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时间
庆历新政时间是1043年—1045年。
庆历新政的概念:
庆历新政,是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新政自庆历三年(1043年)开始,至(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废止,新政以失败结束。
庆历新政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整顿吏治、解决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庆历新政通过严格考核,使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淘汰,一批务实能吏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有所起色。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加倍,民族矛盾尖锐,对宋神宗熙宁时期的王安石改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1、除了少数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阶层大都满足于现状,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旦新政触犯了自身利益,他们就坚决反对,群起而攻之。
2、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3、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事实上,范仲淹所任用的推行新政者,往往议论多,而实际行事少,有的甚至好标奇立异,发空论,言行不检。
庆历新政是哪三个人推行的?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推行的。
庆历三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锐意进取。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辅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仁宗调整辅臣结构后,多次召见富弼、范仲淹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虽感谢皇恩,却认为事有先后,朝廷陈弊积久,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仁宗遂亲笔诏书,开天章阁、陈设笔砚、赐坐以待。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等十件事。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庆历新政的影响:
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的六项措施,只不过是微小的改革。至于其它四项如“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摇役”,更谈不上彻底的改革。
“十事”宣布后,“修武备”一项,便因众多大臣反对而取消;其它各项虽然从庆历三年十月开始推行,但也无法贯彻下去。
仅仅这样一点微弱的改革,当时一般官员已认为“规摹阔大,论者以为难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庆历新政最后在守旧官僚的激烈反对中,宣告失败。
经过严格考核,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除淘汰,一批务实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状况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开始有了起色。
庆历新政指哪个典故?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升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调回京都,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起主持朝政。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积贫积弱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管理层内部黑暗腐败,且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在军事上将帅分离,战斗力大减:百姓的赋税沉重,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同时,国家财政人不敷出,一些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国家内忧外患,处境艰难。宋仁宗心急如焚,多次召见范仲淹等人,希望以改革扭转国家的危局。范仲淹总结了从政28年的经验教训和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针对当时“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敌(指辽夏)骄盛,寇盗(指农民起义)横炽”的现象,向宋仁宗呈上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轻徭役”。以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发展生产、巩固国防等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阶级统治。宋仁宗十分赞同,于是,命范仲淹主持了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
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大批冗官滥吏被革职除名,同时,提拔起用了大批精明能干的官员,官府办事效能大大提高,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新政大受称赞。但同时,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也限制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些人集结在一起,掀起了一大股反对新政的浪潮。使宋仁宗不免有些恐慌,对执行新政的决心发生了动摇。庆历四年(1044年),宋仁宗下诏废止改革,解除范仲淹的职务,并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欧阳修等主张革新的人士也都相继被逐出京城。仅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的新政随之宣告失败。
北宋庆历新政是什么?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土地兼并加剧,人民生活困苦,岁币和军费开支有增无已,国家财用日绌,国内危机不断加深,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在内扰外困的情况下,1043年,宋仁宗责成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蔡襄?王素?余靖等人有所更张,施行新政,以图太平?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新政强调澄清吏治,对官吏和商人构成威胁,而守旧派朝臣习于茍安,反对新政,宰相范仲淹被迫自行引退?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收场?
庆历初年,是北宋政坛风云激荡,政局剧烈摇摆时期?北宋的边防开支突然膨胀? *** 为了扩大收入,不得不增加百姓负担?于是,包括京城附近在内,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1043年至1044年,宋军对夏战争惨败,内部动荡已是山雨欲来之势?
急欲稳定政局的宋仁宗皇帝,将西线的三名统帅范仲淹?夏竦和韩琦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更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4名谏官,后来号称“四谏”?“四谏”官之一次奏言,撤掉了略无军功的夏竦,以杜衍和富弼为军事长官?“四谏”官第二次奏言,彻底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四谏”们第三声奏论,驱逐了副宰相王举正,以范仲淹取而代之?
