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计划内容(巴巴罗萨计划)

2023-05-28 10:38:16 旅游攻略 投稿:四月释梦

什么叫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 *** 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该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东方战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数千万人因此罹难。

巴巴罗萨计划内容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 *** 已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希特勒不无得意地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时,全世界将大惊失色!”

为了进攻苏联,德国又开始在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进行一系列准备,同时采取一些伪装和欺骗手段。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后,曾经制订过一个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但后来被放弃了,目的是为了全力进攻苏联。但为了掩盖“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又开始大造舆论,试图想让世人相信,它要实施“海狮计划”。德国采取了许多手段来迷惑人们的视线。他们先是制造假象,大量地印发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大量英语翻译,并在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及登陆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派部队频繁地进行登陆作战演习,造成部队要大规模进攻英国的假象。然后,德军大规模东调,但他们却放风说,他们是为了在进攻英国之前,到东部地区去休整。

等到这一切都布置完毕后,德国开始从外交上入手,进一步迷惑苏联人。他们首先在外交上停止了往常那种对苏联的攻击,而把矛头转向英国。德国驻苏联外交官,主动会晤苏联高级官员,向他们解释说,德军调往东部,只是为进攻英国而稍作休整,至于德国向波兰大举增兵,实际上是派年轻的士兵去替换将要退役的老兵。

德军向芬兰大量增兵后,德国驻苏大使便去拜会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予以解释,并且通知说,德国将取道芬兰向挪威北部派遣增援部队,又解释说,德军进入罗马尼亚是派军事代表去帮助罗马尼亚训练部队。

由于“海狮计划”的存在成功地掩盖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至1941年6月中旬止,德国已经在其东部同苏联的边境上集结了190个师、共约500余万人,3800多辆坦克,5万门大炮和5100多架飞机。但是苏联人却对希特勒的种种承诺和解释信以为真,因而对德军的军事部署并未加以注意。在德国发动进攻前,苏联西部边境各军区军以上的司令部均驻在城市里,部队也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上只有个别连队值班。各军区的通信部队还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苏联空军的飞机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机场上。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190个师又三个独立旅、共约550万人,4300多辆坦克,47000门火炮,4500架飞机,以及60万辆运输车辆,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德军就象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北方集团军目标为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的目标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的目标是基辅和高加索油田,而苏联方面毫无防备。德军航空兵猛烈轰炸了苏联西部的,66个飞机场,重要城市、交通枢纽、铁路吊车厂,陆海空军基地及正在像国界线开进的部队,苏军在半天内损失1200多架飞机。苏军面对敌人猛烈突袭在一个月内损失60多个师,160万人,战线全线溃退。

巴巴罗萨计划是在极其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故计划在完成后仅印制了9份文件。该计划之一号文本呈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号文本呈报德国的海军总司令部。第三号文本呈报德国的空军总司令部,其其余的6分文本由德国的更高的统帅部参谋部档案室封存。其中的5至9号文本曾归德国的更高的统帅部L作战分部负责管理和使用。收起

什么是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二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作战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德军妄图快速攻占苏联的大片领土。

在最初阶段,德军沿用“闪击”战法,歼灭并俘虏大批苏联红军,但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和冬季战场的严酷条件,攻克莫斯科的企图落空,导致巴巴罗萨计划失败。

“巴巴罗萨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二十一号指令,即作为“巴巴罗萨”的对苏作战计划,计划规定:

“德国军队必须做好准备在英德战争结束之前击垮苏联。”

此项计划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前完成。后来由于德国对南斯拉夫采取了军事行动,向苏联发动战争的日期才又推迟到1941年6月22日。

为什么希特勒在1941年春天实行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这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一些人将之归结为希特勒那不可思议的头脑与个人品性,也有一些人将其解释为种族观念与生存空间论的不可避免性,另外一些人则把这归结于机会主义及无可置疑的苏德关系的摩擦。实际上,希特勒之所以实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多种因素合力所致,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之一,希特勒的传记作者爱兰·布劳克说: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理由简单而充分,即建立一个千年帝国的根基之一就是占有维斯杜拉河到乌拉尔地区”。

夺取生存空间是希特勒总体战略最根本的指导思想,而苏联那富饶的领土恰好是希特勒眼中的一块肥肉。

第二,希特勒坚持认为对苏联的战争是场意识形态及种族之间的战争,他反对军队中单为领土而战的意见。1941年3月31日他曾下口头命令解除这些人的战时职务,并将1941年6月6日在东部战线俘获的苏军处决。

