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三大著名战役中的一个,它由袁绍发起,到袁尚袁熙之死结束。因官渡之战袁氏家族开始走向没落。官渡之战也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袁绍想和孙策结盟,共同攻打曹操。但是曹操先和孙策结盟,袁绍很愤怒。便起兵攻打曹操。袁绍因为人多势众,粮草充足,先打赢了几场小战。后来袁绍建高橹射箭,被曹操用投石车破掉,袁绍控地道,又被曹操掘堑破之。很快曹操的粮草就要没了,但是曹操依然死守。他去劫了一次袁绍的粮草,但是很快粮就又没了,曹操就发书去许都让荀彧赶紧接济粮草。
但是这封书被袁绍收到了。于是许攸就献计让袁绍去袭许都,可是袁绍却不相信许都是空虚的,就没有用许攸的计策。许攸很伤心,想要自刎,但是身边的人都劝他投曹操。许攸到了曹军中知道曹军的粮草已尽,献计让曹操去攻打乌巢。曹操诈称是袁绍军中蒋奇的兵,到了乌巢先烧了袁绍的粮草,再把乌巢的守军杀败。回来时又杀败了袁绍派过来的救兵,给袁绍发假消息说乌巢无事。郭图献计让袁绍派兵去劫曹操的营寨,但是被曹操留下来的守军打败了。而郭图,害怕高览,张郃回来说他出的计谋不对,就对袁绍说高览,张郃有降曹之意。高览、张郃没有办法就真投了曹操。
之后曹操和袁绍又打了一次,但是这次是袁绍输了。后来荀彧有献了一计,诈称分兵两路,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在袁绍分兵去救酸枣、邺郡、黎阳时再引大军直击袁绍营。曹操用的此计把袁绍打败开始攻打冀州。
这时袁绍逃到蒋义渠寨中,与蒋义渠一起召集了残兵败将回到冀州。后来他的儿子和侄子都来助他。袁绍就整顿军马,准备继续与曹操决一死战,守住他的冀州。
袁绍和曹操对阵,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曹操用此计分兵十路,自己再领一些兵把袁绍引到河边。曹军破釜沉舟,把袁绍兵击败,之后袁绍退兵时又被曹军十路人马追杀,最后袁军大败,袁绍气的大病。这时刘备来袭许都,曹操用计策,分兵进攻别处,使刘备不得不救,曹操再引兵进攻刘备大营。刘备大败一路逃命,最后去投刘表。曹操又去攻打袁绍。
袁绍因为有病便让三个儿子和侄子去攻打曹操。但是袁尚不等他的哥哥来便去打曹操,袁尚挡不住曹军,大败。袁绍听后吐血而死。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制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曹操听了谋士的良谋。比如刘晔,在刚开始袁绍建高橹射箭,还有掘地道进攻曹营,都是刘晔献计才让曹操没有被袁绍攻破。
还有荀彧,在曹操没有粮时,是荀彧给曹操写信,鼓励他。才让曹操在军中缺粮的情况下继续死守。让曹操有了后来的大反转。可以说要是没有荀彧的那一封信,曹操就不可能赢得官渡之战,更不可能完全的统一北方,所以荀彧在官渡之战中是立了很大的功劳的。
在官渡之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谋士就是许攸了。在袁绍方面,如果袁绍听从许攸的计谋,分兵偷袭许都,那么曹操是必败的。但是袁绍偏偏没有听,这使得许攸投到了曹操营中。也正是因为许攸到了曹营才使曹操反败为胜。许攸给曹操献计去攻乌巢,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这是许攸的功劳。而且许攸掌握着袁绍营中大量的军事情报,足智多谋,有这样的谋士,曹操才能反败为胜。
官渡之战中袁绍手下有一个人注定了袁绍的失败。就是郭图,在曹操去劫乌巢的粮草时本来是可以补救的,但郭图却让袁绍发兵进攻曹营,他认为这样乌巢之围便解了。但是曹营中早有准备,曹营便没有攻下。后来郭图怕承担错误,就说高览张郃没有好好去攻寨,张郃高览没有办法,只好投了曹操。这样又使袁绍失去了有勇有谋的大将张郃。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胜,袁绍败的主要原因来自双方主帅。
曹操善于用人,对于谋士们出的正确的谋略曹操总是当机立断,从不会有半分迟疑。在许攸到曹营中给曹操献计去乌巢烧袁绍的粮草,曹操没有半点犹豫当机立断去劫了袁绍的粮草,结果战局逆转。
曹操不仅能知人善用,而且赏罚分明,军中的人对他都很忠诚,有才能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忠,比如许攸,张郃和高览。
但是袁绍就不一样了,他优柔寡断,对于谋士们出的计谋总是犹豫不决,而且他还容易被个人情绪干扰导致错失良机。有一次谋士劝袁绍抓住机会进攻曹操,可是因为袁绍的儿子生病导致他心神不宁,谋士的话没有听进去。而且袁绍刚愎自用,急功近利,沮授观天象发现乌巢有难,就去给袁绍说让他去支援乌巢。但是袁绍却不相信最终导致乌巢的粮草被烧毁。袁绍对谋士的计策选择有错误性,他相信了郭图导致身边大将张郃投靠别人而且自己最重要的粮食也被曹操烧没了所以曹操和袁绍的区别还是挺大的,袁绍根本没有领导能力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而曹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官渡之战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要能辨别是非,这样才能打败对手,走上巅峰!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1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矗这是传统历史观念的表述。不少权威的历史学着作中更是以类似于“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来加以描述。
当然这些描述可能是基于此次战役的历史意义。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现在,不少人认为曹操“以一比十”大败袁绍太夸张。甚至有些人提出官渡之战时袁曹其实是实力相当的。实际上,“以一比十”与“实力相当”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公正。
