的声音都已颤抖。
米乌索夫霍地站起来,他不仅失去了耐性,甚至有些失态了。他怒火中烧,并且知道自己因此而显得可笑。
一方只有仁爱和慈悲,另一方只有悔罪和渴望——渴望解决某个棘手的灵魂问题或自己内心世界的什么危机。
“请不必拘束,完全可以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主要的是不必那么自惭形秽,因为一切都由此而起。”
曾经怀过你的那个肚子和喂过你的那两个奶头真有福哇,特别是奶头!
您这话简直把我从前心到后背一下子捅穿了,把我的底细全看透了。我在人前确实总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我比谁都卑鄙,谁都把我当做小丑,于是我心想:‘那我就真的扮演小丑吧,你们怎么看、怎么想我不在乎,因为你们个个比我更卑鄙!
我纯粹是因为过于敏感而耍赖。
“我该做什么才能得到永生?”
直到现在仍然难以判断:他究竟在恶作剧,还是果真深受感动一至于此?
“该做什么您自己早就知道,您有足够的智慧。勿酗酒,勿饶舌,勿纵欲,尤其是勿贪财,关闭您的酒店,如果不能全部歇业,哪怕关掉两三家也好。而主要的一点,最最主要的一点是——勿说谎。”
“您真是碰到什么就把什么弄脏。”
以您的尊严是否容得下我的谦卑?
这儿留下的人中间您是唱主角的……可以唱十分钟。
麇集
6.8
这样的悲痛甚至不愿别人给予安慰,它自知无法解脱,索性以痛攻痛。号哭只是一种不断 *** 创伤的需要。
在哭泣的同时应当高兴。
眼泪却如泉水一下子从她的指缝中往外迸涌。
你们做母亲的在世上注定就是这样的命。不必寻找安慰,你需要的不是安慰,还是不要寻找安慰,哭吧
你这种伟大的母亲的哭泣还会持续很久,但最终将化为心平气和的喜悦,你的眼泪将不再是苦的,而只是慈祥和蔼的热泪,能拯救心灵免于罪过并且得到净化。
6.11
“我犯下了罪过,亲爱的神父,我的罪过使我害怕。”
他给所有的人祝福,并向所有的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我的痛苦在于……不信……”
我爱人类,但我对自己实在大惑不解:我越是爱整个人类,就越是不爱具体的人,即一个一个的人。
主要的是力戒做假,力戒一切弄虚作假,尤其要力戒向自己做假。您得提防这一点,每时每刻加以警惕。此外,既不要嫌弃别人,也不要嫌弃自己。凡是您觉得自己内心存在什么要不得的想法,那么,您自己发现这一点本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净化了。您还要力戒恐惧,虽然恐惧只是一切做假的后果。在爱的征途上永远不要害怕您自己的怯懦心理,甚至对您在这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也不必怕得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