第三,希特勒本能地感到斯大林相当危险。1940年末至1941年初,苏德之间日益增多的摩擦证明了这一点。法国沦陷以后,斯大林加紧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的控制,将之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从1939年10月以来,苏军驻扎在这些地区。1940年6月末苏联强化了对这些国家 *** 的控制,到7月份,三国都申请加入了苏联,希特勒自称受到了震惊,也许是这样,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玩他的游戏,但他是敢怒不敢言,因为有秘密条约在案。莫洛托夫柏林之行的态度更使希特勒感到俄国已是靠他最近的眼中钉了。

第四,整个1940年下半年,在希特勒的头脑中,俄国与英国的问题不可分割地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希特勒认为,假如苏联是一个中立国,英国就会被迫接受希特勒不流血的胜利,就是因为有“俄国这只大陆剑”从中作梗。

4月下旬,美国和伦敦多家报纸报道说,苏驻英大使麦斯基拜会了英国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就苏英签定贸易协议进行磋商。5月,克利普斯被派往莫斯科,7月中旬,斯大林会见了英国大使克利普斯。这是自里宾特洛甫访问以后他还没有给过外国使节的殊荣。两个欧洲强国的关系松动令希特勒焦燥不安,于是,希特勒决定其总体战略,为了减少冒险,必须先打破英国的幻想。

英国对美国抱有很大的希望,而且像一个将要淹死的人一样紧紧抓住了俄国。如果俄国被从地图上抹掉,那么美国也会这样,因为苏联被打垮以后, *** 就腾出了手,成为远东强有力的威胁力量,这就是进攻苏联的妙处所在。这样,希特勒就自然地成了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了。

第五,战争之一年里所取得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希特勒的自信。至 1940年6月,希特勒已占领了九个国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另加梅梅尔。这些国家共有八十五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一亿多人口。第三帝国所支配的有几乎整个西欧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命脉和军用资料。现在他相信自己的全能,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军队是没有什么困难可言的。

英国著名的希特勒研究专家罗斯伯格毫不怀疑地认为,希特勒首先进攻俄国有一个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希特勒认为,冒险越过海峡进攻英国将损失一批精干士兵,他需要这些人来实现其大目标,征服苏联。而且,打垮英国,对于德国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好处,付出的却是鲜血。

另外,希特勒意识到对法战争的胜利已使德国军队和人民自我陶醉,他们渴望和平,因而对他征讨苏联起到了一种威胁性的破坏作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德国再也不会出现这样有权威的领袖了。的确,与同时代人相比,希特勒是一个鬼雄,但是他不知道此时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视政治、经济、军事现状的大胆的疯狂赌徒了。

第六,苏联经济发展神速。在1929年-1939年间的十年里,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以27%的速度递增,英国是17%,而苏联是400%,到1938年,苏联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工业强国。而且,苏联资源丰厚,继续下去,德国已无法与之比拟。

这样,希特勒一面加紧“巴巴罗萨”的准备工作,一面严密 *** ,佯装进攻英国的姿态,与苏联保持表面的平静友好关系。然而,这段友好关系在1941年6月22日戛然而止,德国的三个集团军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电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袭击。

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硬伤?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 *** 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该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数千万人因此死亡。

背景;

1940年夏,希特勒在取得对法国的战争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年代,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清楚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亦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应该能在东欧找到。纳粹的政策指定了,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民族的人应该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属于下等民族,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计划中这些地区的都市人口会经由饥荒加以彻底灭绝,以剩余的农产品养活德国人,并改由德国人居住,尽管希特勒也说德国会与那些愿意支持他们的俄国人“一同合作”。德国的意识形态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认为斯拉夫民族也是属于雅利安人,提出建议应该将攻克的苏联领土依照以下形式划分行政区:

奥斯兰(Ostland)──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

乌克兰──乌克兰和邻近疆土

高加索──南俄和高加索地带

土耳其斯坦──中亚国家领土

在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便签订了《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表面上这是一个互不侵犯的条约,借由分割波兰等国家来划分德苏两国的边界,在条约中波罗的海三国乃至芬兰被划分为苏联的“影响范围”,这个条约震惊了全世界,因为两国长期以来一直对彼此抱持敌意,而且两国的意识形态也完全相反。由于这项条约,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展开了大量的外交关系和贸易,苏联提供石油和原料给德国,而德国则提供高科技给苏联。尽管这项条约的签订,两国仍然对彼此的一举一动抱持强烈猜疑心,不久后这段短暂的和平关系便以战争的彻底爆发告终。

