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董事长马化腾的朋友圈是用来干什么的?用来供科技八卦传播者截屏的。
朋友圈评论里回击小黄车ofo的投资人对自己投资的摩拜单车的批评,掀起了几个回合的论战;回应今日头条创始人说微信屏蔽了抖音的链接是“诽谤”;安利QQ团队新发布的“腾讯文档”产品,暗示这其实原本是开发了微信的广州研发中心的“任务”;给搜狗CEO王小川点赞,表示已经下单买了搜狗刚出的智能翻译录音笔……马化腾发的这些朋友圈,还有他在其它人朋友圈下面的回复和留言,被马化腾的微信“好友”们截屏传播,变成了互联网界窥测这位低调大佬的风向标,推断马化腾与其他人恩怨情仇的素材,以及科技媒体报道的直接消息源。很快,马化腾的微信被造假了。有人PS了一张马化腾回应某篇批评腾讯文章的微信聊天记录,并得到了病毒式的传播。到了第二天,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个乌龙。
微信聊天记录和朋友圈的内容能作为正式的新闻信源吗?马化腾对朋友圈和微信聊天再三被“泄露”很开心嘛?还是他有意为之的?那些截屏马化腾朋友群恩怨情仇的人算是马化腾的真朋友嘛?马化腾把他们当朋友嘛?马化腾的朋友圈里有朋友嘛?
不说马化腾了,你的朋友圈里又有几个真朋友?
微信和微信的朋友圈,已经越来越像一锅粥,一个大杂烩,它成了一个新社交名片,而不再像是一个熟人社交软件。我跟我微信朋友圈中的大部分人,其实都不太熟。
W君是我多年的好友,我发现和他的聊天记录还停留在几个月之前。他和我有一样的看法,对于微信的朋友圈,早不知道自己的真朋友在哪了。
“我的朋友圈里几乎不会和什么特别要好的朋友聊,我也基本不从他们的朋友圈里来了解动态,要是特别想知道了,大体上会吃个饭约个酒当面聊。”
随着工作的必要性,每个人在微信上需要添加的朋友越来越多。我发现,微信正成了一个新的社交名片。
以往询问联系方式是要一个正式的名片,现在询问添加联系方式大概代表的就是加一下微信了。久而久之,微信朋友圈里既是工作上的同事,又是之前的好友。
著名互联网评论人Keso在《当中国人说“给个联系方式”时,其实他在说什么》一文中提到,“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没有办法把亲朋好友与业务伙伴分开,把生活和工作分开,把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分开。”
其实这是另外一个角度,一个本来是属于生活的场景却和工作交叉在一起,表达私人感情被搬运到了公众网站,职场社交和私人社交掰扯不清。
而大部分时间,加好友、刷朋友圈,在于获得必要的信息,比如为了了解不那么熟悉的那群人的信息的需求。
我看了看我的微信朋友圈,这里面的不乏有几类,想了想我们究竟是怎么加上这么多好友的。这里面有——
你以为和那些人成为微信好友就会像好朋友一样聊天?不存在的。久而久之,微信社交就是这样一个大杂烩。
对于我们这种天生聊天就带着新闻需求的人来说,朋友圈的大佬们其实也多多手准备——一般人家基本上不发什么朋友圈;甚至他们一般还会有两个微信号,工作和生活分开;另外,你工作号上能看到的,或许就是人家想让你看到的。
对于那些商业大佬们来说,朋友圈的作用其实是精准释放公关信息和制造事件。
对职业经理人和普通员工来说,朋友圈是职业表演的舞台。
原本私密的微信朋友圈,如今充斥着的都是你不认识的头像和名称。
朋友越多,越不敢发朋友圈——抱怨的朋友圈害怕被误解,但正能量的朋友圈适用于任何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文案索性不发,别给自己找麻烦。
在微信“不常联系的朋友”功能下,我们开始考虑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朋友;而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又打开了三天可见。因为利害关系,我们分享正能量,考虑分组,会发完即删,每条朋友圈考虑许多。
朋友圈上没有真朋友,朋友圈变成了一种负担。
最近,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谁不是一边在朋友圈里装死,一边在微博上蹦迪”,其实套用在任何其他平台上,都完全没有问题。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她已经两年没有发过朋友圈了,上次发朋友圈,是在抱怨——“朋友圈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型行为艺术的表演阵地,但我却不敢表演了。”
而在其他不被人熟知的社交平台上,她元气满满——在朋友圈里,她不发精美的自拍照,在另外一家平台上,没有一张不是自拍照。在朋友圈里,她元气满满工作好好,而另外一家平台成了她的情绪宣泄场。她一边在朋友圈里暗中观察,一边又在其他短视频平台上蹦迪。
我们就是这样,看着朋友圈写稿,对着微信聊工作,在朋友圈里了解客户、竞品的状态,在朋友圈宣扬正能量,摆人设。这个朋友圈里有那么大部分人,好像真的不是大家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