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上朝的时候 大臣们的站位是否有说法 谁应该排第一位(古代上朝的时候臣子要一直站着吗)

2024-01-26 00:00:00 生活常识 投稿:无人街七号

在古代上朝的时候 大臣们的站位是否有说法 谁应该排第一位

清代宫廷朝会中大臣们的排班和站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官职和品级、宗室身份、政策规定等。尽管有一定的体制和规定,但由于个别大臣的资历和威望、皇帝的宠信程度等因素,朝会的排班也会出现一些特例。这使得清代宫廷朝会的制度相对灵活,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一些变化。

清代宫廷朝会中大臣们的排班和站位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相对冷门话题。虽官方文件和文献中对此并没有详细的规定,但从一些历史记载和实际情况中可以推测出一些大致的原则和规律。在清代,朝会的制度和大臣的站位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皇帝的政策、官员的官职和品级、以及族谱和血统等因素。

清代的皇帝以勤政著称,每天都有固定的起床时间,几乎天一亮就要开始视朝。与明代不同的是,清代的皇帝实行了御门听政制度,不必每天在乾清宫亲临朝堂。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朝会的频率相对较低,不像明代那样每天都有朝会。

在清代,大臣们上朝的排班和站位受到官职和品级的影响。与明代类似,大臣们在官方场合中的排班通常按照官位和品级来决定。在明代时期,大臣上朝时先考虑爵位,国公的位置肯定排在前面,然后是品官。但在清代,由于宗室王公不像明代那样被封在外地,很多宗室王公在朝中担任要职,导致了宗室王公的地位相对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宗室王公的地位显然最高,通常排在第一位。不过,是否需要上朝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有政策规定宗室王公不能在朝中担任要职,除非是重大庆典才需要上朝。

除宗室王公,异姓的公侯伯等高级爵位在朝会中排在第二位,按照规定进行排班。清代的宫廷体制相对复杂,亲王和郡王的数量庞大,政策规定宗室王公不能在朝中担任要职,常朝时规定诸王如果没有兼任差事,就不需要上朝。排在第一位的人不一定是诸王。

在异姓的公侯伯等高级爵位之后,是按照品官的排班顺序。康熙时代对品官位次进行了制度规定,领侍卫内大臣排在第一位,后是内阁大学士,再次是六部尚书。军机大臣虽然不是品官,但担任军机大臣的人通常都是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在排班时,兼任军机大臣的大学士优先于普通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的尚书优先于普通尚书。

在这一体制下,也出现了一些特例。例如,在雍正九年,傅尔丹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兼吏部尚书,按照惯例,他的排班应该在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之前。傅尔丹谦逊推辞,最终雍正下旨命令吏部尚书张廷玉居前。这个案例表明,大臣在朝会上的排班虽然有规定,但由于大臣个别的资历威望以及皇帝的宠信程度不同,他们的排班往往也会发生变化。

大学士以下的各部尚书的班次更加复杂。满汉官员在排班时按照满族在前、汉族在后的基本原则,满族尚书按照吏、户、礼、兵、刑、工的顺序进行排班。兼任部长的大学士,虽是汉族,但他们也排在满族尚书之前。在这一体制下,满族和汉族的尚书都有兼任大学士或军机大臣的情况,排班时满族大学士排在前,汉族大学士排在后。

在各部尚书以下,都察院、各部侍郎以及其他部门官员的排班相对简单,按照满族在前、汉族在后的原则排班即可。在京的武职官员以八旗居多,排班主要按照品级高低进行。

至于参与朝会的资格,文官最低要达到四品以上,武官则要达到三品以上。在清代宫廷中,乾清宫正殿的面积有限,京城的文武官员不可能全部到场。据御史大致推测,大臣们的资格要求是四品以上的文官和三品以上的武官。大批量的郎中和员外郎则可能没有资格参与一般性的朝会。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