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为什么中国没有工匠精神。之所以我们今天说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因为在手机圈子里一直都有个类似的话题,“为什么中国就不能造出一款像苹果一样的手机”,这两个问题还是有一些联系的。
今天早上我正好在网络上听了一段相关的语音内容,感觉很有启发,所以就按我自己的理解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人说日本和德国的产品质量都非常好,甚至上升到了他们的民族层面,其实我感觉产品质量的好坏和民族精神并没什么关系。
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就没有工匠精神呢,或是说为什么工匠精神很差呢?其实并不是他们做不到,只是因为不想做或是不能做。
我们来解释一下,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那些西方国家上百年或是几百年的道路,以这样快速发展的速度它也很难做到精益求精,一切完美。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让刘翔参加比赛,既要拿到冠军还要比别人的姿势好看,同时还要留意媒体的镜头,在适当的时候给个微笑,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企业或产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虽然很多企业没有质量优势,但是他把其中一项玩的很有卖点仍然可以成功。我们再举个例子: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候,三星手机在中国可以说是绝对的安卓霸主,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和他抗衡。但不巧这个时候小米手机问世,以仅有一半不到的价格快速拓展市场,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成中国知名的手机品牌。如果你说质量,肯定还是三星手机的靠谱,但事实证明质量在有些时候并不是万能的。
接着小米手机的热销,小米又把充电宝市场搅和的乱七八糟,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说,小米充电宝是小米最好的产品,就连我个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在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带头的企业自然是精耕细作,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心打磨。但追随者就不用这样,他们往往需要通过快速的拓张去占领市场。而中国目前仍然处在追赶者的位置,他不需要什么工匠精神,反而速度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回头想想,苹果手机一年最多2-3款新品,而某品牌手机能在一个月里开3场发布会,乐视、小米他们的发布会也是络绎不绝,这都是因为市场背景造成的。
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的机会太多了,10年前人们刚刚接触网络,没几年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电话座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移动通信又来了。而随着诺基亚手机的倒下,智能手机的时代也迅猛的发展起来。这一波又一波的更新浪潮催生了无数的亿万富豪。
我们以电视为例,在我们看有线电视的时候一种叫“互联网电视”的产品来了,而就在我们还没弄明白的第二年3D电视又来了,在3D电视还没有片源的时候,智能电视也来了,我们讨论智能电视到底有没有用的时候,2K分辨率、4K分辨率、8K分辨率,甚至曲面屏幕和分体式电视全都来了,以这样的发展速度,哪一家企业会去浪费时间在那个随时会被替代的事情上呢?
而我们传统的理念是把握机会,并不是什么工匠精神。就像那些互联网成功人士经常在各种演讲中说的“风口上的猪”,谁会固执的守在自己的那个小世界里精益求精呢。
当然我们手机圈子了除了乔布斯之外,还真有这么一位,那就是锤子科技的罗永浩。他的固执似乎很难被市场打动,默默的在家里打造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手机,可市场的速度太快了,往往当你研究的比较成熟的时候,你所选用的硬件和功能已经过时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锤子手机每次发布之后,硬件参数都会被吐槽的原因。
而我们要换个角度去想想的话,似乎罗永浩才是那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但市场并不会因为他的认真而同情锤子手机,市场是一切向钞票看齐的。
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大多数都没有安全感,以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关系网络上的。谁有资源,谁有人脉,谁有就了机会,有了机会你就距离成功很近了。但因为制度和政策的问题,这些人往往都没什么安全感,一只脚在监狱,一只脚在国外,自然就想着捞一把就跑,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研究工匠精神这样的东西。
所以说,中国没有工匠精神并不奇怪,因为中国过去的大环境并不鼓励工匠精神,这也使得我们没有必要在这上面花太多的时间。
可是现在呢,已经不一样的。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下来了,规模也大了,所以有必要在产品的质量上多下点功夫了,不过,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相对来讲对质量的把控是非常严格的,一款产品上线往往要经过很多人的测试和论证才能实现,这一点外国人也很赞叹。
但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不行呢?因为中国的制造业还处在一下相对封闭的状态,评估专家靠关系投票,拿了好处自然要放行,这样一来二去的质量肯定就下来了,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更谈不上什么工匠精神了。
所以说,产品的好坏是由竞争的标准和评价制度来决定的,德国和日本他们有工匠精神,是因为他们有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评价制度,违规者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我们举个例子:前不久有一则新闻,说是日本市场上一条有毒的鱼流入到了市面上,然后他们发动各个环节的作用最终在一家餐馆中找到,并且找到了食用了这条鱼的顾客。听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事,但这里面有一个非常严谨且完善的监管体系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如果在中国发生这样的事,还能找到那个人吗?
再举个例子:人们都说在日本买东西基本不用担心假货的问题,因为如果哪个商家卖假货,不仅罪行会在电视上轮播,而他的上下游企业全都会终止和他的合作,以至于他的生意没有办法再做下去,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有这样的制度在谁还会轻易去占小便宜呢?
制度可以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而习惯则变成了精神。所以说光靠口号提倡,没有严格透明的标准建立不起来工匠制度,就不会有工匠习惯,也就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说到这大家就找到答案了吧,并不是我们中国的企业没有工匠精神,而是我们没有建立一个可以满足工匠精神存活的制度,在这之前我们是很难产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