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效应
黑羊效应
什么是“黑羊效应”
黑羊效应是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理的诡异现象。“黑羊效应”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个群体对其中某一个个体进行没有原因的排斥和攻击现象,特别是那种群体里的每一个单独看起来,其实都并不算得上是坏人,最后造成了“受害者无辜,加害者无心,旁观者无视”的怪异现象。
产生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责任,很多时候会把问题和失败的责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该负的责任更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当意识到自身地位、权益受到威胁时,人们便开始反击,这种反击看似是一种正当利益,但是搞不清楚情况时,往往就造就了无辜的黑羊。
黑羊效应是一种职场现象,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理,这种现象也是比较的怪异。
为什么会产生“黑羊效应”
在人性心理中,有这么一个说法,人类所有的趣味都源于对别人的 *** 害。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看戏不过瘾就加入其中。所谓的“从众心理”,就由此产生了。其实,校园暴力就是“黑羊效应”的一个缩影。当人出了社会之后,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也跟“黑羊效应”有关。
如果你受到了 *** 害,甚至给你造成了无可避免的损 *** ,那你又能怎么办呢?谈到这里,相信我们就会明白,只要利益发生了冲突,只要人们还存在“从众”以及“看热闹”的心理。那“黑羊效应”就会屡屡发生。
所以,研究“黑羊效应”的心理学家就给出了一个观点,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实没有人是真正的好人,所有人都有“恶魔”的一面。
如何破解“黑羊效应”
旁观者效应就指,在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围观的人越多,这个人得到帮助的机会就越小。这是因为围观的人越多,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分散,很多人都认为其他人会帮助那个人,所以那些人没有提供帮助。
这个时候,作为受害者,就应该把责任明确在个人,大声呼喊:“那个穿黑衣服的人,对,就是你,请帮帮我!”然后被叫到的那个人很可能就会帮助你,而不是旁观。
所以,作为黑羊,就应该明确向某个人请求帮助。作为白羊,还是不要选择旁观,不要想着别人会帮他,而应该自己去主动帮助。作为屠夫,就应该快刀斩乱麻,别等着羊跑了。
怎么理解黑羊效应?
黑羊效应是指当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或物品时,受到了先前的负面印象的影响,往往会更容易给出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被称为“黑羊效应”,因为它使得被评价对象仿佛成为群体中的“黑羊”,即受到排挤或孤立的对象。
例如,在职场上,如果一个人曾经犯过错误或表现不佳,即使在之后表现良好,他们仍然可能会受到同事或上司的偏见和负面评价。类似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曾经对某个品牌、某个地区或某个人有不好的体验,我们在之后的评价中可能也会有偏见。
要避免黑羊效应,我们需要更客观地看待每个被评价的对象,并尽可能在多个方面进行评估。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受到了先前的负面印象的影响,在评价时尽量客观公正。
黑羊理论
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诡谲现象被称为“黑羊效应”。
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曾目睹、听闻甚至涉入过排挤或欺凌他人的事件。
如果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起因竟是如此荒唐——只是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比如“他很胖”“他成绩很差”“他性格过于内向”“他太引人注目了”等,就引发众人对某一个人发起攻击。
而不想成为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人,宁愿选择冷眼旁观,也不愿向有能力改善这种现象的人反映,直到最后受害者被迫离开,荒唐的闹剧才得以画上句号。
这就是黑羊效应,由黑羊、屠夫、白羊所构成的群体献祭仪式。
黑羊效应中有三个角色:
无助的黑羊 ——受害者,常常什么也没做,就无辜遭受周围人群的攻击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对我?我都低声下气了,为什么他们反而更加愤怒?我该怎么做才能逃离这种生活?