首先从兵力上来说,既然曹操起兵时已经有五千兵力,以后胜多败少,收编部队肯定不少。计算起来应几十万,不会比袁绍少。实际上,当时能有多少兵,关键在于能有多少粮食养活他们,不至于溃散。曹操所据有的是饱经战乱反复蹂躏的地盘,他是不可能养大量军队的,至少比袁绍所能养的军队少很多。何况,曹操所据许多地区并不稳定,必须驻兵,还得在南方驻兵防孙策和刘表,能集中到官渡来的兵力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全部。另外曹操在曾接受三十万黄巾投降,且择其精锐组成青州军,似乎是曹军的主力。实际上,青州军既不强,数量也不很大。这可以由下面两件事得到佐证:
194年曹操和吕布作战,吕布先以骑兵冲击青州军,青州军逃跑,曹军大败,曹操“坠马,烧左手”,有惊有险。可见青州军是曹军中薄弱部。
可见不能以史载曹操受二十万黄巾降,就认定曹操兵力就有极大增加。同样也不能因曹操曾打过不少胜仗,就判断他的兵员就很多。
其次,“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所以曹操有多少“养兵”的军粮也可以间接体现出他的兵力。]96年秋曹操下令开始屯田。有人以《三国志》中裴松之注中引《魏书》“是岁(196年)乃募民屯田许下(指许昌附近)。得谷百:万斛。”为根据,认为屯田使曹操当年就得到大量粮食,因而曹军不会因缺粮而不能扩张军队。
虽然引文中“得谷百万斛”可以解释为当年所得,但因屯田令是秋天才下的,这是绝不可能的。而且,一般说来,在屯田的前一、二年,根本无法收租税。在下屯田令后的第二年,曹操攻袁术,还因缺粮以小斗发军人口粮,为防止兵变杀主管人员,就可证明曹操手中粮并不多。
在《三国志·卷十一》袁焕传中载:“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可见屯田并非一帆风顺。屯田的负责人先后为枣祗、任峻及国渊,国渊应是在比较晚的时间才主管此事的。在《三国志·卷十一》他的传中说他采取了很多措施,才在“五年中仓廪丰实”。可见,屯田能见成效绝非易事。至于具体何时才得到大量粮食,史无明载,无法妄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屯田不可能立竿见影。从下屯田令到官渡之战中间只有三个收获季节,不能设想曹军已经根本上解决了粮食问题。
故认为曹军因屯田就能大量扩张,以至于在实力上和军力上都可能和袁绍比肩,是不合适的。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官渡之战前,确是袁强曹弱。这个从曹操大胜,但却未趁胜追击中便可看出。袁绍死后,其子袁潭、袁尚相互兵戎相见,十分有利于曹操,但曹操仍无力一鼓作气战而胜之,直到四年以后的204年才攻占冀州,六年后才完全据有原袁绍的地盘。可见袁绍原有的实力十分强大,官渡之战前袁强曹弱是很明显的。
官渡之战的故事2对一个握有实权的管理者或者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决策者来说,固执就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有句话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放弃了自己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东汉末年,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渐渐形成,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后来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讨伐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他又消灭了吕布等人,从而与袁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加上他以前在战场上无往不利,这就使他更加刚愎固执了。160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袁绍部属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就劝袁绍说:“我们的兵力多粮草充足,但是我们士兵的勇猛和果敢不能和曹操的士兵比。而曹操没有我们这样充足的粮草,所以战胜他的关键就是与他打持久战,否则后患无穷啊!”但是刚愎固执的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
曹操与袁绍交战很多次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兵士开始疲乏。而曹操管辖下的老百姓因为赋税的原因都纷纷开始逃离。这样的情形让曹操感到十分忧虑,他让属下人积极想办法,希望能一举歼灭袁绍的部队。
这个时候有人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袁绍将自己的军队聚集在官渡这个地方,打算与您与一决胜负。您的兵力比较弱,而他的兵力比较强。您这样去和他开战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袁绍更大的毛病就是刚愎固执,不愿意听取属下的意见。这个时候,您更应该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积极让大家献计献策,巧妙的计策一定能让您战胜袁绍的。”曹操觉得这个人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在袁绍开始向官渡开进的时候,曹操还是按兵不动。
不久,袁绍的运粮车到达官渡,有人向曹操献策说:“袁绍运粮车马上就要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您能派人袭击,就可以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了。”
曹操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他问道:“你觉得什么人可以去劫烧袁绍的粮草呢?”
