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梅花鹿的养殖国家政策有个资金扶持,现整合农资对梅花鹿养殖圈舍建设培训基地建设贷款信息风险补贴扶持,按照农村规模经营贷款担保资金,农民规模化经营风险技术扶持县林业局,农业局开展梅花鹿产业宣传养殖技术培训扶持项目,各种大力支持,协助美好养殖
肉牛梅花鹿 西浩德蒙古族村特色养殖强村富民
西浩德蒙古族村位于肇源浩德蒙古族乡所在地,总户数889户,总人口2287人。
看不见污水横流,闻不到粪便恶臭。只见各种养殖的“宿舍”内规范标准,活动区域内外干净整洁……随着养殖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肇源西浩德蒙古族村村“两委”多方引导村民结合自身养殖实际,创新思维,扩大养殖规模,拓展发展空间,极大调动了村民的养殖积极性。
说到畜牧养殖,那不得不提到村党支部书记于海臣。一直以来,于海臣都一直想拓展养殖项目。“村民忙活几亩田,种完地就闲着有几个月,只有在冬季才能在粮食收储企业找到活干。所以,我就琢磨多找几个养殖项目,一来把村里富余的劳动力利用起来,二来也可以让百姓们挣点外块。”于海臣说。
眼见为实。随村委会主任张志在村屯间做了走访,一幅幅畜牧养殖的多彩致富画卷,着实令记者惊奇不已。
老曲变新调带来新型“肉牛经”
“是党的惠民政策为我们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肉牛养殖大户张东彪一语道破致富“天机”。
在张东彪家的牛场院子里,150头健硕的肉牛一字排开。整整一个上午的劳作,临近中午才获得片刻休息的老张打开了话匣子。老张说,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以增加技术含量为抓手,科学进行改良,肉牛养殖业的路是越走越好。
原来,张东彪早就有养牛的打算了,他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的需求也在逐年上升。而牛肉的价格高,比较稳定,不像猪肉价格那样波动大,他就产生了养牛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经常和周边的养牛户套近乎,取养牛经,并从电脑里查阅了大量的养牛知识。但心里还是没有底,决定先养几头试一试,想不到“随便一养”经济效益还不错,直至今天的存栏150头。
他在饲料上完全用稻草、玉米秆等纯天然“食物”拌玉米做为主饲料。他的肉牛的饲养周期虽然比别人的长,但只有他的肉牛能卖上高价。
在县、乡畜牧兽医部门技术员的指导及自身的努力下,5年后,张东彪的肉牛养殖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目前,他主要养殖抗病耐寒热、生长快、易饲养、好管理的杂交肉牛。张东彪希望养殖场能够走得更远,规模发展得更大,并将养殖场的牛粪和一些废渣利用起来搞种植,实现绿色养殖、循环经济。
梅花鹿打响“冷门”致富牌
“其实除了鹿茸,梅花鹿浑身都是宝,鹿心、鹿筋、鹿鞭、鹿角等都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浩达梅花鹿养殖场负责人祁国发在谈到梅花鹿养殖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走进位于村南标准的养殖场,一头头梅花鹿“警惕”地看着我们,谨慎的模样显得格外可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梅花鹿养殖形势非常好,后来我又到山东和河北等地,实地去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得出了在肇源养殖竞争力比较小的结论。”善于言谈的祁国发一边带着记者一行在鹿舍里参观,一边热情地介绍说:“没有养殖梅花鹿的先例,我也没有养殖技术和经验,咱就拜师学,向县里的技术部门学,向电视电脑上学……”几年发展下来,祁国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村里植被比较多,有益于梅花鹿生长。加之这里群众种植玉米、蔬菜也比较多,价格便宜,运输方便,这也节约了养殖成本。
“目前我的养殖场有大小48头梅花鹿,生产鹿茸的年纯利润达到了20多万元。”祁国发说:“梅花鹿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疾病,所以养殖起来也十分简单。下一步我想再流转一部分土地,将现有的毛驴、野鸡、信鸽等特色养殖发展扩大,和梅花鹿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农家乐’一条龙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周边更多的贫困群众养殖梅花鹿,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招商企业递上养鹅致富“橄榄枝”
“出生才20多天的**,有的正在吃食喝水,有的正在追逐嬉戏……”听着一声声清脆的幼鹅叫声,37岁的村民吴美东心里乐开了花。几年的养大鹅经历,他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以前,吴美东和妻子孙丽华两人在家种田,一年收入没有多少。2015年,村里介绍县里的招商引资企业“鹅香久”的扶持养殖大鹅的政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吴美东加入了进来,成了村里养鹅户之一。
几年下来,吴美东两口子也变成业内人士了。“鹅雏到家后,一般要在棚里烧炉升温,温度控制在35度左右。随着**慢慢长大,一般一个星期温度降个两度左右。等到鹅快出栏了,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鹅就可以快乐成长了……”谈到担心有什么风险,吴美东笑着说:“打疫苗要每只鹅都打,一个不落。”
几年下来,收入如何?说到这个话题,吴美东笑着说:“今年我加大养鹅投资力度,投入了15万元,购进鹅雏10000只,准备大干一场。”原来,正如小吴所说,农户养成的鹅可以卖给“鹅香久”公司,结算准时。
在鹅棚里,记者还看到了一张床,原来,小吴有时就睡在这里。“那么多鹅,头一个月最关键,可得照看好了,它们为我照亮了致富路啊。”小吴笑了。
像他这样的在村里有很多户,村民赵淑荣、包大兵等都养殖千只左右。
如今,这个村的养殖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村民半数收入来自养殖业。
大庆日报记者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