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一般封什么官
状元一般任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等官职。部分状元老其一生才登上高位。比如唐代事迹可考的状元有29人,其中就有5位宰相、8位尚书一级的官员。清代的114名状元中,官位累至一品尚书层次的达20人之多。
状元一般封什么官
科举考试以名列之一者为“元”,乡试之一称解元,会试之一称会元,殿试之一称状元。
在唐代科举制度中,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儒客文人均把科举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古代状元一般封什么官
科举制是在隋朝初创、唐朝成为定制、宋朝走向完善、明清趋于稳定成熟的,所以中举者所授予的官职历代是有所不同
在明清两代,中了状元的人一般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官职固定为从六品翰林院修撰
而宋代状元则通常会被任命为正八品京官,偶尔有外放州县通判的
隋唐状元要当上具体的官职还需要经过吏部选试,品级不固定
状元可以当什么官
在宋朝的时候,只要中了状元,就可以当官,一般会被封为某个州的通判,通判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有权利,但是并不是一个地方的一把手,不过对于治国来讲,会获得更大的权利。
明朝的时候,如果中了状元的话,一般会进入翰林院,官品是从六品,其实就是储备人才,身份就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根本就没有实际的权利,甚至连那些散官的权利还小,其实就是一个旁观者,不仅如此,因为这样的关系,翰林院逐渐的培养不出人才了,尤其是到了明朝的末年,翰林院更加没有培养出任何的人才。
清朝虽然说和明朝相距的时间很近,但是或许是因为翰林院的弊端吧,清朝对于状元的待遇,并没有像明朝那样,在清朝的时候,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却可以去外面当官,担任地方上的官员,比如说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进行选拔人才提升。
古代学子中了状元之后,能够被封什么样的官职?
在我国古代这是有规定的,比小说和戏文里可要小多了会试(每三年在京都的考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字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去的之一名的考生,由皇帝钦定”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这前三名合称”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但只有“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作“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榜眼”、“探花”二人则被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是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编修-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官员的品级: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古代清朝时期参加科举考取状元后给予什么官职?
一般来说殿试的前三名包括状元在内都首先会和其他成绩不错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然后进翰林院中编修(6、7品的小官)之类的清贵官职,然后一段时间要不就留在翰林院做翰林学士或者在六部任个主事什么的!
一般来说状元是很少外放到地方上的,都是留在京城熬资历,然后命好的以后可以混个六部的侍郎、尚书、甚至内阁大学士或者军机大臣也有可能,命不好的混个言官做做,熬到老退休最差也可以有个2品三品的顶戴!
成为状元一般分配什么官职
朝代不同,官职也不尽相同。
唐朝一般授:
县尉(从八品下、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大县品阶高,小县品阶低,下同),相当于县 *** 局长。
主簿(从八品上、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主要掌管文书。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有厉害背景起点要高一点。
宋:
秘书省校书郎(从八品),整理校对图书。
将作监丞(从八品),搞建筑、工艺品的。
大理评事(正八品)
知县(正八品、从八品),即县长。
明、清:
翰林院修撰(从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