于是,徐晃带着一部分精锐兵力,将袁绍运粮草的车成功劫烧了。袁绍又派了一些人运了另一部分粮草重新出发。这个时候,有部下向袁绍建议说:“要派一部分人在运粮草的队伍外围看守,这样就不会轻易受到曹操的攻击了。”但是,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还是按照原来那样做。
袁绍的部下对他说:“现在曹操经过几次战斗后,兵力已经非常少了,他只能用全部的兵力抵抗我们,根本无法顾忌许昌这个地方,不如我们派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对许昌进行偷袭,这样就可以轻易将许昌拿下,曹操阵脚一乱,我们就可以打败他。”
袁绍固执地摇着头说:“不,我要先把曹操打败。”不久,向袁绍提建议的这个部下的家人犯法,被袁绍逮捕。这个人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操。
曹操对他热情款待,并且积极听取了他很多意见,非常仔细地了解了袁绍的很多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曹操在与袁绍作战的时候,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袁绍的兵力很强,最后却败给了曹操,其实这就是性格决定了命运。倘若袁绍不刚愎固执,而是积极地听取属下的意见,那么最终胜利的就不可能是曹操。
掌控大权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固执己见。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记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且有时候,当局者往往没有旁观者看得清楚。所以,在作决策的时候,如果想让自己的决策正确,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固执的观点,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离成功更近。
官渡之战的故事3刘备逃到了邺城(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袁绍才感到曹操是个强大的敌人,决心进攻许都。原来劝他攻打许都的田丰,这时候却不赞成马上进攻。他说:现在许都已经不是空虚的了,怎么还能去袭击呢!曹操兵马虽然少,但是他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可不能小看他。我看还是作长期的打算。
袁绍不听田丰的话,田丰一再劝谏,袁绍反认为他扰乱军心,把他下了监狱,他向各州郡发出文书,声讨曹操。公元200年,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沮音jū)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
官渡之战
官渡
官渡之战对峙的两大势力,分别是曹操率领的东汉中央 *** 军与袁绍率领的冀州地方武装。曹、袁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袁绍代表门第世家的阶级利益,曹操代表寒门阶层的阶级利益。
袁绍的冀州后方,源源不断将粮草输送到官渡前线,展现出“人民群众(大族的组织与动员)踊跃支援前线”的画面。曹操则不同,魏武的军事屯田政策,是“战时为兵、平时为农”的兵民不分、自给自足的军事后勤政策。官渡前线超负荷运转的胶着战事,非战时的农,转变为战时的兵,务农人口一旦减少,前线粮草立刻告急。曹操对辖区内民众加重赋税以支援前线,但不断激起民众反抗,征粮效果并不明显。
官渡之战的胜负天平,向袁绍倾斜,直至曹操发动胜算不大的乌巢夜袭。
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于曹操冒险夜袭乌巢。夜袭乌巢前的决定性事件,不是许攸的叛变,而是荀彧答复曹操的回信,荀彧回信的全文是:“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后来向汉献帝提及荀彧的贡献,着重提到荀彧在官渡之战危急关头的著名回信。
真实的综合性场景还原,荀彧胜于诸葛亮。
如以官渡回信事件而论,荀彧敢于在袁曹生死决战之际,暗示曹操务必冒险出击,并说“此用奇之时,机不可失”。
诸葛亮的之一次北伐,面对毫无准备的曹魏帝国,魏延提出从子午谷进军冒险奇袭长安,之后与诸葛亮北伐大军会师,一举平定关中。
