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
嗟来之食
[成语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典故出处]清·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译文: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
[近义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常用程度]常用
[感 *** 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残羹冷炙
[成语解释]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典故出处]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译文:吃剩的饭和菜,到处都显得很悲哀艰辛。
[近义词]残羹剩饭、残羹剩汁、残茶剩饭
[反义词]山珍海味、水陆俱陈
[常用程度]常用
[感 *** 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含贬义,形容吃剩的食物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嗟来之食的意思?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我们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嗟来之食 jiē lái zhī shí [a handout] 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食”,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后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齐国发生严重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于是(黔敖)跟在后面道歉,最后因为没有吃的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不要这样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
1、嗟来之食,汉语成语,拼音是jiēláizhīshí,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2、成语出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成语辨析
【近义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