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是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拼车软件,继“滴滴打车”、“滴滴专车”、滴滴企业出行服务后在移动出行领域推出的第四款产品。
滴滴顺风车是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拼车软件,继“滴滴打车”、“滴滴专车”、滴滴企业出行服务后在移动出行领域推出的第四款产品。
2018 年 5 月 16 日,滴滴公布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下线所有个性化标签和评论功能。5 月 19 日零时,滴滴顺风车恢复业务,上线超 30 公里需二次“刷脸” 盲人要找人帮忙。5 月 31 日,顺风车恢复与出行相关标签评价。6 月 13 日,宣布将局部恢复夜间时段订单,只允许同性别合乘。8 月 26 日,滴滴就乐清顺风车乘客遇害一事发表声明,自 8 月 27 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
2019 年 4 月 15 日,滴滴顺风车负责人张瑞通过顺风车官方微博发布了“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11 月 6 日,滴滴顺风车下线 435 天后,滴滴方面宣布将于 11 月下旬,在 7 个城市试运营顺风车。新方案显示,个性化头像、性别等涉及到用户隐私相关的信息会永久下线。11 月 7 日,在顺风车小范围试运营期间,为确保试行产品服务的安全性,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 5:00-20:00。12 月 23 日,滴滴顺风车在北京、武汉、佛山、南昌、长沙等城市上线。
服务理念
2014 年 5 月,滴滴打车 CEO 程维曾宣布涉足在线拼车业务,并称该类产品已经在赶制中。在线拼车由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相对于滴滴内部论证过的商务租车业务风险较低,更具有市场前景。程维分析称,在很多时候,用户用打车应用也打不到车,整体运力仍然不足。而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将相同的需求合并。传统拼车做不起来,很大的原因在于找到相同需求的用户和车很不容易,因为运力需要经过一个平台的调配,而滴滴发展到如今,是有这样的调配基础和平台的。
对于拼车业务,滴滴打车有理由延续自己的出租车市场优势,并在打车应用内进行功能改造和优化,将“乘客-司机”的信息流通结构改造为“乘客-乘客”以及“乘客-司机”的多维度流通结构,让乘客间用车需求形成信息交互,合并同类需求,并进行出租车拼车。
发展历程
2015 年 4 月,滴滴顺风车车主招募计划正式开始,滴滴给予车主补贴高得有点令人眼热。滴滴方面的补贴计划是:对于入驻滴滴顺风车的车主,滴滴给予新注册用户 50 元补贴,完成首单后再送 100 元,如果推荐其他人还可以再获得 20 元。而根据常理推断,滴滴还会给予首次乘坐顺风车的乘客近乎“免费”的吸引。与滴滴顺风车的高额车主补贴相比,其他拼车公司的补贴有点小巫见大巫了。据了解,几乎所有主流拼车公司的应用,乘客首单使用只需要支付 0.5 元—1 元(除天天用车首单 9 元),不过车主补贴却没有滴滴高。
2018 年,因两起司机恶性杀人事件,滴滴顺风车在全国下线,停摆整顿一年多后,滴滴顺风车于 2019 年 11 月 20 日正式回归,当天上午 9 时起,在哈尔滨、太原、常州 3 个城市上线试运营,11 月 29 日上午 9 时起在沈阳、南通上线试运营,12 月 23 日上午 9 时起在北京、武汉、佛山、南昌和长沙上线试运营,这意味着,滴滴顺风车试运营城市达到 10 个,此前官方称因技术调试而延期的城市北京也终于上线。
2020 年 1 月 6 日上午 9:00 起,顺风车继续在杭州、宁波、上海、金华、中山、南宁、惠州、石家庄 8 个城市上线试运营。3 月 11 日,滴滴顺风车宣布紧急上线“顺路同事”功能,为有需求的企业或单位开通授权,帮助用户解决特殊时期安全、便捷出行的问题。
社会观点
“滴滴拼车”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公共秩序问题,一个是安全性问题 。“滴滴拼车”只是利用技术优势提供了信息交互平台和收费意见、建议,对拼车各方不具有任何强制性,没有违法性可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李小红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孙永标
