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企业家背后的追梦艰辛路(深度好文)

2023-07-30 07:45:00 生活常识 投稿:玖玖言

去年,马云集结了全球4万阿里人为18岁的阿里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成人礼,至今杭州的上空还响彻着几万人的欢呼声。然而,在这喧嚣的背后,回荡着马云曾经那个略显苍凉却无比性情的后悔演说:

没有一个企业家活得容易,尤其是80后。

回想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李想卡上只有一万多块钱。当时手下有200多个员工,他只能到处借钱发工资。

当时公司现金流出现问题,融资融不到,李想被股东指着鼻子骂,甚至说要把他踢出公司。委屈的李想,差点哭出来“那真的是最惨的时候,大家还说李想是什么80后亿万富翁,其实狗屁都不是。”

过去几十年,我们从集体主义中被解放了出来,80 后这代人看似有了无穷的选择。但真的落实到社会里,衡量这些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尺就那么一把,就是看你成不成功。

今天去看 80 后四大创业明星,茅侃侃陨落,戴志康小成。高燃创业不行,被姚劲波和蔡文胜评价“屁股坐不住”,转行干投资去了。只有李想算是一名很成功的企业家。

但李想的成功太具有偶然性了。就像他自己说的,“赶上了时间窗口”,创业前几年完全不懂管理,照样年入千万;08 年融不到钱,他跟茅侃侃聊天,提到“全部存款只有一万多块钱了”,但照样是用户第一。

其实不全然,每一个被裹挟在这样的浪潮里的年轻人,都很难完全不迷失。

像李想、茅侃侃那样辍学创业、年少成名的故事早已成为过去式,他们赶上了互联网爆发的好时机,成为时代的幸运儿。但十多年下来,还能站在浪潮上的只剩下李想。

当时,汽车之家发展得非常好。但我们发展得越好,我们的现金流就越差。因为我们做的是广告业务,广告有3个月的账期。当时汽车厂商遇到了经济危机,拖着广告费不给。我们也没什么办法,因为这是他们财务的一个政策。但我们的现金流就很难受。

我印象很深的是,汶川地震的时候,很多同行都给灾区捐钱,捐20万、50万、100万的都有。但当时我们账上什么钱都没有,我自己卡上也只有一万多块钱了,那真的是最惨的时候。

当时我手下还有200多个员工,他们的工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只能到处借钱来发工资。

后来,我见了几十家VC,也没有融到钱。有一些VC给了我们投资协议,但最后都没有投,因为那时候很多基金的LP也都不打钱了。

公司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融资也没融不到,所以公司内部的股东对我有很大的意见。有一次,我们几个股东跟我们都坐在一张桌子上,有一部分股东就指着鼻子骂我们,说要把我和另一个合伙人踢出公司。

我当时觉得非常地委屈,因为我所能做的努力都去做了,但我们团队没有融资的经验。他们不会认为这是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的影响,他们只会认为李想无能,所以李想融不到钱,李想拖累了我们的发展。”

2013年,滴滴创始人程维也经历了一段灰暗的日子。

“2013年我们融C轮的时候,因为有竞争和其他因素,导致那个时候没有人相信我们。我在中国走了一圈,没有人愿意投资我们。

然后我就去美国,走了两三个城市,甚至都没有多少人愿意见我们,约好的会议都被取消了,纽约答应给offer的投资人以各种理由放弃了,实际上是很失败的。

我记得从纽约去旧金山那天,正好赶上感恩节大堵车,天上下着雪,去机场开了三个小时,严重拥堵导致误机。我改坐凌晨的航班赶到旧金山,只是为了见了一个投资人。但这个投资人后来还取消了行程,我最终也没有见到他,只能无奈回国。

当时我的心情很灰暗。公司里的同事很关心地问融资进展怎么样,虽然实际情况非常困难,但也不能说不行,因为大家会失望。所以我还是只能告诉大家没问题,国内还有一些新的投资人有机会。”

痛苦、犹疑和艰难成了人生的常态。

80后创业者普遍长着一张被操的脸,张一鸣曾经一个月见三十个投资人,说到失声;大疆科技创立2年,团队所有成员几乎全部离开,汪滔也只能坚持下去;张旭豪拼死一搏,在外卖大战中杀出重围,才有了如今的饿了么。

