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的红包景点有西宁市烈士陵园,那里面埋葬的都是当年红四方面军的烈士们,北山红色景点上面记录了当时为解放青海省而恓性的烈士
探访青海原子城
曾经的青海令世人瞩目,今天的青海正在为弘扬“两弹一星”之精神而努力。
青海原子城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之福地。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及两年后的氢弹均在此制造,由此,这片神秘之地也成为华夏儿女向往之处。守护着共和国和平与安宁的重器是如何产生的?这对我而言是个谜。今夏有幸应邀去西宁参加“两弹一星”精神学术会议,会议间隙我专程探访了青海原子城。
原子城坐落在青海湖附近的金银滩上,离西宁不远。原本以为这里是杂草不生的荒芜之地,哪料,出现在我眼帘的是一派美丽的草原风光,绿草青翠欲滴,羊群绵绵不尽。“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那首摄人心魄的牧歌,就诞生于此地。如今原子城已成为绿荫覆盖、鲜花遍地的现代化名城。
原子城海拔三千多米,一年中近一半时间为风雪覆盖的严寒天气。早年,科研人员在此“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常年生活在帐篷或用茅草与泥土搭建而成的临时居所,吃的是按计划分配的粗食杂粮,其艰苦卓绝的奋斗已成为人间传奇。当我走进昔日核基地办公楼、试验场、厂房及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启运的火车站“上星站”时,内心充满对科学家的感佩之情,没有他们当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哪来今日中华之傲骨挺立。眼前所见的历史文物,均被当地政府完整地保护下来,成为民族复兴的珍贵遗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核爆炸实验场旧址,它像一座坚固的钢铁地堡,横卧在西北大地上。岁月流逝,它的表层已长满赭红色铁锈,贴近地面处清晰可见猫眼洞。原来科学家是穿着厚重的防核辐射衣服,在内室通过狭小的洞眼,观察核爆裂现象,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获得了可靠数据。我好奇地从洞里往外瞧,那模拟核爆器离洞眼才一二十米,令人惊愕。原子城火车站旧站台前,当年启运原子弹的火车头静默地停靠着。抬头仰望高高的龙门吊架,心里平添了几分沧桑感。
本文作者钱汉东
中国为何要选择青海作为核基地呢?我请教了从北京前来参加会议的原国营221厂(核基地对外名称)最后一任厂长、85岁高龄的王菁珩先生,他在青海整整工作了33年。他告诉我,当时,中苏专家根据军用地图,在山西、四川、甘肃等地选址,时任原子弹工程主要领导认为,四川人口多,不便,甘肃张掖尚可考虑。而后,又到青海去考察,在省委领导的支持下,他们来到几乎与世隔绝的金银滩草原,得知此地牧民不多,取水化验合格,这里离青海湖也较近,是一块适合的宝地。于是专家提出在此建221基地,1958年经中央批准,中国核工业序幕开启。
本文作者为青海原子城录写两弹一星精神
来到原子城,自然会想到民族巨匠——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钱三强的恩师居里夫人曾对他说:中国拥有原子弹才能保家卫国。钱三强牢记恩师的嘱咐,殚精竭虑,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立下奇功。查阅文献史料,知晓身为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当时老挨批,但他不计个人得失。1958年中央决定建造我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他力排众议,大胆起用34岁的科学家邓稼先。他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做这项工作,怎么样?”大炮仗?邓稼先马上明白是原子弹,心里咯噔一下,自言自语道:“我能行吗?”钱三强告诉他此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对他下半生的影响。邓稼先服从了组织的调动。1961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钱三强顶着巨大压力,知人善任,推荐被批走“白专道路”的“老运动员”于敏负责氢弹理论的预研任务,后又主动承担政治责任,拍板调于敏从事并领导这项工作。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的卓越贡献,举世瞩目。原子弹爆炸那一刻,世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漫步原子城,心潮起伏,遥想公元前121年的西汉,战神霍去病率军击败匈奴,在今西宁建“西平亭”以彰其功,开拓了丝绸之路。两千年后,中华儿女在此创建了让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伟业。曾经的青海令世人瞩目,今天的青海正在为弘扬“两弹一星”之精神而努力。如今“两弹一星”精神已镌刻在祖国大地上,深入人心,成为后人不懈奋斗的动力。(钱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