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PC时代的互联网还是巨头们的江湖,那么如今、乃至以后的移动互联网,无疑是草根们的乐园,按捺不住自己的杠精之魂的,不妨耐心看完以下这4个论证,再发作也不迟。
1,免费文化的落寞,精品付费的崛起。
2,渠道为王的淘汰,数字营销的重要性。
3,一面是行业巨头的掉队,一面是个人IP的高光时刻。
4,一面是小鲜肉的失落、影视业的寒冬,一面是精品好剧、个人影视品牌的爆发。
以上每一条,兑点水,都可以白话三四千字,但就如小编我喜欢的东北乱炖一样,量足、夯实,一次性的酣畅淋漓,个人觉得才最为畅快。
1,免费文化的落寞,精品付费的崛起。
免费文化在PC时代,可以说是互联网的标配了,俗话说“得屌丝者得天下”,这种草根文化,其背后的底层商业逻辑其实也很简单。
吸引一大堆的免费用户 → 转化部分的付费用户。
好吃的鱼多不多,取决于你的鱼塘大不大,这个模式的要害就是-流量入口,百度的搜索竞价、淘宝的站内广告,腾讯的社交基建、360的免费全家桶等等,都是这个路数。
再缩小具象化一点,免费的端游,付费的道具等等,其实都是这个底层逻辑。
但这个路数,在移动互联网下就被淘汰了,原因也很简单,三个字概括:“碎片化”。
用户时间碎片化、用户入口碎片化、用户注意力碎片化等等,说到底还是因为入口碎的太多了,以至于巨头们都很难再通过免费的套路,来垄断入口,打造品牌平台。
再其次,就是当下互联网用户的成长崛起,各种免费收割的套路,不知道都千锤百炼的多少遍,加上自身信息获取的越来越平等性,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户也成长起来了,越来越不好忽悠了。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当年的公知是如何的伟岸光明,如今的公知了?
呵呵,跟下水沟里的老鼠屎差不多了。
那这些对于咱们这些普通人有什么意义了?我们的出路又在哪儿了?
四个字概括:“精品付费”。
如同国人的日渐成熟的正版意识一样,为自己喜欢的精品服务而买单,也是越来越清晰的市场行情了。
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也很简单,东西太多了,良莠不齐,鱼目混珠,太需要有个精品来省去挑选、实践的精力时间,还有尝鲜试错的金钱成本。
不说《逻X思维》、《吴X波频道》等等品牌产品及口碑的好坏,起码人家能靠知识付费上市,也足可见精品付费的价值了。
另外,于用户而言,对比免费的可有可无,付费才是实打实的价值链接,就像男女朋友一样,哪怕对象是真的挫,自己也会说服自己往好的一面去看去想,不仅仅是赌徒心理,更重要是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眼光、调性,不允许有一点点的否定和不认可。
这里于主题不符,就不拓展开聊了。
2,渠道为王的淘汰,数字营销的重要性。
啥叫渠道为王?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央视黄金时段广告,和春晚了,像脑白金之类的品牌和产品,巨资砸了央视广告,一夜之间,火遍神舟大地。
然后名满华夏,利滚全球一般的名利双收了。
那啥叫数字营销了?
小编我不想扯什么学术理论,毕竟我也不是学院派,没那么高深的道行,只能以自己的浅见拙识,聊点实际的东西。
以我看,数字营销论到实处,就两点:
1“情感”,2“内容”。
还是以央视为例吧,以前的央视真可谓是高不可攀的国字号,现在了?
