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蓬蒿人”即为普通人、平庸浅陋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仰天大笑出门而去,我等这样人哪里是普通,平凡之人可以相比的啊。”写出了李白对自身才气的高度自信,也写出了李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诗人李白42岁时,终于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为此,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最后两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蓬蒿人”是什么人?《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第9期给出三项选择:其一,指俗语骂人的话;其二,指贫居之人,所居荒野之处多蓬蒿;其三,指攀龙附凤的人。公布的答案是第二种,即李白自称不是贫居之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并不切合原意。
把“蓬蒿人”解释为“贫居之人”,似乎仅仅强调与“富”相对的“贫”,这不是李白的志向与追求。“蓬蒿人”应该指“平庸浅陋的人”。
蓬蒿,即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可借指荒野偏僻之处。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简体字见图一)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斥鷃”是一种小雀,它讥笑能飞上九万里高的鹏鸟,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几丈高就落下,在蓬蒿之间翱翔,这也是极好的飞行,认为生活在蓬蒿之间也很快乐。这种鸟后来被借指平庸凡俗、目光短浅的人。
李白认为自己不是安居于蓬蒿间的小雀,而是一飞冲天的鸿鹄。他27岁时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就说自己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此外,还写下作品《大鹏赋》,以大鹏自比,寄托自己的远大志向,其中有“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之句。
因此,对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蓬蒿人”,理解为“如同甘居于蓬蒿之间的斥鷃一般的人”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