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原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哪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意思是:“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出自孟浩然的《春晓》,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作者是谁?
开篇明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
孟浩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成就都体现在反映田园生活的诗作中,他的诗作通俗易懂。今天,他的很多诗句仍被人们广为传唱。
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还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学习诗歌的启蒙之作,也成为了打开唐诗宝库这扇门的一把钥匙。《春晓》还被改编成儿歌,成为了幼儿接触唐诗韵味的更佳选择之一。
因为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有其独特的亮点,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自然流畅。原诗如下: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题中“晓”,就是天刚亮的时候,像“拂晓”这个词语就是指天快亮的时候,诗题“春晓”则是指春天的早晨,天刚亮的时候。
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字。每一句都是一幅清新的画面,意境真切,这是本诗更大的特点。
《春晓》赏析一、“春眠不觉晓”如梦初醒,自然真切的,如诗如画的一个早晨
起句“春眠不觉晓”紧扣主题,这一句诗经短短的五个字,内容却很丰富。
这一句如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如流水般徐徐道来。在一个春季的早晨,诗人睡醒了。常言道“春困秋乏”,一般到了春季,由于代谢增加和生物钟的改变,人们更容易感到疲惫,睡眠时间自然就会长一点。
这句诗也印证了孟浩然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孟浩然虽然布衣生活,却没有衣食之忧,并没有过着“昼出耘田”的辛苦农耕生活,从诗句中读出,孟浩然醒来之后是怡然自得的,而且还躺在床上。
“不觉”二字读来非常舒服,非常自然,浅显易懂,接近直白地表达,但是依然不掩其清新脱俗的韵味。
整句诗中未曾出现人物形象,但“春眠不觉晓”这五个字将诗人一觉睡到天亮的这件事情不着痕迹地描绘了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天色已明、万物初醒、晨光绚丽、空气清新的春景图。
这句诗是如此的词真意切,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一觉睡到自然醒能说得这么富有诗意、富有美感,也就数这位内心无忧无虑的田园诗人孟浩然了。
诗人一觉睡到天亮,睡眠质量很高,完全赶走了春困,浑身说不出的轻松惬意舒服,当然心情也是很好的。
二、“处处闻啼鸟”,如此的春日早晨,如此的良辰美景,怎么能少了鸟儿的歌声呢?
这一句紧承之一句,这是诗人还躺在床上就感知到的,从窗外传来的阵阵悦耳的鸟鸣声,这是一个迷人的早晨,这一句诗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和谐欢快的音乐感,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就是“处处”二字,这两个叠字连用,恰恰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们孟浩然居住的环境非常好,庭院四周都是绿树环抱,鸟儿的鸣叫声才会从各个角度传入诗人的耳中。
这样的一个庭院是理想的居住环境,少了纷繁的建筑和人声的嘈杂,这样的一处家居环境也是孟浩然这位田园山水诗人的安居之所。
其次就是“闻啼鸟”,在这样一个自然睡醒的早晨,一醒来,袅袅的鸟鸣声就传入耳朵,悦耳动听,无形中为这个早晨增添了不少的生机与活力,一个春意盎然的早晨,一个如此的良辰美景怎么能少了鸟儿的歌声呢?
这一句诗没有写出树木的繁茂,却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还有就是诗句中没有写明是什么鸟儿在鸣叫,只用一个“啼”字和一个“鸟”字,就把各种鸟儿的鸣叫声都表现了出来,高度的凝练,其实我们也能想象的出来,这就是莺歌燕舞的场景,百鸟争鸣的场景。
在这个“处处闻啼鸟”的早晨,怎么能缺少了花香呢?有鸟语也要有花香呀,这才是春天的美好景象。可是花香呢?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听着鸟儿的歌声,一时非常惬意,他突然记起来昨天晚上刮风了,也下雨了,此刻他才如梦初醒。
“夜来风雨声”这一句是诗意的转折,诗人沉浸在欢快的鸟语中,突然记起了屋外开放的花儿,夜里可是又刮风又下雨的,正在开放的花儿怎么样了?风吹雨打之下,花瓣会不会掉落呢?会不会落红满地呢?
昨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一个好天气,昨天孟浩然还在欣赏百花齐放满园春的景色。可是天气说变就变,夜里就是刮风下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天天气的多变。
孟浩然本打算今天继续欣赏这悦目的满园春色,可是一想到花儿被风吹雨打,内心不由得担心起花儿的命运来,“夜来风雨声”是诗人的回忆,回忆昨晚的风雨,这句转折是插叙的写作手法,展示的是一份天气的晴雨表。
“花落知多少”落红满地是诗人不愿看到的,这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
更是诗人惜春的真实情感,全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都在这一句中得到了升华
“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内心的担忧。孟浩然很清楚花儿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外面是不是已经落红遍地,花儿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昨日万紫千红的娇艳?这是诗人内心真正的担忧。
这一句似落花之声的悄无声息,和昨夜的风吹雨打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句又好似诗人内心在喃喃细语,却道出了诗人无限的惋惜之情。落红满地大抵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这更加表达出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真实感情。
从这句诗中也能看出来孟浩然所担心的重点,春天万物生长的季节里,雨水是很珍贵的,常言道“春雨贵如油”,田地里的庄稼应该是最需要雨水滋润的。
可是诗人担心的却恰恰是开放的花儿,这是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恬静自然性格的真实反映。全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都体现在这一句中。
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全诗以“春晓”二字为题,以诗人在不知不觉中自然醒来起始,继而又写到充满生机的百鸟争鸣声,转而回忆昨夜的风吹雨打之声,最后在诗人内心“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惋惜声中结束。
全诗将四幅春景图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每一幅画面都是如此写意,又如此情真意切;每一幅画面又是这么引人入胜,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将诗人纯真自然的性格刻画了出来,将诗人真实的情感细腻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读此诗余音未了又耐人寻味。
春闻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春晓 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意思是: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啊一夜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原文_翻译及赏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代·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写景 , 惜春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像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 *** 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像、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佳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像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像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孟浩然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街南绿树春饶絮。雪满游春路。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赏析: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孟浩然的春晓。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处】唐·孟浩然《春晓》【译文1】晨鸟鸣啁啾,佳梦惊休。春睡醒来迟,红日已上枝头,想昨夜,风雨潇潇,有谁知,花落多少?
【译文2】春睡正酣不觉已经拂晓,处处都有鸣声啁啾的啼鸟。听到昨夜的风声雨声,被打伤吹落的花朵不知有多少?
【意思1】经过一夜风雨,诗人一醒来就挂念着花的命运。它描绘了美好而饶有生气的春天早晨的情景,表达了对春芳的珍爱、关心之情。此诗极其明白晓畅,而又相当委婉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