以芳心纵火犯-撒贝宁为首,纷纷下凡来,耍尽百宝的与民同乐,亲民真实的你都不敢信,仿佛一夜之间,他们就从泥胎雕塑一般的存在,都变成了你我身边活生生的真人了。
空说总是乏味,但理清其底层逻辑,也就清晰明了了。
还是3个字概括-“社交化”,而社交化的核心就是“内容”和“情感”,前者吸引人,后者留住人,只不过为了严谨和归纳,将其统称为“数字营销”
再落到细处的具象化,就比如:演艺圈里的人设、2018阿里双11的核心战略-内容营销、各大品牌的拟人化宣传等等。
我不想再为了杠精挑刺,而多费笔墨。思维同频者自然一点即明,思维不同频者多说无益,毕竟认知层次不一,强行统一,别人烦,自己也恼。
这段最后,再稍微掉一句书袋。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我所希望的那些跟我思维同频的朋友,每每看到一些观点或者经验之类的,优先想的是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帮助,而不是雕章琢句一般的寻错找漏,从而证明他人的不成功,安慰自己的不如意。
原因很简单,前者对你有实质性的帮助,对我也有良性的反馈,而后者大多时候是负面情绪的发泄,太多口吐芬芳和不欢而散,大多来源于此。
3,一面是行业巨头的掉队,一面是个人IP的高光时刻。
就在前几天,淘集集宣告正式GG了,我不想跟风分析它的失败点,因为百度一搜一堆,自己再怎么拾人牙慧,也说不出个彩来,这里只想拿它做个反面例子,阐述个自己个观点。
啥观点呀?
那就是:现在的生意真是越来越不好做了。
也许有人要喷了,小编你可真TM能水,这也需要你来说?这年头谁不知道生意难做呀?
抛砖引玉,我想说的是,大家有没想过,为什么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呢?
不废话了,一言以蔽之,原因就是:
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间过了,而大家的要求却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严苛了。
以前哪怕你不专业,靠着行业野蛮生长,市场蓬勃发展,也能鱼目混珠的混个肠肥肚满。
但如今市场越来越成熟,客户越来越成熟,待市场进化成熟的那一刻,你还没进化到成熟的那个体量,跟不上那淘汰你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而淘集集这么个对标拼多多的明星品牌,知名度强悍到,连我七八线的老娘都在上面买过东西,而然这么个砰然大物一夜之间就咯嘣挂了。
原因貌似是:在没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时,一直在烧钱。
实际了?
要我看,依旧是市场已经进化成熟了,而没有给淘集集进化到相应体量的时间。
不信?你看一组数据
根据淘集集自己发布的数据,在2019年3月,淘集集1线城市用户占全体用户的4.46%;二线为32.95%。
而拼多多了?
在一样的时间段里,拼多多1、2线用户的比例已经占到了48%了,接近半壁江山。
现实没有如果,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换成同时起跑的拼多多,我想在当下也不会比淘集集好多少。
而事情的另一面了?
又是个人IP的高光时刻,比如:李子柒、李佳琪等等。
我不想跟风聚焦放大他们的成功,从而贩卖焦虑,因为这除了让大家更心慌意外,没别的意义,对此,我只想简单、落地的说下为什么是他们?他们为什么能这么成功?
因为他们足够简单、足够专业。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木板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个木板。
而这在当下,无疑是让你变得平庸的真正毒药。
什么都行,什么都会,什么都强,在当下也就意味着你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强,毕竟人的时间、精力、阅历都是有限的,均匀的撒在各个角落,貌似平稳,其实最后只能是啥结果也没有的平庸。
因为这个时代,市场已经进化成熟到,只需要一把“尖刀”,而不是貌似多功能,事到临头,却都不好用的多功能刀。
因为足够简单,所以足够清晰,少了太多迷茫去兜兜转转,去原地踏步的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金钱;
因为足够专业,所以面对竞争,面对生存,不用去拼体量,不用去拼规模,只要自己的那一个“点”,足够尖锐,足够突出即可。
《亮剑》里赵刚说“武术的精髓就是把人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瞬间释放出来”,大道至简,论到根上,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但大道理谁都懂,但这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有什么借鉴意义了?