魏延的建议,不见得具有可操作性与必胜把握,但诸葛亮的致命缺陷在于:诸葛一生谨慎。
诸葛亮的真实想法,是不敢冒险,不愿背负损失魏延子午谷军队的责任与代价。与乌巢夜袭的曹操相比,诸葛自然远不如曹操。与同为谋臣之首的荀彧相比,诸葛也不如荀彧。
官渡之战,曹胜袁败。原本东汉末的路径,按照正常的格局与规律演变,应该是由袁绍式的门第世家为主导,使华夏提前进入晋王朝的时代。曹操为代表的寒门崛起并建立短暂的曹魏,完全是曹操凭借超凡个人能力,强行打断与改变历史的正常轨道。
东汉到两晋,是新兴贵族(有别于春秋多国体系下的传统贵族)主导的社会。寒门主导的社会形态,是隋唐开启科举取士后才出现的局面。东汉儒学熏陶的门第世家,经几百年的演变与腐化,势必堕落为两晋式的门阀,时代赋予袁绍的角色,就是充当过渡阶段平定乱世的旗帜性人物。
但官渡的结果,改变了正常路径,也挑战了文字工作者的正常叙事方式。原本被门第世家给予厚望的阶级代表袁绍,试图重建东汉王朝的2.0版本(两晋式的王朝),偏偏于官渡战败,魏晋的文字工作者,“恨铁不成钢”的同时,不得不定义袁绍为“志大才疏”。
曹操违背正常的时代要求与规律,试图超越时代,提前建立寒门政权,以法家手段治国,让门第世家加入人大政协式机构,列为“统战对象”。门第世家情绪压抑与极其愤怒,但偏偏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魏晋的文字工作者,实在无法将打压门第世家的阶级敌人定义为“正义”,只能定义将曹操为“魏武”。
五胡乱华,始于匈奴起兵,晋帝于长安城破被俘,晋 *** 南渡江南。中原政权沦陷于蛮夷之手,晋人或许此时方才梦醒,百年前袁曹官渡之役,时人或许欢欣鼓舞,喜于曹胜袁败,恢复大一统国家的曙光与梦想再现。唯有“史后之人”方能看清,官渡的路径,百年后酿成苦果。
官渡之役曹公胜,曹魏进入恢复大一统轨道,之后路径演变的最终结果,就是匈奴人攻陷长安的历史性画面,中原政权将官渡之役的战利品送给蛮夷。
袁绍与孙吴,是顺应分裂时代趋势的力量,曹操与诸葛,则是违背时代趋势,强行恢复大一统体制的力量。官渡之役,最差的选项是曹胜,路径的终点,已经足以证明。
后世除唐代如回光返照,以军事藩镇成功抵御蛮夷,其他时期的大一统国家,最终均无法抵挡蛮夷武力。
官渡之役,是恢复封建的绝佳时间节点与机会窗口,曹败袁胜,即有望出现大一统观念荡然无存的南北两大势力袁氏与孙吴并存的格局,遗留的唯一问题,是遏制及剿灭诸葛武侯试图恢复大一统的力量,以蜀汉的虚弱,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更优路径结果将是,重建先秦式的封建体系。抛开独立治理,可建构更优质文明,实现与近现代文明的路径对接。仅就武力而言,封建体系,蛮夷无法渗入。
求"官渡之战"的情况的简述,100字左右,谢谢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扩展资料
历史上,诸如巨鹿之战、楚汉彭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以及唐太宗虎牢关之战,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经典战例。都是因为一个关键性因素“以少胜多”。能不能以少胜多,似乎成为了评价一个将军或一支军队战斗力高低的标准。
战争本身是一个比较双方杀伤效能的事情。如果双方装备相近,完全靠人力硬拼,一个一个地对砍,那么结果必然是人多者赢。
官渡之战的内容
以下是官渡之战的内容:中国东汉建安五年,曹操统军在官渡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
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击斩袁将颜良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
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背景、影响
时间为东汉建安六年即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分别为当朝丞相曹操和坐拥幽冀并青四州之地的河北袁绍 结果是曹操采许攸之计 火烧袁军粮草营地乌巢 袁绍大败而回
