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洞在什么地方?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位于宜兴城西南约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东北的无锡市60多公里。该洞具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宜兴市区西南15公里的盂峰山中
张公洞旅游景点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北纬31°34′~31°33′之间,东经109°56′~110°11′之间,位于鄂西北大巴山东麓的神农架西南边陲,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上。汉江流域杜鹤上游,西南与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接壤,东南是通往神农溪、三峡的要冲,北与竹山、房县相邻。号称“一脚踏三省六县”。总面积9320公顷,平均海拔1730米,是典型的亚高山沼泽湿地气候。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水草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紫茂沼泽和河道等。在中国湿地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和特殊性,是国家AAAAA风景名胜区。
张公洞为什么被称为海内奇观?
宜兴张公洞又名庚桑洞,它是著名石灰岩溶洞,是宜兴“三奇”之一。位于宜兴城西南的孟峰山麓。该洞的大小洞穴多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各不相同,因此,素有“海内奇观”之称。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也曾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
为世罕见的江南古迹
张公洞面积约3200平方米,入洞便是“海屋大场”,怪石峥嵘,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沿着石级向上走,便是烟雾缭绕的海王厅,又称作天蓬大场,为洞内景观之精华所在。其周围还有地道洞、七巧洞、棋盘洞、一线曙光洞等美妙的洞穴。
张公洞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洞洞不同,洞洞有奇。从海王厅沿“云梯”、“天桥”而上,从“天洞”出来,便到了孟峰山顶。岩壁上有元代杨维校的题刻。洞顶有“望湖亭”,可远眺太湖的风帆。下洞像一座宏伟的大厦,名为海屋大场。天洞以海王厅天师台为中心,因为洞顶朝天,故名为朝天洞。
因为张公洞景色异常奇美,所以享有“江南之一古迹”之誉。玉泉洞与张公洞毗邻,长300余米,沿着曲折的水道顺流而下,有四个石厅,厅内景致各异,钟乳、石笋晶莹洁白,如冰凌垂地,似玉笋接天。伏流出洞,汇成甘泉池,明代史际曾在此建甘泉精舍与甘泉碑。一山两洞,咫尺相邻,洞内景观各具特色,的确为世所罕见。
张公洞的传奇历史
面对有“洞天福地”之称的张公洞,有多少善男信女、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甚至天子贤臣因仰慕洞天福地的山山水水,而在此驻足盘桓、虔诚朝圣、吟咏抒怀。
相传春秋战国时,老子亲传弟子庚桑楚不愿做官,隐居在此潜心修道,道成仙去,并且著有《洞灵真经》九篇。此洞也因此得名“庚桑洞”,并成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道书《白龟经》云:“天下福地七十有二,此居五十八,庚桑公治之。”
汉代,张道陵出生在宜兴,年轻时就在洞灵观修道,后来到江西龙虎山创立“五斗米道”,因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
早在唐代之前,张果老曾在洞灵观修道,一次偶然的机会吃了盂峰山中的千年何首乌,从此便骑驴仙去。因为张道陵和张果老先后都在此修道,所以又名张公洞。
今天的张公洞风景区,经过经营者的精心策划、投资建设,已是焕然一新。“和合赐水”的神奇、五百米“地下河探险”的惊险、一千五百米“江苏之一漂流”的 *** 、“大型立体水幕电影”的震撼,“陶吧”参与 *** 的乐趣,以及充满道文化氛围的“张公山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溶洞旅游理念,将自然、历史、道教文化、娱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自然风貌、文化历史、精神思想的共同需求,也适应各阶层、各类型、各年龄段游客的不同需要,处处给人新、奇、特的感受和体验。
张公洞所在地宜兴物产丰饶,濒临太湖,盛产银鱼、白虾、溪蟹等湖鲜,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东部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以百合为原料 *** 的特色食品畅销海内外;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等果品;宜兴山区特产金针、山鸡、野兔等山珍野味,也是宜兴食品的一绝。
张公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