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OSI协议(radio OSI protocol)是指无线电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中定义的协议。
无线 OSI 协议(radio OSI protocol)是指无线电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中定义的协议。
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是由 ISO 发起的,其任务是制定国际计算机通信标准,特别是促进不兼容系统间的互联。OSI 模型将计算机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无线局域网采用 OSI 参考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协议集合就称为无线 OSI 协议。
无线 OSI 协议的概念
无线 OSI 协议(radio OSI protocol)是指无线电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中定义的协议。
开放系统互联(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是由 ISO 发起的,其任务是制定国际计算机通信标准,特别是促进不兼容系统间的互联。OSI 模型将计算机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无线局域网采用 OSI 参考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协议集合就称为无线 OSI 协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各种网络产品的不断涌现,亟需解决不同系统互联的问题。197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专门设立了一个委员会,提出了异种机系统互联的标准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该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 7 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1 至 4 层被认为是低层,这些层与数据移动密切相关。5 至 7 层是高层,包含应用程序级的数据。每一层负责一项具体的工作,然后把数据传送到下一层。各层间不能把各自的工作内容绝对分别开来,又要密切合作。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有一个常见的对应方法,通常将 IP 层认为是 OSI 的网络层协议,TCP 认为是 OSI 的传输层协议。这样就将 OSI 模型和常用的通信协议进行了关联。
OSI 是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在 OSI 出现之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众多的体系结构,为了解决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的互联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 1981 年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 7 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无线 OSI 协议工作原理
无线 OSI 七层结构
OSI 参考模型有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是 OSI 分层结构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它建立在传输媒介基础上,起建立、维护和取消物理连接作用,实现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物理层之接收和发送一串比特(bit)流,不考虑信息的意义和信息结构。
物理层包括对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描述其各种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规定。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 bit 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 DTE(数据终端设备)和 DCE(数据通信设备)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过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 bit 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时,DTE 和 DCE 双方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物理层的数据单位是位。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将比特信息封装成数据帧 Frame,起到在物理层上建立、撤销、标识逻辑链接和链路复用以及差错校验等功能。通过使用接收系统的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来寻址。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同时为其上面的网络层提供有效的服务。
数据链路层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质上提供可靠的传输。该层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寻址、数据的成帧、流量控制、数据的检错、重发等。
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帧(frame)。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网络层也称通信子网层,是高层协议之间的界面层,用于控制通信子网的操作,是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接口。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通信的两个计算机之间可能会经过很多个数据链路,也可能还要经过很多通信子网。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结点,确保数据及时传送。网络层将解封装数据链路层收到的帧,提取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如果你在谈论一个 IP 地址,那么你是在处理第 3 层的问题,这是“数据包”问题,而不是第 2 层的“帧”。IP 是第 3 层问题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路由协议和地址解析协议(ARP)。有关路由的一切事情都在第 3 层处理。地址解析和路由是 3 层的重要目的。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信息包顺序控制及网络记账等功能。
在网络层交换的数据单元的单位是分割和重新组合数据包(packet)。
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OSPF 等。
网络层主要功能是基于网络层地址(IP 地址)进行不同网络系统间的路径选择。
传输层建立在网络层和会话层之间,实质上它是网络体系结构中高低层之间衔接的一个接口层。用一个寻址机制来标识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端口号)。传输层不仅是一个单独的结构层,它还是整个分层体系协议的核心,没有传输层整个分层协议就没有意义。
传输层的数据单元是由数据组织成的数据段(segment)这个层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这一层也可以称为会晤层或对话层,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会话层提供的服务可使应用建立和维持会话,并能使会话获得同步。会话层使用校验点可使通信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继续恢复通信。这种能力对于传送大的文件极为重要。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构成开放系统的高 3 层,面对应用进程提供分布处理,对话管理,信息表示,恢复最后的差错等。会话层同样要担负应用进程服务要求,而运输层不能完成的那部分工作,给运输层功能差距以弥补。主要的功能是对话管理,数据流同步和重新同步。要完成这些功能,需要由大量的服务单元功能组合,已经制定的功能单元已有几十种。
表示层向上对应用层提供服务,向下接收来自会话层的服务。表示层是为在应用过程之间传送的信息提供表示方法的服务,它关心的只是发出信息的语法与语义。表示层要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主要有不同数据编码格式的转换,提供数据压缩、解压缩服务,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例如图像格式的显示,就是由位于表示层的协议来支持。
表示层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包括语法选择、语法转换等。语法选择是提供一种初始语法和以后修改这种选择的手段。语法转换涉及代码转换和字符集的转换、数据格式的修改以及对数据结构操作的适配。
网络应用层是通信用户之间的窗口,为用户提供网络管理、文件传输、事务处理等服务。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独立的、用户通用的服务协议模块。网络应用层是 OSI 的最高层,为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提供专用的程序。应用层的内容主要取决于用户的各自需要,这一层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分布数据库、分布计算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操作系统、远程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终端电话及远程作业登录与控制等。至 2011 年应用层在国际上没有完整的标准,是一个范围很广的研究领域。在 OSI 的 7 个层次中,应用层是最复杂的,所包含的应用层协议也最多,有些还在研究和开发之中。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DN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