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史上没有记载朱标处理事情的水平具体怎么样,但是从他以太子身份监国,却很少遭到朱元璋猜忌这点来看,朱标的处事能力还是很靠谱的。如果是朱标在位,他一是不会把朱棣往死里逼;二是他手上猛将云集,威慑力十足;三是他的威望、能力摆在那里,朱棣谋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果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登基,还会有靖难之役吗?
很多朋友认为如果朱标不死,以朱标的能力以及他的威望,那么朱棣肯定不敢造反。如果削藩的不是建文帝朱允文,而是他的爸爸,朱棣的大哥朱标,朱棣也不敢造反。
个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哪怕就是朱标登基做皇帝,该造反的还是会造反,只是早点晚点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边疆地区反抗朝廷,造朝廷的反造,皇帝的反,这可并不罕见。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魏孝文帝强力推行汉化,强行迁都,把首都迁到了历史名城洛阳。
这一来确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但是这也切切实实的冻了许多人的蛋糕。
随着孝文帝的迁都,整个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都随之迁到了新的首都洛阳,原本属于首都辐射圈内的六镇再也无法享受到以前的待遇。
但是他们身上所承担的抵御柔然的压力却没有丝毫的减轻,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六镇青年在心态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年一起玩的兄弟凭什么在洛阳吃香的喝辣的,而我们却要在这里风餐露宿,看守国门?
结果没过多久,统一了北方,原本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北魏政权陷入了内乱,六镇子弟就是祸乱的源头和主要的参与者,最后也是他们发动了河阴之变,把天子家的老老少少都打包成鱼饲料扔进了黄河喂了鱼。
其实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边疆地区之所以敢造朝廷的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皇帝老子在首都,老婆孩子热炕头,开开心心的享尽人间富贵。
而边疆上的将军们吃土喝西北风,还要负责开疆拓土,还要忠心不二,其实这是件难度很大的事情。
要想边疆的军事将领向生产队的驴子那一样没日没夜的干活,尽全力保证皇帝老二在首都奢侈的生活,最后根本的保障就得有一个强而有力的中央。
强大到让各路藩镇不敢也不愿意去想造反的事情,乖乖的给皇帝站岗放哨,有时候出去打打架。汉朝就是这样,中央政府足够强大,但是明朝的情况却不同。
众所周知,明朝是取代了元朝,成为了中华大地上的主宰,但是元朝政权并没有彻底的灭亡。
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退出北京之后,他的头上还带着皇帝的皇冠,他的大元帝国只是丢了首都大都并没有灭亡,所以在明朝的开国君臣的眼里,大元帝国虽然势力范围只限于草原地区。
但和汉唐时期的草原霸主,匈奴突厥不同,大元帝国是前朝,是时时刻刻想着复仇的前朝余孽。
为了避免宋朝靖康之耻再次发生,雄才大略的朱元璋不得不打造了两个实力几乎旗鼓相当的军事中心,一个以首都南京为核心的首都军事集团,一个以北方诸王为核心的北方军事集团。
这两个实力相当的军事集团的同时存在,其实到了后来成为了朱元璋最大的一块心病,他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自己作为开国皇帝巨大的威望,立足推动迁都,把首都从南京向北迁移。
使得皇帝直接掌握的首都军事圈与诸王掌握的北方军事圈形成事实上的重叠,即两大军事圈,合二为一,军权彻底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但是天不假年,朱元璋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一战略,他就去世了。
新继位的建文没有他的威望和功绩,根本无法强推这一战略,而与此同时,建文帝的叔叔们也就是太祖诸子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中央很难控制的地步。
就算当时的燕王朱棣不造反,很难保证北到周王中最能打的宁王朱权先生,辽王先生会不会厌倦了在边疆上吃沙子,眼睁睁的看着你小侄子在京城里吃香的喝辣的生活,想过一把吃香的喝辣的的日子,起兵造反。
所以说靖难之役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力量失衡所导致的恶果。这个结局和谁当皇帝无关,只要存在这样的失衡现象,藩王起来造反就是必然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