拼车有不同情形,有的完全无偿,有的拼车人之间约定共担成本,有的单位会鼓励员工拼车并由单位给予提供车辆者一些补贴等。另一方面,合乘拼车与“黑车”营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行为,在拼车行为中,车主并不以营运为业,拼车各方只是因为出行线路相同或相近,本着互利共赢而自主决定同乘其中一个人的小客车出行。这是一种“法不禁止即可为”的公民自治行为,行政机关仅依据拼车车主收取了拼车人一定费用,而不对费用性质作出甄别,就认定其从事了非法营运的行为并进而处罚,是不符合行政合法与合理性原则的。
此外,拼车对缓解城市拥堵、减轻大气污染、高效利用资源、扩大社会成员交往面等有一系列的益处。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不但不予禁止,还予以鼓励。有资料显示,在新加坡,如果私家车中乘坐人数少于 4 人者,须办理通行证才能在道路上行驶,空车上路会被罚款。在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拼车,包括私人小汽车和班车。德国则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拼车组织体系,各个城市设立了拼车管理办公室等。
企业事件
阶段整改
2018 年 5 月 16 日,滴滴公布顺风车阶段整改措施,顺风车用户标签和车主评价功能全部下线,车主每次接单前需进行人脸识别。在继续评估夜间顺风车合乘双方安全保障可行性的同时,顺风车暂停接受 22 点-6 点期间出发的订单。接单在 22 点之前但预估服务时间超过 22 点的订单,在出发前会对合乘双方进行安全提示。
2018 年 5 月 19 日零时,滴滴顺风车恢复业务。不过,不论是司机还是乘客,必须完成包括上传身份证、人脸识别等 6 项措施后才可使用顺风车业务。
2018 年 5 月 22 日报道,滴滴顺风车上线超 30 公里需二次“刷脸” ,滴滴方面表示,30 公里以上行程的顺风车系统的确会再次以人脸识别的方式确认乘客即为本人,目的也是为了保障长距离订单合乘双方彼此的安全。
2018 年 5 月 31 日,滴滴更新整改及安全升级工作进展,包括顺风车业务将于近期恢复仅与出行相关的标签评价;讨论恢复部分安全系数较高的顺风车夜间服务的可能性;在原有紧急求助功能基础上将进入按钮提升至显著位置,并添加 110、120、122 及滴滴 24 小时安全客服等快捷方式,用户可自主一键拨打。
2018 年 6 月 13 日,滴滴出行宣布,为满足部分顺风车用户的出行需求,在综合评估现有安全能力过去三周的作用和效果后,计划于 6 月 15 日局部恢复部分夜间时段的订单(具体开放时间段为,22:00-24:00 和 05:00-06:00)。出于安全的考虑,两个夜间时段的顺风车订单,将只允许车主与乘客为同一性别方可合乘出行,即男车主接男乘客,女车主接女乘客。
安全隐患
从检查情况看,滴滴公司存在的问题包括:
顺风车产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存在用户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和安全隐患,产品“社交化”定位诱发重大安全风险,顺风车规则违反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涉嫌非法经营道路客运,业务资金结算模式不合规。
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缺失,未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未落实未足额保障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管理人员未经考核合格,未按规定开展驾驶员培训教育。
网约车非法营运问题突出。平台公司、车辆、驾驶员大量存在无资质非法运营的情况。
应急管理基础薄弱且效能低下。
社会稳定风险突出。推广“以租代购”业务,派单和分配机制等运营规则不透明,朝令夕改,存在不稳定风险隐患。
公共安全隐患问题较大。驾驶员从业资格、背景情况审核把关不到位,企业对人车线下管理失控。对高危驾驶员预警清理不到位,对异常行程、异常订单取消缺乏有效监测管理,APP 安全功能设置不完善。
互联网信息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对于其他 7 家平台公司,联合检查组也发现了如网约车合规率仍有不足、安全生产管理亟需增强、公共安全防范存在不足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