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又称为技术革新,是技术变革中继发明之后的一个技术应用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提出迄今已有70多年,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
技术创新管理又称为技术革新,是技术变革中继发明之后的一个技术应用阶段,技术创新管理的概念提出迄今已有 70 多年,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
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是技术创新管理包括新产品与新工艺以及产品与工艺的显著变化。
国内学者认为技术创新管理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过程。在本文的研究中技术创新管理主要是指技术领域或技术意义上的创新管理,在这里把技术创新管理界定在技术或者与技术直接相关的范畴,而不涵盖体制、组织、结构、营销创新管理等管理创新管理的范畴。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主要活动由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创新管理两部分组成,包括从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开发、认同与应用到商业化的完整过程。产品创新管理——为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创造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新质量;工艺创新管理——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条件、工艺流程、工艺设备、工艺方法。技术创新管理不仅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器,而且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催化剂。技术创新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的需求来保持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当前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企业除了在充分重视核心产品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管理创新管理。
如前所述,技术创新管理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技术组合”指将现有技术进行新的组合;“实际应用”指生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服务、工艺的改进;“经济、社会效益”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市场占有或社会福利等;“商业化”指全部活动出于商业目的;“全过程”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技术创新管理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为了使各种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企业整个系统运行更加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发挥而进行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以及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类型
技术创新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而言对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分类都是根据创新管理对象、创新管理程度、创新管理来源等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创新管理的对象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管理中创新管理对象的不同,技术创新管理可分为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过程)创新管理。
产品创新管理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管理。按照产品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管理又可细分为全新(重大)的产品创新管理和渐进(改进) 的产品创新管理。产品用途及其应用原理有显著变化的可称为全新产品创新管理。渐进的产品创新管理则是指技术原理本身没有重大变化,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2、按创新管理程度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渐进性创新管理和根本性创新管理两类。
渐进性创新管理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局部性改进所引起的渐进性的技术创新管理。根本性创新管理是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管理。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管理和工艺创新管理,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3、按技术创新管理的来源分类
根据技术创新管理的来源不同,可将技术创新管理分为自主型技术创新管理、模仿型技术创新管理和引进型技术创新管理三类。
自主型技术创新管理是指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新技术并实现其工程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技术创新管理。自主型技术创新管理要求企业须拥有高素质创新管理人才和较雄厚的资金保障。模仿型技术创新管理指通过模仿已有技术成果的核心技术,并根据自我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改进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特点
1、技术创新管理是基于技术的活动
技术创新管理与非技术创新管理的区别在于基本手段,技术创新管理是基于技术的活动,而不是基于管理、组织、制度的变动。这里的“技术”是一种广义概念,它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是将这些流程、方法、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2、技术创新管理对“技术”变动的程度有较大的弹性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既存在技术的根本性变动,也存在技术的渐进、微小的弱变化。技术创新管理在概念的外延上,不仅包括新产品、新工艺,也可以包括对产品、工艺的改进;在实现方式上,既可以是在研究开发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管理,也可以将已有技术进行新组合而实现创新管理。而且技术创新管理的效益高低不能直接仅用技术变动的强弱和大小来衡量,它还与市场的销售量及市场份额、单件产品或服务的收益率等因素有关。
3、技术创新管理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
与技术发明(创造)不同,技术创新管理不是纯技术活动,而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管理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技术创新管理的关键在于商业化,检验技术创新管理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商业价值(有时也包含社会价值)。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金融危机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我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对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而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
“科教兴国”战略是江泽民同志在 1995 年科技大会上提出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管理”。“加快国家创新管理体系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在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理顺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关系,努力把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现在的 30%提高到 60%以上。
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拼资源式的粗放型增长己经很难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实践证明,企业搞技术创新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是振兴和发展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必然要求
技术创新管理是提高企业的增长质量和效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根本途径。国有企业发展正在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艺升级、产品换代,根本途径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在于技术创新管理。同时,技术创新管理是推动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倍增器。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倍增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能力。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风险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管理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管理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处置技术创新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力求以最小成本保障最佳技术创新管理效益。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来规避或减少技术创新管理的风险,以保障技术创新管理的最佳效益。
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创新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
积极利用风险投资,使技术创新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企业抵御和化解技术创新管理风险的有效途径。由于技术创新管理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活动,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足以承担技术创新管理的高风险。为此,企业应设法利用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技术创新管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共享创新管理成果、共担创新管理风险,从而在总体上增强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而且风险投资机构往往由一些专家组成,他们精通专业技术,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信息,能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管理决策、技术评估和市场开拓等创新管理活动,有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风险。