持刀的屠夫 ——加害者,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跟着大家一起对某个人做某些事很有趣
总之,一切都是“黑羊”的错,我们才是正确的。“黑羊”是不可能悔改的,“黑羊”那些讨好我们的 行为 都是虚伪的假象,一定要好好制裁“黑羊”。
冷漠的白羊 ——旁观者,目睹部分或全部过程,却没采取任何行动
反正两边一定都有错,还好我跑得快,不然我就变成了受害者。我才不想被牵扯进去,他们爱闹就去闹好了,跟我又没有关系。
1、逃避责任: 我们很多时候会把问题和失败的责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该负的责任更大;
2、 自我保护 : 当我们意识到自身地位、权益受到威胁时,我们便开始反击,这种反击看似是一种正当利益,但是搞不清楚情况时,往往就造就了无辜的黑羊;
3、 从众心理 : 有时一件事情并不关乎自己的利益,但是当周围人都攻击黑羊时,或许是出于无意识,或者是出于潜意识中要和群体保持认知一致,于是,自己也成为了屠夫中的一员。
黑阳是什么意思 *** 用语
N,是一个 *** 流行语,拼音是Hn,即损人
用言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这里,“黑”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即抹黑
损人而且很文明,让你感觉很自然,但仔细一想就发觉上当了,被人拐弯抹角的损了一顿
为什么每个群体里总有一只“黑羊”?
这一段时间,校园欺凌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都曾经有过被社会青年、高年级学生或者就是本班同学欺负的经历,不过这种欺负,大多数并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后果,随着时间流转,很多人也就慢慢淡忘,甚至多年之后,还能跟当年欺负过自己的同学相逢一笑。
但是还有一种更强烈的被欺凌的经历,是大多数受害者都难以忘怀的,那就是在一个小群体内,被其他群体成员排挤和攻击的经历。很多人在回忆自己的学生或者职场经历时,都会谈到,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甚至就是毫无来由的,自己成为了一个小团体共同攻击的对象。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所以这种经历往往能够给当事人带来极大 *** 害,甚至有人因为无法忍受这种境况而选择轻生。
1
有些心理学家用“黑羊效应”来描绘这种现象。 根据《美国传统词典》的解释,黑羊(Black sheep)是指一个群体中最不受待见、最不受尊重的成员,甚至被认为是群体中的一种耻辱,这个词的意思类似于汉语里的“害群之马”。
而在心理学上,“黑羊效应”,通常用来指群体成员排挤和攻击本群体中不受欢迎成员的倾向——群体成员对本群体中不受欢迎个体的攻击,比对群体外成员的同类攻击更加厉害,被排斥和攻击的个体就被称为“黑羊”,而对他实施攻击的人则被称为“屠夫”,其他的人是旁观者。
“黑羊效应”常常被用来解释一个群体对其中某一个个体进行没有什么来由的排斥和攻击的现象,尤其是那种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单独看起来,其实都并不算坏人,最后却造成了一种“受害者无辜,加害者无心,旁观者无视”的怪异现象。
“黑羊效应”的起点往往都是无法追溯的,因为它的导火索大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只是因为某次极小的疏忽,也许只是因为一句无心之语,也许只是因为有人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跟人沟通,甚至只是因为他的面相不善,说话带口音。
在台湾精神科主任医师陈俊钦看来, “黑羊效应”是一个对人类影响最深远,却也最少有人意识到的诡计, “这个社会每天都在把无辜的人抓来当‘黑羊’,极尽所能的欺侮他们,并让整个团队进入共犯结构”。
回忆一下自己读书的经历吧,是不是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班里都至少有一个被大家冷落和欺负的学生?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是黑羊,屠夫,还是旁观者?
