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更是指凌晨的1点-3点,四更在丑正二刻。丑时正好是12个时辰里面的第2个时辰,因此又被称之为鸡鸣,又名荒鸡。在古代时四更天正是人们所说属丁夜。虽然在三更之后天就会慢慢的变亮,但此时依然是夜深人静之时,正好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在如此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中,总会有人选择趁机的捣乱,慢慢的又被大家称之为狗盗之时,形成古有的印象。
古代对时间的意义
古代并不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但很多常见常用的名称还是不少的。例如日出会有多种称呼,比如旦、早、朝、晨,日入时又有很多的称呼可以称之为夕、暮、晚。太阳正好中午时可以称日中、正午、亭午,太阳逐渐的西落时又有多种称叫昃、日昳。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古代时确实有多种不一样的称呼方法。
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之后属于人定,人定之后是夜半。夜半之后是鸡鸣,鸡鸣之后则属于昧旦、平明,而接下来的这些就是天亮的时间。古代的人一天是两餐,早上是在日出之后,这段时间又被称之为食时或早食;晚餐是在日落之后,而这段时间又被称之晡时。
古代时间的规定
晚上的7:00~9:00是一更,晚上的9:00~11:00是二更,晚上的11点到凌晨1点为三更,凌晨的1:00~3:00是4更,凌晨的3:00~4:00是5更。在古代的时候更就属于用来记录时间的单位,主要是记录晚上的时间。一个晚上可以分成五更,每更大约是在一个小时左右。地球在自转一周正好是一个晚一昼夜,又被大家称之为“太阳日”,在当时就已经形成昼夜,成为人们常见的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