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检测小孩子的智商建议到正规的儿科医院或者保健科进行测试,一般可以通过检测题、肢体动作、互动测试等方式进行。孩子真聪明的早期判断:超通感、图片与情景记忆、词汇严谨性、阅读后的讲述扩张、极限推导等。
当下启蒙和通识教育是灌输式的(少量传授式的,罕见的建构式的)。
其特点,就是仅仅依靠记忆就能给出成绩和知识点,因而制造很有灵气或智慧的假象。
加上多数父母自己的知识面匮乏,高估孩子所讲出的知识点或灵光一现的难度,那么就会出现,孩子越小,父母认为孩子越聪明,孩子大了,父母发现其泯然众人的特点。
你们观察一下周围的父母,弄个合订本,大概率都是认为小时候孩子是天才,到了大学是废柴。
说点真聪明的早期判断吧。
1,超通感。
有些儿童和少年,可以天然的把不同领域的规则和知识抽象之后视为一体。比如,当他学习了如何高效的理解物理知识的时候,这种高效思维很融洽的被他用于社会学、历史、化学等等其他领域的学习;
当他学习了如何搭建积木建筑后,他就能推导(非穷举)怎么从无到有的学习做饭(或解决其他非复杂经典问题)。这种能力有时候被形容为“悟性”,能否训练,目前还不可知。
2,图片与情景记忆。
非常快速的记忆住图片和生活情景,并能够用语言进行精准的还原,这种瞬间记忆的能力可以被训练,并使得孩子在学习复杂事物时,其更容易将抽象构建为具象化还原,从而加快学习效率,你会发现这种孩子学下棋(情景模式记忆)或者对艺术构图透视等理解非常快。
3,词汇严谨性。
一些孩子由于其思考算力很高,且对事物的观察层级很多,因而在描述事物时,会尽量选择更加严谨的表达方式(以较为清晰的支撑高效思考),并有学习、寻找更精准词汇的潜意识。
这样的孩子在面对新生事物和新知识时,不会轻易的满足于含糊其辞的解释,或方差很大的说明,而力求获得精准的信息。这种孩子往往在外界看起来较真或者有些怪异,但他们具备成为伟大极客的潜质。
4,阅读后的讲述扩张。
在读书或者获得信息之后,有一些孩子在跟第三方讲述的时候,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补充,其补充和理解并非源于信息源或书籍。
而是源于之前自己知识面的互相印证、对听众的兼容性预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意识的完成了对于信息或知识的再加工和包装。这种孩子通常会有自驱力去组合和扩张自己的知识储备,且往往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者。
5,极限推导。
当遇到一些很有感染力、欺骗性的悖论或信息时,一些孩子能够迅速的将原论题的条件设为极限情况(最大或最小、最扩张或最收敛),从而暴露悖论的不自洽性。
这些孩子通常比较敏锐且不依赖于环境给予的思维定势,在适当的引导下(防止极限推导滥用而变成杠精),他们对逻辑性的敏感会使其学习中更容易建立系统性。
6,路径探索爱好。
在解决类似数学证明题时,除了例题和常见形式以外,喜欢自行寻找其他解法的孩子,通常学习的潜力和后劲更大。
因为他潜意识中不满足于范式的工具人教育,而希望证明自己有探索和另辟蹊径的能力,并能从中获得不依赖于排位赛(与他人对比)的自我满足感和自信。
7,理性共情。
很罕见的,有些儿童能够共情他人,同时能够利用这种共情所产生的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去引导、牵制、扭转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这些手段不是出于其共情后的情绪回路去本能触发的。
而是规避了情绪回路,以目的性驱动的理想判断去执行的,这些孩子通常会被看做冷漠或者傲慢,但实际上,这种能力可以使他在社交中很早就具备优势,并使他更容易成为领导者。
就说这些吧。
我们常常把反应快、记忆好、脑洞搞笑看做孩子的聪明。
或者把孩子看了很多垃圾信息,知道了很多没用的零散知识点看做孩子聪明。
其实这些东西在长远的竞争中,效用很差。
关注一下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来帮助他在天赋方向努力,才是父母应该深思的。
另外,如果孩子没有被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有条件的话,务必在通识教育以外,想办法进行建构教育,这可以弥补大多数领域的天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