2
如果组成屠夫的都是一些品行特别卑劣的人,那么问题倒是好办了。“人世流长,谁没碰上过几个 *** ”,而且品行卑劣的人,往往追随者并不太多,当他作出迫害行为的时候,人群中有正义感的成员还会站出来保护受害者。
但是,“黑羊效应”之所以难以破解,难就难在,即便连屠夫也并不是坏人。 屠夫不是别人,就是你我他,一个人在群体里成为黑羊,成为屠夫,或者成为旁观者,都具有很强的偶然性 ,甚至有可能,一个人在一个群体里曾经扮演黑羊的角色,而在另一个群体里,他就会摇身一变成为屠夫。
形成黑羊效应的团体往往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这个群体刚刚组建,或者正在遭受来自外部的压力,这个时候,群体成员有些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彼此,气氛有些尴尬,而此时如果能够出现一只黑羊,能够让大家找到共同话题,舒缓压力,凝聚团队——“黑羊效应”于是就应运而生了,就是这么简单。
而让整个团体里屠夫群体越来越壮大的原因有三点:
认知行为失调:只要有一次加入攻击黑羊的行列里,你就会从此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因为你已经作出行动,必须说服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从而一步步陷入行动与认知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
集体意识与从众行为:大家都在这么做,而“我”是群体的一部分,所以“我”这么做也没错,而“我”不这么做,感觉就是在跟团队做对;
罪恶共享:当一个团队不安定时,黑羊效应更容易发生,因为团体需要把情绪转移到一个共同的敌人身上,认同感会推动大家做出相似的行为;
简单的说, 是恐惧、焦虑和集体利益让屠夫们走到了一起,而这几种情绪在几乎每一个群体都存在,当群体压力增大时,这种动力也就更加强大。
3
最为吊诡的是,“黑羊效应”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受害者,没有胜利者可言。
黑羊,也就是被群体攻击的个体,毫无疑问他们是更大的受害者,很多受害者在多年之后仍然无法摆脱被群体排斥的阴影,性格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屠夫,也就是群体中主导和参与攻击的人,他们往往也是群体里恐惧、焦虑情绪更高的一些人,当上一只黑羊被排挤出局后,出于群体的赎罪意识,他们中往往又有人接替了上一只黑羊的位置,成为新的黑羊,这就是所谓“反转”效应的一种;
旁观者,那些坐视不管的人,这些人往往在从众心理和自己的良知之间辗转反侧,既没有勇气站出来果断制止,也无法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加入屠夫的阵营,如果黑羊效应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后果,很多年后,他们还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
我们在罗尔事件、老虎咬人这些热门社会事件的集体讨论里,都能看到“黑羊效应”的影子。诚然,这些当事人也许并不像黑羊那么无辜,罗尔对于女儿治疗情况的隐瞒,和那位在野生动物园里中途下车的妇女,他们的的确确都做错了,但比起他们所遭受的惩罚和舆论攻击,他们的错误真的有那么重大吗?人们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表达义愤,又是否有寻求集体认同、缓解自身压力的成分?
那么,说到底,“黑羊效应”到底应该如何解决?是应该保护和隔离黑羊,警告和惩罚屠夫,还是鼓励旁观者们挺身而出?
这些措施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们都还只是治标不治本。心理专家们提供的终极解决 *** 也许有点出乎你的意料,陈俊钦在《黑羊效应》这本书里给出的建议是: 给发生黑羊效应的团队集体减压。
细想一下,如果“黑羊效应”是一种团体压力突破临界点的不良反馈,那么降低群体压力的确才是根本性的解决办法——否则即使你解救下一只黑羊,只要群体感受到压力,他们就会自动启动搜寻下一只黑羊的程序。
最后,让我们来心平气和的想一想,朋友圈里那些接连刷屏的社会事件,那些情绪热烈的热门评论,到底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就值得关注,还是因为我们自身背负的压力太大,需要找到释放的出口呢?
中国类似黑羊效应的典故
《论语·子罕》中有一个典故,叫做黑羊效应。
这个典故的背景是:子罕问老师“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老师说:“那就要看他有没有勇气去实施自己的想法。例如你看到一只黑羊在牧场上奔跑时,你会不会去追它呢? 如果你勇于去追它,即使得不到它也不要气馁。因为当你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你就会对此保持信心并努力去坚持直到成功。这就是所谓的黑羊效应——勇于表明立场、坚韧不拔、直到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