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大行书是什么,天下第三行书

2023-05-29 06:03:22 旅游攻略 投稿:可凡儿

天下之一、第二、第三行书分别是什么朝代、谁的、什么作品?

之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

“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唐朝的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北宋

扩展资料: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 *** 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更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天下第三大行书是什么

三大行书是指《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天下第三行书”一一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45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黄州,生活上拮据无靠,团练副使仅是个八品小官,俸禄微薄,生活窘迫,不足以养家。

寒食帖

《寒食帖》是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连月不停的雨季,海棠先是盛开,又在血风腥雨中凋败,如脂如雪的海棠,最终却飞落泥沼。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这首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字字凄凉,《寒食帖》写的可谓炉火纯青,情感波澜起伏,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而前,产生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我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是哪三部作品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黄州寒食诗》,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作者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

【简介】

1《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临水“修禊”,古时风俗,每年这天,人们到水边嬉游,以表示用水来消除不详,叫做修禊。那天,大家坐在水边随意取饮,作诗唱和。这些诗集江在一起称为“兰亭诗”,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兰亭序》,又称《禊贴》。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如第14行“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这几字,形势倾斜,忽左忽右,气韵生动,这种特点正如清代包世臣所说:“《兰亭序》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断还连八字”。在结构上,极尽变化,唐何延之指出:《兰亭序》里“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如“暮春之初”的“之”,因“暮春”二字都是长形,故“之”写成扁状,长中带扁,相得益彰;又如贴中第十行“不”字,提按分明,收起得当,一笔不苟,十分精到,总之,《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更高的行书之造诣。

2《祭侄文稿》

北方广大地区的的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很快就南下攻占了东都洛阳。当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他的从兄太守颜杲卿分别在山东、河北境内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的幼子季明往来平原、常山之间做过联络工作。不久常山被叛军攻陷,杲卿父子被俘,先后被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由常山携归季明的首骨,所以颜真卿为文致祭,在这篇手稿中,他把抑制不住的感情,倾泄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所以能毫不拘谨地将长期积累的精湛书艺充分分挥出来,笔墨一气呵成,因而枯笔极多,愈至后来,愈加纵逸,不仅记录了这场悲壮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感,令人难以忘怀。这就是流传后世的《祭侄文稿》。

颜真卿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相传他少时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后褚遂良楷法,并从师张旭,得“锥画沙”笔法,书乃大进,其楷书点如坠石,丰腴雄伟,质朴自然,与王羲之追求的妍雅之美截然不同,他的行书,多为手稿,竟从不经意处发挥,故显得很自然洒脱。

3《黄州寒食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同,从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比如“年、中、苇、纸”等字,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的气息。

苏轼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作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主张不必泥古,提倡适意,为所谓“宋人,尚意”起了开端,如果把唐宋两代书法整体相比较,唐人尚法,楷法精严;宋人崇意,书表心声,故由楷至行,宋人为先。苏轼很佩服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他作书进多出侧笔,有妍媚之姿,但风蕴还是非常深厚的,字的笔划肥厚,字形扁丰,用笔较多侧锋,结字紧密,与晋人的行书相比“尤不合古法,”这在当时,曾引起一些人的评论,认为不太合古意,但知苏轼者,当推其好友、著名书示家黄庭坚。黄在评价当时书法家时指出:“本朝善书,当推(苏轼)为之一,”又说:“东坡先生常自比颜鲁公(真卿),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

【知识补遗】

何谓行书?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天下三大行书都是哪三大啊

1、《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之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2、《祭侄文稿》

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3、《寒食帖》

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者是谁?

天下第三行书的作者是苏轼。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之一,而有了兰亭序珠玉在前,后面的排名也逐渐坐定。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在一腔悲愤中写下的祭侄文稿,即便千年时间已过,仍然能从此作中感受到颜真卿当时的愤慨。至于天下第三,则是北宋一位著名吃货写下的,大家应该也猜到了,就是苏轼笔下的黄守寒食帖。

行书概况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号称天下第三行书的是谁的作品?

卫元郛,号泰麟,男,汉族,1964年出生,属龙,祖籍山西夏县,中国书法协会执行主席。系统经过中国书法本科、研究生、博士的高等教育。是“卫氏书学”的72代传人,2005年被中国书法协会授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称号、2006年被中国书法协会授予中国书法艺术终身成就奖、2007年被世界科教文协会授予世界杰出艺术家、中国道教全真派26代弟子,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卫氏书法”。

东晋以前,卫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的鼻祖,统领中国书法百年,影响中国书法千年,其中卫夫人为中国培养了一代书圣王羲之,从而使后人可以高山仰止,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无不受到卫氏书法的滋养。从卫恒的《四体书势》,卫铄(卫夫人)的《笔阵图》,开启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先河,使得中国文字有了定义,中国书法怎么写有了 *** ,“卫氏书法”不仅使行书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同时创造了今草,从而使草书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一千多年来,“卫氏书法”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而沉寂,然而,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大家作为“卫氏书法”的代言人,在不断发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天,作为“卫氏书法”的72代后人,卫元郛横空出世,以崭新的面貌登顶中国书坛,自幼习书,天生对中国书法有独特的理解,“卫氏书法”千年的积淀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他全面继承了东汉以来业已流行的各体书法,传承古体,研究古法,注重文字学和书学的研究。现在凡接触过元郛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出神如化,他把儒、道文化融入书法文化之中,以“中庸”和“道法自然”为书法的精神灵魂,同时把“太极”、“剑法”“气功”融入书法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书法神韵,令人叹为观止。元郛先生是专业的书法大家,他说:他要一年走过别人十年走过的路,每天笔耕不辍,可谓以一当十。他认为书法是高消费行业,必须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因此,他不惜重金,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书、笔和纸,才有了他书法上量和质的变化。

收藏元郛书法的人都知道,他的书法以行书为先导,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风格体系,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元郛书法可谓“形神兼备”,把“神遇”、“心悟”、“澄心运思”、“神应思彻”的主观精神表现到书法创作之中。见过元郛先生写字的人都认为:元郛书法是一部美丽的精神舞蹈。

因此,元郛先生的书法备受国内外收藏界的青睐,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从 *** 、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三军仪仗队、国旗护卫队,他的作品被国内外一百多个国家的名流和政要收藏。元郛先生秉承家学,“儒道兼综,礼玄双修”,他的作品“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把行书的书写推向了新的高峰,人称“中国当代书圣”,又称他的行书是继王羲之、颜真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认识元郛先生的人,无不为他的书法美和人格魅力所感染,是当今名望颇高的书法大家,足以显示他的风流和才华。

如今,元郛书法作为当今书坛价格更高,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书法家,颇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被历史推到书法江河的风口浪尖。然而,他视书法为生命,并以此作为人生的更高追求和奋斗目标,不为任何赞誉和非议而动容,他认为:赞誉是人民对中国书法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非议是同行间的文人相轻。

今天,当元郛五百幅行书作品一套五本出版和发行的时候,她将是对元郛书法更好的诠释,这套行书作品涵盖了古今最美的字、词、诗,是一部行书大全,她是几千年来的书家难以想象和从没有这样做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学习行书的必备宝典。

标签: # 行书 # 天下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