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水龙吟辛弃疾

2023-05-27 19:01:13 旅游攻略 投稿:宁七月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原文: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翻译及注释

翻译 抬头观看西北方向的浮云,驾驭万里长空需要长剑,人们说这个地方,深夜的时候,常常能看见斗牛星宿之间的光芒。我觉得山高,水潭的水冰冷,月亮明亮星光惨淡,待点燃犀牛角下到水中看看,刚靠近栏杆处却害怕,风雷震怒,鱼龙凶残。两边高山约束著东溪和西溪冲过来激起很高的浪花,过高楼,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我有心像陈元龙那样但是身体精神都已老了,不妨高卧家园,凉爽的酒,凉爽的席子,一时登上双溪楼就想到了千古兴亡的事情,想到我自己的一生不过百年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是什么人又一次卸下了张开的白帆,在斜阳夕照中抛锚系缆?

注释 1水龙吟:词牌名。2南剑:即南剑州, 宋代 州名。双溪楼:在南剑州府城东。3西北浮云:西北的天空被浮云遮蔽,这里隐喻中原河山沦陷于金人之手。4斗牛:星名,二十八宿的斗宿与牛宿。5待:打算,想要。6鱼龙:指水中怪物,暗喻朝中阻遏抗战的小人。惨:狠毒。7束:夹峙。8欲飞还敛:形容水流奔涌直前,因受高山的阻挡而回旋激荡,渐趋平缓。9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十百年悲笑:指人生百年中的遭遇。⑾卸:解落,卸下。⑿缆:系船用的绳子。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

祖国的壮丽河山,到处呈现著不同的面貌。吴越的柔青软黛,自然是西子的化身;闽粤的万峰刺天,又仿佛象森罗的武库。古来多少诗人词客,分别为它们作了生动的写照。辛弃疾这首《过南剑双溪楼》,就属于后一类的杰作。

宋代 的南剑州,即是延平,属福建。这里有剑溪和樵川二水,环带左右。双溪楼正当二水交流的险绝处。要给这样一个奇峭的名胜传神,颇非容易。作者紧紧抓住了它具有特征性的一点,作了全力的刻画,那就是「剑」,也就是「千峰似剑铓」的山。而剑和山,正好融和著作者的人在内。上片一开头,就像将军从天外飞来一样,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丈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而作者生当宋室南渡,以一身支拄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怀抱,又隐然蕴藏于词句里,这是何等的笔力。「人言此地」以下三句,从延平津双剑故事翻腾出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据《晋书·张华传》:晋尚书张华见斗、牛二星间有紫气,问雷焕;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双剑,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遣使送一剑与华,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其子华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化为二龙。作者又把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以「我觉」二字领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见《晋书·温峤传》),一探究竟。「风雷怒,鱼龙惨」,一个怒字,一个惨字,紧接着上句的怕字,从静止中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字里行间,却跳跃着虎虎的生气。

换片后三句,盘空硬语,实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极烹炼之工。这是以柳宗元游记散文文笔写词的神技。从高峡的「欲飞还敛」,双关到词人从炽烈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地退下来的悲凉心情。「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它跟江湖山林的词人们所抒写的悠闲自在心情,显然是大异其趣的。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 南宋 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有感而作此词。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赏析二

这是辛弃疾爱国思想表现十分强烈的名作之一。作者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作者途经南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作为一个爱国词人,他自然要想到被金人侵占的中原广大地区,同时也很自然地要联想到传说落入水中的宝剑。在祖国遭受敌人宰割的危急存亡之秋,该是多么需要有一把能扫清万里阴云的长剑呵!然而,词人之所见,却只是莽莽群山,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欲待燃犀向潭水深处探著,却又怕水面上风雷怒吼,水底里魔怪凶残。说明,若想取得这把宝剑,组成统一的、强大的爱国抗金力量,这中间是会遇到重重阻挠与严重破坏的。后片即景抒情,虽然流露出壮志难酬,不如困居高卧的隐退思想,但这一消极思想之产生,是与他当时的处境,与 南宋 王朝整个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南宋 小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进取,一味妥协投降;对爱国抗敌的有识之士却百般压制打击,直至迫害镇压,使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付之东流。因此,在指出辛词中经常流露的隐退闲居这一消极思想的同时,还必须指出这种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客观原因。

词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线索清晰,钩锁绵密。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一般登临之作,往往要发思古之幽情,而辛弃疾此词却完全摆脱了这一俗套。作者即景生情,把全副笔 墨集中用于抒写主战与主和这一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之点上。开篇远望西北,点染出国土沦丧,战云密布这一时代特征。、接着便直截提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 *** :"倚天万里须长剑!"也就是说,要用自卫反击和收复失地的战争来消灭人侵之敌。下面紧扣双溪楼引出宝剑落水的传说。这里的宝剑既指坚持抗敌的军民,又是作者自况。这是之一层。从"人言此地"到上片结尾是第二层。作者通过"潭空水冷"、"风雷怒,鱼龙惨"来说明,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而不能重见天光,不能发挥其杀敌报国的应有作用。下片换头至"一时登览",是第三层。正因为爱国抗敌势力受到重重阻挠,甚至还冒着极大的危险,所以词人才产生"不妨高卧"这种消极退隐思想。最后紧密照应开篇,以眼前之所见结束全篇,使全篇钩锁严密,脉络井然。

第二是因迩及远,以小见大。作者胸怀大志,以抗金救国、恢复中原为己任。他虽身处福建南平的一个小小双溪楼上,心里盛的却是整个中国。所以,他一登上楼头,便"举头西北",由翻卷的"浮云",联想到战争,联想到大片领土的沦陷与骨肉同胞的深重灾难。而要扫清敌人,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则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作者却从一把落水的宝剑起笔,加以生发。"长剑",最长也不过是"三尺龙泉"而已。而作者却通过奇妙的想像,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倚天万里须长剑"这一壮观的词句。这是词人的心声,同时也喊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共同意愿。

这首词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中国大地,一面是"西北浮云","中原膏血";而另一面却是"西湖歌舞","百年酣醉",长此以往,南宋之灭亡,势在必然了。 由于这首词通体洋溢着爱国热情,加之又具有上述几方面的艺术特点,所以很能代表辛词雄浑豪放、慷慨悲凉的风格,读之有金石之音,风云之气,令人魄动魂惊。

诗词作品: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诗词作者:【宋代】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豪放】、【山水】、【壮志】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英雄泪!

【水龙吟 辛弃疾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 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 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 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 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 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 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 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 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 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 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 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 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 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 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 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 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 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 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 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 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 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 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 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 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 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 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之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 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 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 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 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 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 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 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 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 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 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 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 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 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 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 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 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 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 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 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 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 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 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 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 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 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 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 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 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 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 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 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 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 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 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 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 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 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 *** .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 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 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 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 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 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 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 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 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下面一起来看看辛弃疾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注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遥岑:岑,音cé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流逝的时光。

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光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qìng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èn。擦拭。

辛弃疾《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原文: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诗词作品: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感伤】、【失望】、【感叹】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