希特勒一直希望攻克西俄以剥削当地的斯拉夫人。因此他签订这项条约只是为了短暂的方便。再加上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对攻克领土抱有极大野心,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距则导致最终的冲突爆发。斯大林在国际上的恶劣名誉给了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理由,同时也增加了德国对于胜利的信心。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杀害和囚禁了数百万计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备经验和能力的红军军官和战略家,导致红军的战力和领导力大为衰退。纳粹也不断的宣传苏联政权的残暴,并且瞄准斯拉夫民族作为主要宣传对象。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是导致苏德分裂的最后因素。在德国于意大利和 *** 签订条约之后,苏联也表示希望成为轴心国的一部分。在经过两天于1940年11月12—14日在柏林的商议后,德国正式向苏联提出了加入轴心国的条件,而苏联则在11月25日提出了一份修正的版本,然而从此德国没有再进行回复。随着苏联加入轴心国的前景越来越小,两国在东欧的利益冲突也日渐明显,尽管他们在1941年1月还会针对边界和贸易上做出一次小的协定,然而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斯大林的名声使得纳粹德国在发动这场战争上获得了某些正当性,而且也让希特勒对德军的胜利有相当信心。斯大林在大清洗中杀害了无数红军的基层和资深军官,导致红军整体的脆弱和无能。在针对斯拉夫人进行的宣传上德国一直强调苏联政权的残暴,同时也宣传红军正在准备攻击德国,并主张他们先行的攻击只不过是先发制人的举动罢了。

巴巴罗萨作战主要是希特勒自己所构思的。一些军事和外交人员也曾劝告希特勒,应该先解决大英帝国后才开辟对苏战场较为妥当,但大多数德军的参谋幕僚都同意这场侵略应该在某个必要的时间点发起。希特勒的决策通常与德军将领的建议相反,但直到那时为止,德军在希特勒的战略下已经达成了一连串原本被认为不可能达成的辉煌胜利,希特勒也自认为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天才。在那段时间里,希特勒的骄傲和大胆、加上德军的精良训练,在不费多少功夫下便赢得了莱茵河、奥地利、捷克的苏台德地区,接着又攻下波兰、丹麦和挪威,每场战役几乎都顺畅无阻。接着他又迅速经由马奇诺防线北方的卢森堡进攻法国,以包围战术歼灭了大规模的同盟国部队,并继续向南进攻直到瑞士边界。北边遭受包围的同盟国部队最后经由敦刻尔克撤离,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但英国依靠着其海军和空军的优势而免受侵占。在无法逼使英国投降、同时也缺乏海军和战略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遂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了,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希特勒对他在西欧的惊人胜利感到自负,同时红军在1939—1940年间侵占芬兰未遂的冬季战争也向全世界显现了当时红军内部的腐化和战力低落。希特勒认为苏联内部已经腐败,只要数个月便能取得胜利,也因此不需准备冬季的配备,这在后来成为德军受挫的主因之一:

纳粹的整个政策都是为了依照地缘政治学的生存空间概念彻底摧毁苏联的政治实体,以替未来的“雅利安”世代准备发展的环境。在1940年的春季,德国战争机器的资源缺乏问题开始越来越严重,而德国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这使得侵略苏联逐渐成为希特勒唯一的未来途径,尽管德军将领们也曾跟希特勒说过,占领整个俄罗斯西半部对于德国战争机器运作来说是利大于弊。

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会有以下好处:

当苏联被击败后,解除动员的大量士兵便能补充德国产业界的劳工短缺现象。

乌克兰可以提供大量便宜的食品。

占领苏联将可以拥有大量的奴隶劳动力,将能大为改善德国在地缘战略上的处境。

击败苏联将能进一步孤立大英帝国。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5日收到了德军对入侵苏联的计划,并且全部批准,预期在1941年5月开始进行。在12月18日希特勒签下了“21号指导”,要德军更高统帅部准备“快速的击倒苏联”,并且制定侵略的预定时间为1941年5月15日。巴巴罗萨计划假设的是德国国防军可以在短期间内消灭红军道加瓦河和第聂伯河以西的大多数步兵师,事后证明尽管德军的确消灭了原先在此地区的苏联红军数量,苏联红军不断从后方增援的雄厚兵力导致了这种假设的失败。

