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段话的意思。,敏而好学

2023-05-26 12:39:59 旅游攻略 投稿:取一盏清酒

“敏而好学”是什么意思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敏而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全句是:“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扩展资料

敏而好学的近义词

1、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语法】: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

2、学而不厌

【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自】:《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段话的意思。

这段话出自于《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日常言行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

一、这段话意思的解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这就是字面意思,讲一个人天资聪慧又勤奋,特别喜欢去了解自己不清楚的问题,并且不以向比自己差的人询问而感到羞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实的学习态度,才能称之为知道。这是讲一个人要诚实,遇到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真实地表达自己才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己默默记下学习到的东西,并且追求知识永远不觉得厌烦,教导别人知识也不会觉得疲倦。

二、这其实是三句话,具体的出处是不一样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子由,你到底知道不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于《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一句谦虚的话,说这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默默记住学习的内容,学习知识不厌烦,教导他人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这一段话本身并不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论语》章节。不过这些都是讲学习态度的,连在一起也没有突兀的地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何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如下: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这几句话都是出自于孔子的《论语》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事实上,《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事实上,“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这句话的翻译,这几句话就是出自于孔子的《论语》之中,希望可以帮到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全篇翻译是什么?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出处:《论语·公冶长 第五篇》

扩展资料:

故事详解: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参加一个聚会。他在聚会上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问完这个,又问那个。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问了一遍。

这时候,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虽然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但是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坏话后,他就说:“我不是天生就有学问的。对不懂的事物我就要问个明白,这就是我要求自己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又有一次,卫国有个老师也姓孔,他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优秀的人死后,国家会给他一个名字,叫谥号。

意思是说,那位也姓孔的老师,既聪明又勤奋好学,还经常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询问自己不懂的事,也不会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是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的。”

敏而好学的意思

意思: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读音:敏而好学 [mǐn ér hào xué]。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例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聪明好学。

近义词:

一、不耻下问 [bù chǐ xià wèn]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引证:阁下既~,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例句:对学过的东西要温故知新,对不认识的东西要~,对于学习要学而不厌。

二、功成不居 [gōng chéng bù jū]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引证:看他前九首,便是一位努力从王之人,而以~终之。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六。

出处:《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敏而好学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mǐn ér hǎo xué bú chǐ xià wèn】

出处:《论语·公冶长之一十五》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拓展资料:

成语来由: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标签: # 好学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