1043年,宋仁宗连日催促范仲淹等人,拿出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改革方案?特别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写成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
《答手诏条陈十事》也叫《十事疏》,涉及澄清吏治?厉行法治和富国强兵3个方面,提出了10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明黜陟,即严明官吏升降制度?
那时,升降官员不问劳逸如何,不看政绩好坏,只以资历为准?故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有大功劳和政绩明显的,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二是抑侥幸,即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
当时,大官每年都要自荐其子弟充京官,一个学士以上的官员,经过20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20人?
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又不干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结党营私?为了国家政治的清明和减少财政开支考虑,应该限制大官的恩荫特权,防止他们的子弟充任馆阁要职?
三是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
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应该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四是择长官?
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有八九的状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员,罢免不才;选派地方官要通过认真地推荐和审查,以防止冗滥?
五是均公田?
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怎能要求官员尽职办事呢?
他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六是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
范仲淹建议朝廷降下诏令,要求各级 *** 和人民,讲究农田利害,兴修水利,大兴农利,并制定一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七是修武备,即整治军备?
范仲淹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招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3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京师的这种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仿照执行?
八是推恩信,即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另外,还要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便处处都没有阻隔皇恩的现象了?
九是重命令,要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范仲淹认为,法度是要示信于民,如今却颁行不久便随即更改,为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可以长久推行的条令,删去繁杂冗赘的条款,裁定为皇帝制命和国家法令,颁布下去?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十是减徭役?
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而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的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到农村?这样,民间便不再为繁重的困扰而忧愁了?
《答手诏条陈十事》写成后,立即呈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和朝廷其他官员商量,表示赞同,便逐渐以诏令形式颁发全国?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庆历三年秋天,仁宗下诏从西北前线调回范仲淹,授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与杜衍、韩琦、富弼等人同掌军政大权。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等四谏官又奏免了吕夷简、王举正的正、副宰相职务,开始了一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明黜陟,就是要考察官吏任期内的政绩而决定升降。这是针对“磨勘”制的弊端提出来的。宋代对官吏的提拔,规定文官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升,称为“磨勘”。这种官吏升迁制,不问劳逸,不论贤愚,致使官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饱食终日,等待三、五年一升迁。明黜陟,重政绩而轻资历,规定对“老疾愚昧”的可另行安置,有过错的按情节处分,对才德突出的可特加擢用,给官吏的选拔制增添了活力。抑侥幸,则是把当时越来越滥的“恩荫”范围缩小,对官家子弟的特权加以限制。宋代规定凡学士以上官员满20年,一家子弟可封官20人,致使贵族子弟不学无术,不求上进,靠“恩荫”实即老子的资格获得官职,得到提拔。对贵族子弟做官特权的限制,反映了渴求从科举道路跻身仕途的封建士人的强烈愿望。精贡举,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和 *** ,规定进士先试策论,后试诗赋,不能只凭诗赋成绩取士,而要注重对实际能力的考察,还要兼察“行谊”。择长官,指对直接临民的地方官的选择要十分慎重,凡是品行、才能不足以任事者,一律予以罢斥。各级官吏有责举荐下级人才,根据举荐人数的多少决定是否录用,这有利于各级官吏素质的提高。
除上述整顿吏治、选拔人才的“新政”外,还有:厚农桑,由朝廷下令督促地方,搞好农业生产;修武备,实行府兵制,增强军队实力;推恩信,实行信赏必罚政策,务去滥赐之害;重命令,厉行法治,反对政令随意更改;减徭役,将不应负役的农民罢归乡里,使他们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进步的。
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也为王安石变法开辟了道路。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始终没有改变。他离开朝廷以后先到今陕西彬县为知州,后调至邓州(今河南南阳一带)做知州。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他为贬至岳州任知州的好友滕子京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他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他将自己一生的抱负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一个封建士大夫积极用世、为国忘身的高尚情操,成为封建士人一代楷模。范仲淹晚年曾竭力为地方办“义庄”,兴学校。公元1052年,病卒于赴颍州上任的途中,归葬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