增强模仿创新管理能力,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
模仿创新管理虽然难以获得成功率先创新管理那样的高回报,但它却能有效回避率先创新管理的高额投入和高风险。在技术方面,一是模仿创新管理滞后进入新技术领域,使研发具有高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可有效降低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模仿创新管理可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选择成功的率先创新管理进行模仿改进,从而降低技术开发活动的不确定性;三是模仿创新管理可充分利用率先
创新管理在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率先创新管理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使得模仿创新管理的投资大为节约。
加强合作研究,化解技术风险
为有效化解技术风险,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特别是要努力寻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以充分利用外界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自身的薄弱环节和分散创新管理的技术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技术转让、项目委托、联合开发、人才交流等方式,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研究,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风险,同时往往可以节省研发费用。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引进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管理的战略,降低技术研发的难度,同样可以缩短技术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并减少 R&D 费用投入。
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管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管理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发展。
1、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对经济增长还远未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
1.1、技术创新管理效率不高
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管理效率的通用标准是:年均专利数量与国家科技人才数量的比值和单位 R&D 经费产出的专利数量。按照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的统计分析,1998 年我国研究与发展人员达到 166.77 万全日人工约当单位(FTE),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分别只有 96.27 万、94.81 万、47.02 万和 31.84 万,分别只相当于我国的 58%、57%、28%和 19%。但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效率低下,按照 IMD 的数据,每万 FTE 产出的专利(包括国内专利和国际专利)件数,我国为 10.8,而美国为 1714.4,日本为 1737.0,德国为 1534.0,法国为 1504.9,都超过我国的 100 倍;英国和韩国分别为 984.8 和 554.7,是我国的 50 倍以上,印度也达到 44.6。要是按照我国科技部的统计,结果好了一些,但是,每万个全时 R&D 人员年均专利产出也只是 22.5 件,不及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 1/50,也只有印度的一半。我国技术创新管理效率低下还可以从 R&D 经费的专利产出上表现出来,我国每亿美元 R&D 经费的专利产出为 46 件,只有美国的 51%,日本的 43%,德国和法国的 34%,英国的 38%和韩国的 72%。
1.2、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不强
国际上常采用以专利数和重大科技成果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量化指标。我国专利数总量增长缓慢,其中发明专利出现负增长。我国年均重大科技成果数与 90 年代初相比较,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根据科技部的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数约 15 万项。但是,国家级科技成果的数量自 2001 年以来除个别年分之外,几乎逐年下降。其中重大科学理论成果的数量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2004 年与 2001 年相比,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和其他部门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下降的幅度分别为 62%,73%,43%,7%。从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行业上看,工业下降 50%,农业降幅达 76%,医药卫生降幅为 53%,其他行业降幅为 11%。
1.3、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低
我国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足 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60%——80%的水平。我国主要行业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 10——20 年,一些产业的主体设备和技术还主要依赖进口,飞机、移动通信、软件等,国内市场基本上被外国企业所占领。
1993 年至 1997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6.4%,但是,高技术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突出,高技术产业生产质量和水平不高,高附加值生产的特点还不显著。1997 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8.1%,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为 14.9%(1993 年)、13.8% (1993 年)、18.6%(1994 年)。高技术企业的产值占 GDP 的份额也一直维持在 1.5%至 1.7%之间,而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在 1991 年就达到了 3%以上。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上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根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 年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为 3.2%,高于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但是在出口中高技术产品比重仅占 6.8%,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份额远远低于这两个国家。以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信息产业为例,我国的计算机产量不到世界的 1%,全国的产量还不到 IBM 一个公司(785 亿美元)的 60%;行业利润不及因特尔公司(69 亿美元)的四分之一。我国集成电路的设计、生产技术基本依靠进口,软件产品质量差、功能单一,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
可见,我国技术创新管理能力还不强,创新管理成果的利用率低,不仅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2、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滞后的原因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观念落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管理主体、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滞后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效率不高、创新管理能力不强、技术成果转化率低这一尴尬局面。
2.1、技术创新管理的观念落后
缺乏市场意识的传统观念,是制约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活动最大的思想障碍。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管理组织”还是“生产单位”,在中日两国的差异是很大的。在日本,企业是企划事业的创新管理组织,企业的本质特征或基本职能就是创新管理。而改革开放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实际上只是按固定方式和指令计划进行产品加工的工厂或车间,即“生产单位”。这种观念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1
在技术创新管理观念上,我国缺乏市场意识,将其理用来专指“技术上的小改小革”或“技术上的渐变性改进”,是一个纯技术学概念。2 特别是目前一些党政官员和学者将“创新管理”等同于“创造”,或者将“创新管理”概念泛化,或者将“创新管理”说成是“创造新东西”而不提“市场成功”和“实现商业价值”,阉割了技术创新管理的本质内涵。
2.2、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
技术创新管理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过程,而企业是实现这种结合的纽带与场所。因此,企业无可争辩地成了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研究与开发(R&D)是技术创新管理的上游活动,由于研究与开发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使得研究开发的重心越来越向企业转移,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其他研发机构的研究成果向企业扩散过程中的中间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发达国家企业早已成为 R&D 活动的主体,而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情况是:企业的研发机构过少和 R&D 资源配置不当,R&D 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增长速度缓慢。
2.3、技工短缺,人才市场发育滞后