为了准备发起攻击,希特勒将320万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到了1941年2月德军已在罗马尼亚—苏联边界部属了680,000人。即使进行了如此庞大的准备过程,苏联依然没有预料到德军的意图,在战争爆发时完全措手不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坚信第三帝国不可能在《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他也坚信德国会等到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尽管苏联情报部门已经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德国 *** 也助长了这种骗局,向斯大林透露德军的调动只是为了远离英国轰炸机的航程。德国甚至向苏联解释他们故意要让英国以为他们正准备进攻苏联,而事实上他们正在准备进攻苏联的军队和物资。因此,直到战争爆发前斯大林都没有认真准备应付德军的可能入侵。应该注意到的是,潜伏德国的共产主义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在战争爆发前便已向斯大林透露准确的进攻发起日期,但这项情报也没有获得重视。德国还在1941年4月发起了一连串佯装进攻英国的作战,假装正在挪威聚集部队。这些行动配合了大张旗鼓的海军舰只聚集、飞行勘测、和演习行动,并且还故意透露虚构的入侵计划细节。

同时期德军军事计划人员开始研究拿破仑在侵略俄罗斯战争中的失败,他们推估苏联红军无法在侵略开始后大规模的向俄罗斯内地撤退,因为他们认为斯大林无法在政治上和军事补给上抛弃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等地。

但在侵略苏联的计划和主要目标的设计上,希特勒则与国防军更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阶将领意见分歧,更高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攻往莫斯科,而希特勒则认为应该先夺取乌克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丰富资源后才转向莫斯科。希特勒认为莫斯科是“不重要的”,他认为重点应该在于消灭莫斯科以西的红军主力。但由于意大利在希腊的失败,德军被迫于1941年4月6日发动巴尔干战役,以救援意大利,6月1日,德军攻占希腊全境,但巴巴罗萨计划被迫延迟了一个多月,这导致了德军未能在俄国严寒到来之前占领莫斯科,最终输掉了德苏战争

(二)硬伤:

1.低估苏联的潜力

德国大为低估了苏联红军的动员潜力:红军的主要动员人数(已经受过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参战的单位)比德国所预估的高出了两倍。到了8月初时,大量原先被歼灭的单位已经被新服役的单位替代。正如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于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察明 *** 的就有360个师。”而到1941年底,苏联重建和扩张了等同825个师级单位的数量,而且这还没有到达苏联存在的一千万动员潜能。这个事实几乎就代表了巴巴罗萨作战的失败,德国必须暂缓作战行动一个月以等待新的补给,等他们再度展开攻势时,距离秋季泥泞期的开始只剩下6个星期了。在另一方面,红军也即时替补了之前的大量损失,当师级部队在战前征召的士兵阵亡后,新的士兵马上加以替补,战争中苏联每个月几乎都征召了超过50万人从军。苏联在短期间内动员大量部队(虽然都是一些训练不足且缺乏装备的部队)的潜力最终使苏联得以撑过关键的前半年,而德国对苏联潜力的低估则导致了巴巴罗萨作战计划的不切实际。

同时,苏联情报单位正确的分析出 *** 不会加入对苏的战争,这使得苏联能够将驻扎在远东的部队抽调回东欧战场支援。

即使德国真的达成了作战原先的目标推进至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战线,战争也不太可能就此结束。苏联在东部依然有着广大的领土,同时苏联也已经将战争工业迁移至乌拉尔山脉、中亚和西伯利亚了,因此战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2.后勤计划的缺陷

巴巴罗萨作战的目标从一开始便相当不切实际。战争开始于干燥的夏季,是最适宜德军行动的季节,德军在最初数周里突袭并歼灭了大量的苏联军队。但当理想的季节过去、严酷的秋季和冬季来临时,苏联军队已经恢复一定实力,而德军的攻势则开始遭受阻挠。德军在经历漫长的战斗后却无法取得足够的补给;石油的缺乏也注定了德军不可能达成预定中的目标。

这种困难甚至在战争之前便已经被德国的后勤单位所察觉,但他们提出的警告却被德军高层所忽略。整个德国的计划是根基于一个假设上:5周内红军便会彻底崩溃,到时德军将能取得完全的战略自由,只需替少数机动单位补给必要的石油便能占领整个国家,因此并不需要担忧5周后的补给问题。这一假设基本上是基于之前苏芬战争时苏联红军的表现做出的,然而以苏德战争的表现上来看这一假设是不切实际的。

德国的步兵和装甲部队在之一周里快速推进了300英里,但他们的补给线却很难跟上进攻的速度。由于铁路轨距的差异,俄国留下的铁路网也无法加以使用,除非等到相同轨距的火车生产出为止。铁路和公路上速度缓慢的运输载具也成为苏联游击队的理想攻击目标。补给的缺乏严重延缓了德军闪击战的进度。

德国在后勤上的计划也严重高估苏联铁路运输网的可用状况。在波兰的道路和铁路状况尚称良好,但深入苏联领土的部分则情报有限,地图上标示深刻的道路在实际上往往只是粗糙的尘土道路,或甚至根本没有铺设完成。

3.

