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伐是没有督军的,当时的督军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加上省军区司令员。北洋政府时期省下的军事长官。辛亥革命时,各省行政军事长官多称都督。不久,另设民政长,都督专管军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都督为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所谓军阀就是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集团。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决定组建新式军队(武卫军)保卫京师,武卫军分为五路,武卫前军(聂士成部),武卫后军(董福祥部),武卫左军(宋庆部),武卫右军(袁世凯部),武卫中军(荣禄统率)
1899年12月,由于山东地区义和团起义,袁世凯率领武卫右军前往镇压,武卫右军离开了天津小站。八国联军侵华,武卫前军,武卫后军,武卫中军差不多全军覆没,武卫左军因为驻守山海关之外,损失大半,只有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没有损失。
1901年,清廷签订《辛丑条约》后,决心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开始编练新军。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的新军为地方军,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北洋新军六镇,其余每省一至二镇。
由于袁世凯的武卫右军建制完整,所以清廷采用袁世凯的小站新兵模式组建新军,各省编练新军进度差距很大,至此地方部队也就分成新军与巡防营,直至武昌起义爆发,全国编练了二十六镇,其中只有十四镇成建制,袁世凯掌控北洋六镇。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北武汉的新军起义,随后陕西湖南两省新军响应,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新军纷纷起义。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此时掌握北洋六镇(6个中央师),各省起义部队分别整编成地方师,各地的巡防营整编成中央师。
中央师可以派驻地方,同时地方师也可以升级成中央师。由于中央师太少经常会出现一个中央师分拆成两个混成旅,混成旅再扩编成中央师。
以奉天为例:
1907年,徐永昌调任东三省总督,抽调第5师的18团与第6师的24团组建了第1混成旅,抽调第2师的3团与第6师的11团组建了第2混成旅,后来第1混成旅扩编为北洋第20师。
辛亥革命前,奉天的武装部队包括:第20师(师长:张绍曾),第2混成旅(旅长:蓝天蔚),奉天巡防营。由于张绍曾参与滦州兵谏要求请求朝廷尽快立宪,以政治变革回应南方革命党人的合理要求,张绍曾被迫下野,北洋第20师被调离奉天。
蓝天蔚随后率军策划驱逐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张作霖的奉天巡防营给破坏,第2混成旅也被调离奉天。
因为东北新军都被调离,所以袁世凯将奉天巡防营改编为第27师(师长:张作霖),第28师(师长:冯德麟),第19混成旅(旅长:吴俊升),后来第19混成旅扩编为第29师(师长:吴俊升)
以冯玉祥为例:
1914年,河南白朗率河南起义军入陕,陆建章率陆军第7师进入陕西后担任陕西督军,陆军第7师下辖第13旅,第14旅(旅长:冯玉祥)。
后来第7师分拆成第15混成旅与第16混成旅(旅长:冯玉祥),后来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扩编成第11师(师长:冯玉祥),冯玉祥率领第11师进入陕西后担任陕西督军。
民国时期一省的军事最高长官是督军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省内重要地区会设置镇守使,相当于省军分区司令。
民国初期各省督军会兼任中央师的师长,镇守使通常由混成旅旅长或者中央师旅长兼任。为了节制督军权利,后来要求督军不能再担任中央师的师长,结果往往由中央师的旅长升任师长,因为督军脱离了军队必然就产生了新的中央师师长也想当督军。
各省督军权利威胁往往是来自混成旅的旅长,比如河南督军赵稠,最大的对手是第一混成旅旅长成慎与第二混成旅旅长宝德全,赵稠将第一混成旅与第二混旅分别扩编成河南暂编第1师与河南暂编第2师,成慎与宝德全升任师长。
同时自己派心腹担任暂编师的旅长。一年后又将暂编师拆分成两个旅,成慎与宝德全失去师长位置也不能回到原来旅长位置,只能改任将军府将军闲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