背景是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 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 只剩下了袁绍一家 影响是曹操终于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由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的战役,曹操以弱胜强,率领三到四万人打败了率领了十二万人的袁绍,此战奠定了曹操统治中国北方的基础。
曹操和袁绍的渊源也很深,他们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发小”从小一起长大,小时候还一起干过一些不干不净的事。可谓感情很好。但这两个人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的。
二月,是官渡之战的之一次交锋,袁绍派颜良进攻白马,想要夺取黄河南岸。四月时,曹操为了初次交锋的胜利,采用谋士旬攸声东击西的方式,假装攻打延津,实则亲自率领军队来到了白马,派关羽斩杀了袁绍派来的大将颜良。之后袁绍派文丑与刘备率兵沿着渡河追击曹军。当时的曹操率领的骑兵不足六百,而袁绍的大将率领的骑兵多达五六千,于是曹操发令让士兵放马,而且把军队携带的物资丢弃道旁。自己在则率领军队埋伏到了旁边。袁军中计,开始捡曹操下令丢下的军资财物。突然,曹操下令发起攻击。击败了袁军,还杀了袁绍大将文丑,顺利回到了官渡。颜良、文丑都是袁绍的名将,却被曹军而斩,袁绍率领的军队锐气大减。
曹操与袁绍的之一次交锋,以曹操的胜利落下帷幕,虽然曹军胜利,但所剩的兵力,粮草,军资,财力,还是袁绍那边占据着优势。
八月,袁绍率军接近官渡,依靠着沙堆立营,曹操也立营与袁绍相对,一起出兵争战。这时曹操率领的士兵不到一万并且十有二三都受伤了。九月,曹军再度与袁军交锋,但败给了袁军,便退回营垒。之后,袁绍把土堆成高楼,用箭矢从上往下射向曹操的营地,“曹军皆惊惧”。为了应对,曹军便 *** 了一种能够往上投石的装置,取名为“霹雳车”,自下往上投石投向袁绍的营地,击碎了袁绍的土楼。袁绍又使计:地道战,想要突然袭击曹操的营地,但曹操提前挖出了沟渠,粉碎了袁绍的计划。
曹操,一直在与袁绍相持,缺少军草,率领的将士也十分疲惫。便写信给荀彧,和他议论要不要退回许都。荀彧说:“现在虽然我方军粮不足,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都不肯先退一步,所以先退的一方便占了弱势。现在,你以你自己可以以一当十,扼住袁绍的要地,让他不能在前进,现在已经过了半年了。不久就将会发生重大的转折。双方都到了极限,这正是获得胜利的时机,所以千万不能失去这次机会。”曹操便放弃回到许都,继续和袁绍在官渡交锋。
冬十月,曹操派遣徐晃,史涣使旬攸的计谋将袁绍的送粮车烧掉。让两方的粮草差异持平。曹操和袁绍相持时间长,百姓疲累,多去投靠了袁绍。袁绍又派车运送粮食,派淳于琼等五人和将士、士兵万余人护送。
淳于琼率领着运粮军队在夜里停在了乌巢。与目的地仅仅差了四十里的路程。但是恰好在这个时候,本在袁绍这一方的许攸,德行有问题,过于贪财,因为袁绍不能满足自己的贪欲,便投靠了曹操,他向曹操献技,让曹操率轻兵袭击乌巢,曹操便听了许攸的话,率领军队装扮上袁军的装扮,在乌巢放大火,把士兵、将士的鼻子都割下,也割下了牛、马的唇舌,用他们来杀鸡儆猴。袁绍知道曹操袭击了乌巢后,便率兵去攻打曹操的营地,但被曹操守留在营地的士兵击败。这次奇袭导致袁军,军心大乱,供粮不足,败给了曹军。
官渡之战,以曹操的三四万兵力以少胜多打败了率领十二万士兵的袁绍为结尾。
袁绍,本来占据极大的优势,但却屡出昏招,明明一起长大,却并没有像曹操了解自己那般了解曹操,也并不会用能人,就比如说田丰,田丰建议袁绍用持久战去攻打,在把兵分为几个小队,分别去攻打曹操的营地,这样会让曹军疲累,不出两年,便能胜利。但袁绍并没有使用这个招数,果然,袁军败了,因为袁绍的心胸狭隘,便把田丰杀了。还有沮授,沮授认为袁绍现在的将士、士兵们都过于自大,正所谓骄兵必败,在到济河时,让袁绍留一些士兵,留一条后路,但袁绍不从。沮授叹息道:“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上面的人野心勃勃,骄傲自大,下面的人急于立功,内讧繁多,我的命运不知要在何方。然后辞职走了。
而曹操却和袁绍不一样,不但了解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发小,而且也很会“借脑”也有对形式的判断。就连他的手下也非常了解袁绍。所以会相出针对袁绍弱点的招数。从这些便可以看出曹操比袁绍的强。
曹操是志在天下,而袁绍只在乎儿女情长。曹操这样以少胜多好像也并不是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