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就是嬴政。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或吕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在我们的影视剧里,向来是不讲究什么历史背景的,所以,历史正剧《汉武大帝》里骑兵都踩着马镫,历史大剧《大秦帝国》里充斥着嬴渠梁、嬴虔之类的笑话。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写道: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
也就是说,在周礼通行的时代,人有姓,有氏,男子称呼氏,女子称呼姓,这是常态,所以比如建立赵国的赵氏,其族姓就是嬴。
而史书上写起来,则是赵盾、赵穿、赵朔,而不见嬴盾、嬴穿,这是一个时代的规矩,越是贵族越要讲究。
而之所以赵氏称“氏”,那是因为他们家不是诸侯,比如齐桓公,没登位的时候,只见当时人的史书称“公子小白”,而不见“姜小白”的记载。
而在任诸侯,活着的时候以国名+爵名指称,比如齐侯、楚子,死后,则以国名+谥号+尊称(比如齐为侯爵,死后尊称公),齐桓公、晋文公即此类。
而秦始皇在称皇帝之前是秦王,秦王之前是王子、太子,则当时称呼他,无非是王子政、秦王政,乃至于始皇帝,直呼其名,本身已经是个很奇怪的事情。
因为自古以来,直呼其名,往往是尊者对卑者的称呼,或者卑者自称,如所谓的“唱名而入”,其实就是自居卑者。
这是一个地位关系的界定问题。
而回到姓氏本身的问题上来,先说明的是,在先秦时代,姓和氏之间是有严格的区隔的,最重要的作用莫过于确定婚姻,也就是所谓的“同姓不婚”。
,当然,这是对于遵守周礼的国家,一些夷礼的国家,亲兄妹乱伦尚且宽容,就不论这一套了。
姓,实际上是“血族”的标识;氏,则是“氏族”的标识,类似的区分,在封建时代的日本和古罗马,都有存在。
比如日本就有姓,有苗字,姓为血统源流,苗字即相当于“氏族”、“家族”的标志,比如:
德川家康,全名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德川为苗字,次郎三郎为通称,这个基本上是成年后带一辈子的,源朝臣,源是源姓,朝臣二字等于“姓”这个词。
在日本律令制时代的传统里,有“姓”,才是“朝臣”贵族,所以“源朝臣”三个字等于汉语的“源氏贵族”,标记的是德川家康的贵族身份,家康才是名。
古罗马的情况也类似,如“凯撒大帝”,他的全名是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这里面“盖乌斯”才是他的名字,尤里乌斯是他的“氏族名”,凯撒是他的“家族名”。
尤里乌斯是古罗马的七大氏族之一,出了一堆大牛人,但是在父系血缘上,和凯撒大帝未必有什么关系,只有和他同出凯撒家族的人,才有这个血缘关系。
回到中国古人身上,比如孔子,名丘,孔是他的氏,他的姓则是商朝的子姓。
至于“嬴政”,哪怕是在姓氏已经混一的汉代,对于秦王政的“氏”,《史记》中也是有强调的,即“赵氏”。
见《史记·秦本纪》: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的评述,他认为秦国的祖先是造父,被周王封于赵城,以为赵氏,也是秦之祖先,所以秦国的王族的氏为“赵”。
但是,在《秦本纪》还有一条:
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適嗣。
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適子成。
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
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後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两者颇有抵触,意思是周孝王在封秦人先祖的时候,让他们接续了嬴氏祭祀,号为“秦嬴”,也就是说,秦国王族的先祖是“嬴氏”。
但是我们知道,战国史事,司马迁编撰时多本乎秦纪,也就是秦国的官方史书,那么上述《秦本纪》正文中的说法,应该是秦国的官方表述,即受周孝王之封,建号“秦赢”。
但是我们知道,秦嬴之后为秦侯,之后为公伯,再之后为秦仲,此时才被周宣王封为大夫,那么,之前的“封”,到底是个什么呢?
集解毛诗序曰:
“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也。
简言之,秦仲的时代,秦才成为周王的大夫,而从秦国在西犬丘的先祖名号来看,也应该是以“秦”为氏。
在这之前这些做作就有点怪异了,而司马迁应该也是认识到这中间的矛盾和错漏,才坚持认为秦国的先祖为“赵氏”。
所以,按照《史记》和《汉书》成书的汉代说法,秦始皇也应该被称为“赵政”或“秦政”,而绝不是嬴政。
事实上,嬴政的叫法,是在唐代之后出现的。
当然,秦汉之际,姓氏合流已经成为大趋势,姑且说嬴政之说有点歪,也能凑活着理解,可在春秋、战国时代,说什么嬴渠梁、嬴虔、姜小白,就不是过得去,而是无知得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