但抛开这些个例,更多同时代的人处于不甘平庸却不得不屈从现实的挣扎中,创业失败的案例不是没有,共享经济出来之后大家一窝蜂去造风口,结果登上顶峰的也只有那么一个人。

很多80 后的反思普遍是带有机会主义成分的:一个一个机会就在眼前飘过,好像伸手就能够着,但最后又一个都没有抓住。这是一代人最大的痛苦来源。

中年危机提前到来

过去两年社交网络的两大情绪,中产焦虑和中年危机,以前这都是专属于四五十岁人的痛苦。但这些年 80 后提前接棒了,成了典型的“双中”患者。

“嗯,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在生命结束前的凌晨,茅侃侃发了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

35岁,已经成了很多人过不去的坎儿。

茅侃侃出身不错,家在五棵松附近,小学时,家里就装了进口电脑。

他的前半生,也可以称得上顺风顺水。初中时,他帮别人写了个程序,就赚到了第一桶金。

只是,人生有时候就像过山车,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跌到谷底。

2006年底,他的产品试营上线后亏损,茅侃侃患上了抑郁症。没人知道他经历了多少绝望。

和茅侃侃一样的,还有许多人。他们活着的关键词是:硬扛。

80 后成长的这三十年里,是最沸腾的三十年:80 年代下海潮,邓爷爷 92 南巡之后又是一波高速增长,2000 年前后互联网创业,08 之后的疯狂楼市,15 年又是双创热潮又是 A 股神话。

隔三差五的造福浪潮让人应接不暇。错过了下海不能错过股市,错过了股市不能错过楼市,错过了楼市不能错过乐视。都错过了,就听徐小平一句,all in 区块链。

80 后的特殊在于,他们是第一代完整撞上了这么些机会的人。

在华为,35岁以上的人要被出局,而对这群80后来说,面对浮躁的媒体和资本圈,时刻都害怕被出局,能不中年危机吗?

前有狼后有虎,眼看60、70后已各占山头,90、00后也正迎头赶上,留给80后的机会越来越少。

“要做出更好的选择,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变强。”李想暗自告诉自己。

被裹挟的成功

我们喜欢看年少成名的英雄主义故事。年龄、融资额和估值,三个数字组合在一起,隔三差五地提醒着普通青年,你有多么平庸。

李想说过,像他那样辍学创业、年少成名已经不太可能复制了,更合适的路径是在一个成熟公司里做到中高层,带着经验出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今天回头看过去这些年最成功的新一代创业者,头条的张一鸣,滴滴的程维,确实都是这个路径,而不是年少成名型选手。

为什么现在80后想成功,变得越来越难?早几年,周鸿祎说的这段话还是很在理的:

第一:中国互联网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多巨头,这些巨头还很年轻,还能继续能够保持危机感和饥饿感,继续发展,很多新兴的领域他们也急着进入。加上他们又垄断了很多资源,今天的创业难度大了很多。

“1998年那会儿我们这批人创业,经常说一句话叫剩者为王,每人扛着锄头去刨地,最后你只要能够刨到一块儿,能够活下来你就成功了。但是现在这的年轻创业者,他们一冲进这个市场,发现已经有很多大家伙都把自己的城墙垒起来了、把自己的炮架起来了。”

“扎克伯格出来做一个小公司,雅虎、微软、谷歌的很多人会去帮他。但是在中国,这种事儿很难,你要熬到别人觉得你有一点前途了,才会有人愿意加入。你还在很弱小的的时候,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大家不会来帮你的。”

“所以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要沉得住气,最终互联网一定是属于年轻人的,中国不期望一夜之间出扎克伯格这样的人,但是我相信再过几年,80后绝对要在中国互联网唱主角。”

比起上一时代的人,80后少了些隐忍与坚韧,比起下一时代的人,他们又没有那么放得开。但是,他们始终在all in。

前2年,有人问张旭豪饿了么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大,他回了一句:“我怎么搞得清?毕竟我才30岁。”

一切,只是开始。

来源:头条号卢郎杂谈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