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科上市在即,44岁的李丐腾成功了,但20多年前,他揣着39元去打工,用300元工资换来了如今70亿的身价,这让许多人不可思议。
飞科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李丐腾
飞科电器要上市了。
公告称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发行价为18.03元/股,将于今日进行网上和网下申购,公开发行4360万股,不安排老股转让。
发行完成后飞科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李丐腾持股比例达89.99%,如成功上市,其身家至少达70.68亿元。
对于上市,李丐腾并不想说太多,只是表示飞科的IPO计划早在2012年便已经启动。
仅用12年光景,李丐腾将飞科由1名员工的企业打造成为员工过万,年销售额达30多亿的巨型公司。
李丐腾在和妻子谈恋爱时,他的妻子曾问他。
“你这么拼命是为了什么?”
“为了尊严。”
1992年,20岁的李丐腾因家境问题没能去到他梦想的大学,他只好怀揣着全家39元的积蓄启程进发温州,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
冷眼和歧视,是打工者们常常会遇到的情形,李丐腾也不例外。正是那时的境遇,让他体会到了尊严是生活在社会上的必须。他发下宏愿,要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仓库管理员,每月只有300元的薪水,但他从这份工作开始就知道,吃住好并不是自己的最终目标。
1994年,摩托车风靡温州,李丐腾觉得修摩托车一定很赚钱,于是他成为了一名修理工。他脑子不但灵活,手也灵巧。不管做什么,李丐腾都希望做到最好。
而做了几个月后他觉得不太对,带他的师傅已修了十年还在做这份工作。9个月后李丐腾重新开始打工,之后的他还卖过太阳镜。
1995年,李丐腾去了一家剃须刀厂,做了三个月的电路板焊接工作,但这家工厂的订单全部完成后就散伙了,这不得迫使他又找到第二家剃须刀厂——日达。
日达工厂焊接一块电路板的价格是0.15元,为了多焊接,他一天只睡3-4个小时,为自己的梦想存钱。
有一份一天能拿三十到四十元的高工资,对李丐腾来说,“觉得很幸福”。
日达老板周志光见李丐腾既勤快,又是高中毕业,便将他升为主管。他即是总经理又是工程师。而老板对他很放心,什么事都交给他去做,这让李丐腾见了些世面,累积了不少经验。
随着日益竞争的剃须刀市场,价格战也在持续。李丐腾与日达在经营理念上产生了分歧,最后他便从日达出来了。
在李丐腾眼里,周志光是上辈,是师傅,也是同业的朋友。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我的师傅”。
1995年底,此时的李丐腾已经积累了两三万元。从他离开日达后便进入剃须刀行业,自己做配件。
直到1998年,年仅27岁的李丐腾已有十万积蓄。
按常理来说,过安逸稳定的生活,估计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
但李丐腾也曾犹豫过,他征求亲朋好友的意见,不是问该不该去创业,而是询问他们觉得剃须刀行业能否做大。
在10多年前,中国男人的剃须概念,还依然停留在理发时顺便让师傅给修个面的层面上,市场潜力远没有今天看起来巨大。
“人应该活得有激情,即便失败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也是一种价值”。
李丐腾觉得,如果能够成功那是极好的,如果不成功,顶多把所有的卖掉,然后再去打工。
最后,他决定将打工挣来的全部资金去做一把豪赌。
“我可以继续安稳的打工,买房结婚,但我觉得人生不该这样。要有目标,要有伟目标奋斗的过程”。
1999年,飞科品牌就此诞生。
此时,李丐腾在琢磨的,是今后的商业模式。
他认为如果按老套路一定行不通,在当时,旋转式剃须刀基本被飞利浦所垄断。因此他亲自去市场上调查飞利浦的剃须刀,花了9个月做了一套剃须刀磨具,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随后引起了行业轰动。
李丐腾认为虽然竞争激烈,友商也在打持久价格战,但照此下去必死无疑。李丐腾说,要用“最好的配件,做最好的剃须刀,卖最高的价格”。没想到这一战略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在营销上,他做过多次尝试创新,如饥饿营销、思维营销等,甚至是劳资关系上的改变,建立自己销售终端的决定,最终让飞科一举大卖。
而让飞科大卖的是他曾奠定的商业模式与理念。
“把一件事做好不容易,人要有自知之明”。
李丐腾认为,企业如同人,精力有限,如果专注就能保证自己的精力。
在现在,你们很难想象,飞科这样一家年产值超30亿的制造企业却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者得于他在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专注、简化。
之所以是一家轻资产的公司,是因为飞科在公司内只保留了品牌运营和技术研发两大核心业务,从而将大部分生产外包,这与现在一些手机厂商极为相似。
“把企业品牌、专有技术、营销渠道等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把自己不擅长的、实力不够或没有优势的其他部分分化出去,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飞科只需提供技术标准和模具,便可实现分工精细与专业化。因此飞科成为了产业链上的整合者。打破了传统企业一条龙的局面。
李丐腾开创的创新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双方共赢。不仅使自己节省成本,也可使这些加工企业得到质量上的提升。
有限的资本一定要投入到研发和销售中去,有了品牌不怕没有厂房,有厂房却不一定能有品牌。这便是如今飞科的商业模式。
目前,飞科平均每年申请自主创新专利约20多项。其设立在上海的研发中心,研发团队有近百人,每年在专利研发的投入达到千万元。
2001年,处在红火边缘的李丐腾不顾公司反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拓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渠道。
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抉择。在当时来讲,销售产品基本依靠代理,工厂没有机会接触消费者,更不用提铺一张全国销售大网需要多少资金和人力。
但李丐腾坚持自己的选择,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需求,才能知道消费者的想法。
飞科几经考察后,选择了连锁超市作为主力,一度把单机提点提高了30个点。与此同时,飞科多家代理商感觉遇到了危险,便对其进行抵制,一时间飞科在代理渠道的销售量严重下滑。
但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数月后产品依然供不应求。事实证明,飞科占领的渠道比百货商场更符合中低端花费者对个人护理用品的花费习惯。
2004年,飞科可以从代理渠道和消费者终端渠道获得了很好的盈利,而飞利浦、松下还在百货商场里守着自己的专柜,赚取着高额利润。
而后,随着原料价钱猛涨,那些还在迟疑需不须要做品牌的“大厂”开端艰苦求存。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很多国内剃须刀厂因此倒闭,中低端市场逐步走向集中。至今,和飞科在全国层面上竞争的国内对手只剩下超人、奔跑等。
“做企业需要很张扬,但做人我一直很低调。”这是李丐腾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公司只有老板一个人睡不好觉,那这样的公司肯定办不好。”只有当大家都在为同一个平台操心的时候,这样的企业才有前景可言。
刚创业时,李丐腾以车间为家,在那里一直摆着一张床,累了困了就睡一会儿,起来接着干活,那么拼命,不过是为了自由。
如今的飞科即将上市,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压在李丐腾身上的胆子自然而然变得更加沉重,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自己走的路。
来源:今日头条 杨博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