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畜是一个贬义词,就是形容像牲畜一样被压榨的上班族。社畜(しゃちく)是日本用於形容上班族的贬义词,指在公司很顺从的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压榨的员工。也是ACG次文化中的萌属性之一。
1.
知道社畜这一说法,还是源自一部动画片,来自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
社畜是日本公司“会社”与“牲畜”的合称。
与牲畜挂钩的名词要么是骂人的,要么被人骂的。
社畜正是被人骂的。
都知道日本的公司都统称为“株式会社”,类似于我们的“股份有限公司”。
他们的董事长又叫社长。
社长的社会地位很高,有多高?
从那些属下点头哈腰的样子便可知,看起来是尊敬,其实是畏惧。
日本是一个以工薪阶层为主导的国家。
你不点头哈腰,明天可能就要面临失业。
失业在日本人的眼里,就像是被人砍断了手脚一样,想再次爬起来很难。
我对社长的了解,还是来自于他们所属的爱情动作片里。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说回社畜,它当然是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上班族在公司很顺从地工作,被压榨得像牲畜一样。
不敢反抗,于是员工也表现得如同牲畜一样。
除了沉默、隐忍、任人宰割,貌似没有了其他办法。
不说日本,国内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不过,至少比日本那种严苛到极致的工作条例要好上很多。
“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拿来工作了。”鲁迅先生万万没想到,在当代社会,被动工作的职场人其实都是他言语的践行者。
许多基层员工虽然看起来还像人,但早已进化成为了一个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新兴物种——社畜。
社畜这一个舶来品,虽然多少带了点自嘲和侮辱的属性,但的确准备反应了当下大多数上班族的现状。
至少,“社畜”自传入以来,便形象地代替了“加班狗”这一个词。
从语温上看,“加班狗”太直接了,“社畜”多少较之温婉冷感一点。
冷感一词尚且带着一丝很酷的玩味,自嘲本就是年轻人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可当人开始变得不年轻,于是开始变得沉默。
什么也不想想了,再也不想乱动了。
人呐,只要沉默久了,就误以为自己真是一个哑巴。
现在大环境不好,能靠工作的收入养活自己已是天大的幸运。
我们把人生大半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拿着微薄的收入,依然过得穷困潦倒。
什么社交意愿完全没有,只想安静躺平。
2.
“社畜”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本质反映了青年社会性异化和群体性焦虑及其与之进行抗争的主体性实践。
“社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流行具有维系自我认同和构建集体认同的正功能和降低个体身心健康水平及结婚率的负功能。
这种弱化了物质价值的说法没什么问题,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当我们不断接受这样的观念,将工作当作一种责任和信仰,却在真正开始工作以后发现我们很难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在曾经的大工业时代人们很难有这种落差感:终日坐在纺织机前的女工大概率不会对工作有过多高尚的幻想,因为这只不过是一个糊口的劳动。
时代的变迁带来了劳动场景的改变,但坐在写字楼里做PPT的年轻人依旧感受到了工作的重复与无聊,这种心理变化带来了无尽的焦虑和抑郁。
除了糟糕的心理感受,物质上也往往很难获得满足。结合马云总结过的辞职原因,“伤心了”和“钱不够”两种全部达标,离职潮也就不足为奇。
“社畜”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这种无奈又自嘲的心理——虽然坐在舒适的办公室,但是依然像牲畜一般苟活;虽然像牲畜一般苟活,但是至少坐在舒服的办公室里。
忽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那部日本电视剧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新垣结衣饰演的那个30岁的职场女性。
她居然可以像是每天保持着对世界的新鲜感一样,一直保持着每天笑容满满。
挤地铁上下班、零社交、存不到钱出门旅行、没时间恋爱、甚至连遇到合适对象的机会都没有。
这样的生活,不就是如今千万个写字楼里年轻人真实的日常。
这不得不让人开始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
“如果可以像野兽一样自由生活就好了。” 这清晰地记得剧中的这一句台词,也是正在看剧的社畜的心理活动。
像野兽一样,不用思考,那么就没有了任何烦恼,不用担心未来,就没有了任何焦虑。
“早畜晚归、身首异畜、入不敷畜。”多么形象的比喻。
正像领取微薄的薪水你,忙碌又疲惫地往返于公司与出租屋之间,过着枯燥乏味两点一线的生活。
为了迎接不分昼夜的微信和钉钉消息,电脑从不离身,更没有情绪的大起大落,就算领导批评,客户侮辱,还依然能保持职业假笑。
这是“社畜本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