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计过程有时会十分艰难,因为审计师们需要对各种不同的机构和行业进行审核,这需要审计师们掌握其中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并能够分析出应对特定情况的合适措施。而且,审计的内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既有新的规定,也可能有一些新的经济事件,再加上技术发展,审计师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加。
四五年审计经验,目前已跳槽至企业,从事财务工作,也对接外部审计,来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先说结论:审计行业一直在走下坡路。
四大名气还在,多少有点品牌溢价,审计收费较高,质量也相对较好。
四大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港美股上市公司、大型央企等优质客户。尽管如此,还是避免不了低价竞争,“半价安”因此得名。
审计收费降低,而审计人员收入却小幅上升,只能加大压榨强度,于是一批批人从四大离去。但由于四大毕竟还是四大,为了解决人员断层的问题,开始了疯狂社招,周而复始。
八大等内资证券所做中小上市公司年报、民营企业IPO居多,很难抢到四大优质客户,大都也是低价竞争来争取市场份额。这几年注册制、科创板、北交所、新三板精选层等一大波操作,很多民营企业蠢蠢欲动,给内资所带来了不少机会。
然而,上市公司频频爆雷,执业质量监管越来越严格,资本市场项目做得越来越细,项目组工作量增加。但是,收费就这么点,能给到的预算不多,现场审计的人员配置高不到哪去,还要各种赶进度。
于是,责任心稍微不太强的小朋友、甚至高级的审计员瞎糊弄,现场负责人精力有限,复核不到位。一遇到证监会现场督导,就开始通宵补底稿。反馈下来基本也得熬几个通宵,才能捞出数据,凑出一份相对完整的回答。
八大中很多高审、项目经理已经开始提桶跑路了,人员断层相对严重,留下来都是有追求或者没有找到更好出路的。颇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感觉。
其他中大型所,各有各的主要项目类型,合伙人基本上都是吃透了早年注会红利,市场份额比较稳定。由于这类项目没有什么差异化,想要打开市场份额,也是得靠低价竞争。想要提升项目毛利,也是得靠压缩人员和现场审计时间。
部分小所,靠抄数出报告为生。只要有审计报告需求,就会有他们的身影。大所不敢出的报告,小所一天就抄完数字,第二天就能在注协报备并贴上防伪标签。
很多计划 IPO的民营企业,在报告期内各重大事项没有整改好,给他们做IPO督导的审计机构无法出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就把该调的数调好,给客户一份审定TB,客户 TB转手就发给小所,小所三两天就加工成一份报告,还连带出了汇算清缴报告。三方实现共赢,
就是这样混乱的一个行业,怎么能不走下坡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