最近几年来,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一根本性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之间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企业技工短缺,技工队伍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技工断层现象日趋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一亿四千万,其中只有 50%是技术工人。而在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的比例超过 60%,中级工比例为 35%,高级工仅为 5%。在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近 7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则与我们恰恰相反: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超过 35%,中级工占 50%以上,初级工只有 15%。相比之下,差距之大显而易见,据报载:如今我国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对高级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比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数量高出大约 12 个百分点。仅软件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就达 40 万人以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成为各国竞相夺取的对象。我国的人才状况不容乐观,其具体表现:公众文化教育水平低;人才短缺与人才相对过剩同时并存。
2.4、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
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其有力措施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虽使我国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在保证一定的社会收益率的同时,充分顾及知识产权的私人收益率,创新管理的激励机制得以调整,但仍然存在创新管理知识产权权属不清的问题。我国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很低。专利侵权案的查处率低是社会上假冒、仿制产品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专利侵权案行为处罚过轻。因此,在我国不少地方,仿制与假冒他人商品的侵权者往往是最大的获利者,而发明创造者却是最大的亏本者;付出巨大研发新产品费用的企业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而以不正当手段仿制的侵权者却常常是市场竞争中的成功者;经销真正的名优商品者往往盈利很少,而销售以次充好的仿制者却大发横财。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首先,我国企业不重视赋予创新管理成果以自主知识产权。其次,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流失严重。再次,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论文之家
3、加强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管理的对策
加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要转变政府职能,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建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管理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发展。
3.1、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良好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环境一方面要求为其技术创新管理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另一方面相关制度保证和整个社会创新管理意识的形成也有助于为企业营造技术创新管理环境。
3.1.1、完善我国社会制度(政策、法律)环境的措施
①彻底转换政府职能,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政府职能的重点是投资于教育,投资于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科研体制要由以国家、科学院和高等院校为主逐步转变到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主。科学院和高校除了必要的基础研究外,大部分应当是应用研究,其课题更要让科学院和高校与企业联系、结合。
③完善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要做到: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管理的金融政策;完善专利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激励制度。
3.1.2、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社会文化环境
创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加快观念转变,大力倡导鼓励创新管理、敢闯敢试、崇尚竞争、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管理创业风尚,鼓励和引导企业探索建立创新管理文化范围。要做到:要树立勇于创新管理、敢为人先的观念;要树立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观念;要树立鼓励竞争、崇尚合作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构建激励创新管理的文化环境,必须按照科教兴国和推进技术创新管理等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以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管理的文化环境,培育和繁荣创新管理文化。
3.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建设
3.2.1、切实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投入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的必备条件。经费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的空间规模和时间的持续性,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投入的具体做法有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增加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积累;增加企业直接融资力度;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3.2.2、提高技术创新管理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管理能力主要由三方面反映:创新管理战略、创新管理机制论述、创新管理速度。技术创新管理战略决定和统率企业创新管理的具体行为。企业能否正确选择并贯彻实施良好的创新管理战略,是其能否顺利推进技术创新管理,赢得创新管理收益的先决条件。企业要在正确地分析自身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总体目标部署,以及为实现创新管理目标而做出的谋划和根本对策。高度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管理速度,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
3.2.3、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敏锐的创新管理意识、会管理、敬业精神强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不同于普通管理者,能够及时感觉和捕捉住各种机会,并能够采取创新管理行为获取创新管理利润。企业家的作用贯穿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过程中,企业家常常是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的倡导者、技术观念的创新管理者、技术手段创新管理的投资者、技术创新管理成果的采用与推广者、技术创新管理活动的组织者。企业家通过权利、感召力和创新管理精神,培育和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管理活动场所的文化氛围,通过自己卓越的管理才能,创造性地利用企业资源开拓商品市场,组织和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活动。
3.2.4、提高研究开发能力。要继续推动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对企业的研究开发条件进行改善,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中来,以抓好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带动创新管理性的研究开发。对引进技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管理能力。同时,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开发有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和有较高附加价值的名牌产品、新产品,成为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
3.2.5、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大量培养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提高企业的设备先进性,使企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相适应。
3.2.6、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努力开发适销对路、节能降耗、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以产品为龙头,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努力发展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工业性实验,促进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制定正确可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建立起快速的市场反应网络体系,并与国际标准接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企业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创新管理产品的市场化。
4、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风险管理
加强技术创新管理的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技术创新管理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和分析,采取相应对策处置技术创新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力求以最小成本保障最佳技术创新管理效益。企业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来规避或减少技术创新管理的风险,以保障技术创新管理的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