a,少赚快钱,少看些干货、少找些快钱的项目;
b,放弃一些没意义,没价值是事儿,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儿就好。
c,如果实在找不到自己擅长的事儿,就往你的直觉上走,原因不解释。
4,一面是小鲜肉的失落、影视业的寒冬,一面是精品好剧、个人影视品牌的爆发。
都3000多字了,就不具体搬运影视业多寒冬了吧,详情大家可以去百度。
至于说小鲜肉的失落,在我看来,几乎是必然的。
在市场前期,资本为了驱稳,为了放大利润,必然会选择有数据保证的小鲜肉。
原因很简单,可量化,才可掌控。
但这量化有多少水分?没人会较真,毕竟市场都在野蛮发育。
所以市场前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是骡子是马,总得溜溜才知道,这是资本方面。
对于影视从业者来说,与其花大精力、大价钱去深耕影视产品,打磨剧本、精雕细琢视觉效果,来获客、来赚钱,还不如跟风,投机取巧的押宝小鲜肉,毕竟流量大呀,KPI什么的、对赌协议什么的,至少有保障呀。
谁不希望稳定?谁不希望躺着还把钱赚了?
幸运的是,市场前期,客户都是新鲜无污染的纯良“韭菜”,没有被教育成熟,正好可以大割特割,所以吃第一口螃蟹的郭小四、大幂幂、杨天宝、鹿X等等,赚的盆满钵满。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透支自己价值的同时,往往也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这几位的口碑啥的,点到为止,我就不多说了。
这里强调一下哈,小编我只是门外汉的管中窥豹,借题发挥的吐槽下个人的看法见解,片面偏激勿怪,欢迎行业专业人士的雅量斧正。
好像影视业都一面倒的凄凄惨惨戚戚了?但事实了?
为啥以倪大红、陈宝国、胡歌等老戏骨,却依旧坚挺火红了?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那些公认“老戏骨”的那些人,好像都有多年话剧的工作经验,这能说明什么问题了?
说明,演员抛开光鲜亮丽的外皮,其实也是个技术工种,外在再怎么花里胡哨,论到实处,都是要专业扎实,论到具体影视产品上,就是要人物形象饱满落地,入木三分。
而这就需要长期话剧工作一般,日复一日的练。
这太慢了,有快的吗?
有啊,打造一个面具一般的“人设”即可,但人设终归单薄,一旦破裂,后果代价往往更大,赚的再多,都要一分一厘的赔掉,因为这就是投机取巧的代价。
也许有人要说了,这都是影视圈里的明星,貌似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很远,没什么可参照性。
那一些影视类的自媒体,总有可参照性了吧。
毒sir什么的大号就不多说了,毕竟已经成长成巨兽了,那小的了?
那可就太多了,就比如下面举例的这个95后。
他具体怎么牛X,我就不多说了,起码要比大多数同龄人要强的多,只拿一个事儿来说明,18年才开始做影视自媒体,19年就接到了英雄联盟的官方订单,给某位知名选手定制宣传视频。
当然还有很多从事影视解说的自媒体,粉丝体量都过了百万,从我监控其接的广告密度来看,月收入不会少于6位数,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做这行的时间都不太长,而且他们都很年轻。
讽刺的是,时至如今,依旧有很多人在抱怨生活规则,依旧有很多人每年都在吐槽自媒体没机会了等等。
在我看来,抱怨规则,无非是指望规则向自己倾斜,从而不劳而获的得到被动利益;
至于说吐槽自媒体没机会什么的,大多数时候其实就是习惯性的质疑和否定,同理心想想,也很简单。
人很难相信超越自己认知的事情,一旦遇到,习惯性的否定怀疑,在我看来,无非是想证明其实自己没那么废物而已。
别人麻痹你没什么,自我催眠、自我麻痹,才最可悲。
洋洋洒洒写了4千多字,其实就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说明,当下移动互联网,是咱们庶民普通人的最好机会,文章的最后,几个关键词总结一下吧。
公众号:舟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