气候

在整场战争中,或许没有其他因素如同天气一般被后人如此误

21号训令之一页(1张)

解其影响。气候是战争中的“中立”角色,对于气候准备更佳的一方将能获得最多优势,而忽略准备的一方则会尝到其后果。对于红军力量的低估使得德军面临气候不利的威胁。

一项由美国进行的军事研究指出:希特勒的计划在严酷的冬季气候来临前便已经失败;他对于快速胜利的可能性抱持太大的自信,乃至于他对战争会拖延至冬季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在入侵的前5个月里德军总共遭受734,000人死伤(约为总人数3,200,000的百分之23),到了1941年11月27日,德国陆军的军需部门将军爱德华·瓦格纳宣称:“我们已经到达人力和物资资源的极限了。我们即将面临寒冬的危险威胁。”

但德军仍然没有准备应付严酷的气候和苏联运输 *** 的恶劣状况。在秋季,恶劣的路面状况延缓了德军的进展。苏联的地面在夏季时是松散的沙地、在秋季时是黏稠的泥泞地、到了冬季地面则会被大雪所覆盖。德军坦克的狭窄轮距使其在泥泞地行动时非常缺乏附着力和漂浮力。相较之下,新的苏联坦克如T-34和KV系列重坦克的设计都考量了这些问题。德军有600,000匹用于提供补给和运输火炮的西欧马,但体型庞大的马匹在这种气候下却很难发挥作用。而红军所使用的体型较小的矮种马则更适合当地的气候,

德军对于1941年秋季和冬季的严酷气候几乎毫无准备。德国已经拥有足够的冬季装备,但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限制,却没有办法将这些装备完全发放至前线。结果导致军队无法取得适当的冬季装束,有些士兵们还将报纸塞进夹克来保暖,而当时的气温却已经低达-30 °C。为了运作暖炉和暖气,德军士兵不得不将已经非常缺乏的汽油用来当作燃料。而苏联士兵却配备了温暖而加衬的大衣、有衬底的军靴、以及覆盖毛皮的帽子。

一些德军武器配备在如此寒冷的气候下也无法正常运作。普通的润滑油在极低温下无法发挥效用,导致坦克和卡车引擎故障、机枪等自动射击武器无法正常开火。为了将炮弹装填进坦克的主炮里,坦克兵还必须先以小刀刮下黏附于炮管内结冻了的润滑油。苏联军队则较少受到这些问题所苦,因为他们早已经历当地的寒冬许多年了。德军必须将毛毯覆盖于飞机引擎上以免引擎结冻。而运作所有坦克和卡车所不可或缺的汽油也会因为寒冬而结冻。大多数苏联卡车和旧式坦克同样使用汽油,但新生产的坦克则已改使用不会结冻的柴油了。

对于俄国冬季作战的一个普遍错误认知是:所有军事行动都会因为泥泞、大雪而停止。但事实上军事行动只是被这些因素所缓慢,差别只在于德军遭受的缓慢程度较大、而准备充足的苏联红军遭受的影响较小罢了。苏联在1941年12月展开的反击,在某些地区将德军击退远达100英里,证明了只要准备充分,在冬季严寒下仍有可能进行机动性的作战。

当严酷的冬季开始后,希特勒担忧德军会重蹈拿破仑当年从莫斯科匆忙撤离的覆辙,于是下令德军部队必须死守他们的据点抵御苏联的反击。

为什么德国入侵苏联的计划要叫“巴巴罗萨计划”,“巴巴罗萨”有什么含义呢??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二战期间入侵苏联的行动代号,它于1940年8月 *** 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巴巴罗萨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德国最成功的统治者之一。在其执政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1189年,腓特烈一世与狮心王理查一世和腓力二世·卡佩一起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然而未能到达圣地。德国将二战中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最终定名为“巴巴罗萨”,多少也有希望完成腓特烈一世东征未尽事业的含义。

标签: # 巴巴 # 计划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