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

2023-05-26 09:07:12 旅游攻略 投稿:月熙儿

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

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蕴皆空,汉语成语,拼音是wǔyùnjiēkōng,意思是五蕴本来没有。出自《心经》。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更高境界。《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皆空造句:

1、你那么高风亮节五蕴皆空德隆望尊。

2、既是五蕴皆空,无缘也是一种缘法了。

3、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

4、既是五蕴皆空,无缘也是一种缘法了。

5、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之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的蕴是坎蕴的简称,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五蕴皆空,汉语成语,拼音是wǔ yùn jiē kōng,意思是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更高境界。出自《心经》。

佛经中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什么?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

这是心和外境相蕴合,统称为色

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事,和内心无相的思想在内

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感受了;有感受了,就会去思想了,这是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了,这是行;做完了,得到认识了,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根源,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

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左右,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这五蕴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非要想成不好的东西反而生了偏见

五蕴皆空中的“五蕴”指哪五蕴?

蕴是 *** 、积聚的意思。也可以指物质的根本属性或存在状态,好比火、水、土、等等。佛教认为众生(所有的有生命的动物)都是有此五种状态或物质积聚成的,意思是因为这个积聚或 *** 的生命它是有为的,所以烦恼等不好的事物才会产生,而且这种 *** 体不能承受无穷、冷热、生死、长短、时间的永恒性。是比较脆弱的。也叫五阴混体,积集有为,容易盖覆自己的真性。五蕴就是:

一、色蕴,色即能看见、摸到的物质质。比如人的眼、耳、鼻、舌、身体等可以感知的东西。

二、受蕴,受即领悟、感受的意思。比如人的思想。感觉。情感等。但还是指非理性的思想。三、想蕴,想即思想、想象。主要指人的理性认识。包括逻辑。判断等、是在大脑里的理性的思考。

四、行蕴,行即实践、创造的意思。指因为意识思想出了事物,还要通过手段、工具等进行实践。

五、识蕴,识即经验的意思、判断对错的意思。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性认识,在通过理性认识,加以实践。得出好坏。差别等经验。

五蕴皆空的五蕴是指什么:五蕴简介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与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色蕴属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属于精神现象范畴。

〖出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法华经中的“五蕴皆空”在佛教中是什么意思,具体指哪五蕴?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

五蕴也作五阴。阴有遮蔽障碍的意思。五蕴中色蕴(色法)和受、想、行、识四蕴(心心数法,即心法+心所有法)概况了一切物质现象范畴和精神现象范畴。五蕴皆空是说五蕴的真实体性并不存在,如梦如幻。但众生因无明故,无法透过蕴集虚妄的性质照见本质,同时五蕴又进一步加剧无明,产生种种颠倒非理作意,虚妄加剧虚妄,在万法唯心的强大作用下,造就了生死轮回中的你和我。是不是说的很玄幻。

五蕴皆空 是一个结论,要得出这个结论,就要深入了解和体悟 般若中观。

五蕴皆空什么意思

五蕴皆空,意思是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更高境界。出自《心经》。

我们读佛.经时,经常遇到“五蕴”一词,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经.文:以观舍利子为例,受想行识的相同道理论证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标签: # 是指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