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雀鱼可以看尾鳍、背鳍、腹鳍、腹部和体色来分公母,公鱼的尾鳍和背鳍很长,腹鳍较窄,腹部被白肚皮包着,体色艳丽,而母鱼的尾鳍、背鳍和腹鳍较短较宽,呈扇形,腹部可见内部颜色,体色单一。
问题好像越来越小白,但是众多鱼友私信问我,如何区分亚成鱼的公母呢,这牵扯到分缸的必要动作。
如果在2月龄左右时,不能准确地区分公母,势必会造成母鱼带胎不纯,小鱼基因混杂,达不到选种育种的目的了。那么我今天主要介绍一下在亚成鱼阶段如何去区分公鱼和母鱼。
随着孔雀鱼小苗逐渐养大,一些小鱼逐渐发色。发色的早晚和养殖水平以及品种有直接关系。
越是单色系统发色越早,尤其是全红白子,有的会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红色的尾巴,甚至早到两周,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不一定展露红色就是公鱼。但确实是公鱼的比例稍大一些。
越到后期越是明显,公鱼尾巴颜色逐渐变深,整个尾巴布满红色,这一点不像母鱼,这阶段(2月龄)只是尾鳍的上边缘变红,而且颜色不是很重,并伴随有暗点儿。
随着鱼龄的增长,公鱼的颜色会由尾鳍,尾桶,背鳍,前胸,两腮,以至于头顶布满全身。母鱼尾鳍变红后,随着鱼龄的增长,尾鳍开始变为蓝色或红色蓝背和红背是由基因决定的。
除了颜色,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2月龄时期,生殖器的变化。此时的公鱼会在15天的时间里,臀鳍逐渐变细变尖,颜色为半透明状。变尖后,公鱼就具备了繁殖交配能力。
一定注意,在公鱼具备繁殖能力前,要做好分缸工作。确保不让成熟过早的公鱼去交配到母鱼,倒不是怕他过早地繁殖影响生长量,主要的目的是将来一定要选出表现最佳的公鱼给予它交配权。
这点在孔雀鱼繁殖育种方面很重要,这里不做过多讲述。
下面再来谈谈孔雀鱼公母大小的问题!大多渔友都知道,孔雀鱼都是母大公小,但是在2~3月龄的亚成鱼阶段,几乎大小差不太多,有的公鱼体型往往还会大于母鱼。
母鱼只有在3月龄之后才会慢慢发育,直到第一次生育后才真正地进入了快速生长期,公母鱼才会拉开体型上的差距。
达到4月龄后,孔雀鱼根据品种的不同,公鱼逐渐展现它鱼生最美丽的一面:剑尾鱼的尾剑会逐渐拉长,大尾型鱼,尾巴逐渐变大,或布满红色、黑色,蓝色,或布满纹路,布满喷 点。此时的孔雀鱼才是真正名副其实像孔雀一样的鱼。
最后,我们再说说母鱼雄化(假公鱼)的问题。母鱼出现雄化虽然不是常见现象,但是只要你养鱼,就一定会出现的。
有的母鱼在四月龄之后,臀鳍开始收缩变尖,纹路类的孔雀鱼身上开始出现类似公鱼的斑纹。全红类的,身上变红,但是它不会布满全身,只是在眼后方出现一条侧线,尾桶也随之变红。
母鱼雄化有的是基因改变,有的是丝蚯蚓喂食过多造成的,这些因素造成的母鱼雄化比例我们还是都能接受的。唯一让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不良商家会给母鱼喂上一些药物,故意使母鱼雄化,以达到商业目的。
往往雄化的母鱼繁殖能力下降,原来能生80条的,现在只生十几条。原来一生能繁殖四五次的,现在只能繁殖一两次,周期被无限地拉长。严重的将不具备繁殖能力。更主要的是母鱼有母鱼的美感,你非让它男性化,那得到的将是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