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谁发明的(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来历)

2023-08-06 06:47:00 生活常识 投稿:有一人

摘要: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它更是有“更岁交子,团圆福禄”的寓意。

饺子是谁发明的(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来历)

皮薄馅厚并不适用于饺子,而是皮要有手擀面的嚼劲,然后一口饺子入口,皮弹汤鲜,吃到最后一口,皮和馅几乎同时吃完,而且不需蘸一堆酱,馅已够鲜,少许醋配大蒜即可。那种皮烂馅无味的饺子最是可怕,一入口仿佛吞了鼻涕黏痰。

好的饺子皮才能够兜住馅儿的香。皮要光滑并且筋道,更不能煮一煮馅儿还没熟但皮就破了。面粉里加盐,可使饺子皮更光滑、透亮,而且不容易破。加蛋白也可以增加饺子皮的光滑和筋道,这是因为蛋白中的蛋白质在下锅会因为受热而收缩,使得饺子皮变得不容易沾黏,也就不容易破了。

以蘸料而言,南方人吃饺子喜欢蘸酱油,北方人则是蘸醋,再咬一大口蒜,喝上一碗饺子汤,所谓「原汤化原食」、「喝碗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以饺子馅来搭配适合的蘸料的话,则是鱼肉饺子以蘸醋为佳,不着其它;虾仁饺子蘸少许香油最妙;吃猪肉馅的饺子则应配以三合油(醋、酱油加香油)再佐蒜泥;吃素馅饺子则不宜蘸蒜泥。

在饺子里包硬币,则是始于明朝,流行于清朝。在清朝的时候,支撑国家财务基础的是数量庞大的乾隆通宝,当时人们在饺子里第一次包入了铜钱,希望日子过得更好。

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直到明朝,冬至庆祝后,百姓手头拮据,没钱过年,省钱的明朝,便把部分冬至的习俗,移到了春节。在中国历史的洪流里,好吃的饺子,承载着人们对于喜庆团圆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统过年,饺子在年30晚上的子时以前,也就是23点以前要包好。到了凌晨12点的时候,正是农历新年正月初一的开始,这个时候就要吃饺子了,这叫更岁饺子。更岁饺子有更岁交子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子时这个点,是新旧年相交的时候。而这正可说是一种新旧年的交接仪式,不但除旧,并且迎新。

饺子是谁发明的(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来历)

冬至吃饺子与其它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这和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人,是中国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他写过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

根据这本书的序,他所生活的东汉献帝的建安时期(196~220年),伤寒造成了民众大量的死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也就是说,张仲景的家族是南阳地区的名门旺族,原来有两百多口人,自建安元年(196年)以来,不到十年的时间,即有三分之二的人生病死去,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死于伤寒病。

由于一般医生墨守成规,面对猖獗流行的伤寒病,却不肯作新的研究和探讨,结果使许多患者枉送了性命;为了解决伤寒病的防治问题,张仲景便跟随同郡的张伯祖学医,发愤钻研医学,并呼吁整个社会重视医学,改变迷信巫神的不良风气。

在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在研究前人医学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称,并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深入思考,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而《伤寒杂病论》更被视为是「诸方之祖」,是中国最早一部结合了理论与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明・李濂《医史・张仲景补传》中,记载张仲景「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有时誉……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深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传说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是做官行医两不误。某年,长沙郡传染病大流行,来向他求医者众。一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居室里面给人家看诊,但后来来的人越来越多之后,由于应接不暇,于是他就干脆在衙门的大堂看诊,首创名医坐大堂之先例。

而后世医者为了纪念和效法张仲景,也在药店门前挂牌行医,坐堂应诊。从此之后,在药店治病的医生就被称为「坐堂医生」了。而中药店,也因此多以「堂」相称,诸如扬州的「天瑞堂」、 「树德堂」,北京的「同仁堂」、上海的「涵春堂」,杭州的「胡庆余堂」等。

而张仲景发明饺子的传说,则是发生在他要从长沙太守离任的时候。那时正好是冬天,天寒地冻。张仲景看到很多贫苦而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天气严寒,而把耳朵都冻烂了。看到这种情况的他,回到家后,翻书研究出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第二天正好是冬至,他命人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上搭了个棚子,架起了一只大锅,为穷人施舍这个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的做法,是把性温的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煮熟,然后捞出来切碎后,再用面皮包起来,包成橡是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每个人施一碗热汤,里头放两、三个娇耳。吃了之后就全身发暖、两耳生热。几天之后,居民们不但肚子好受了,冻耳朵也被治好了。由于这种食品的样子子像耳朵,功效又是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庆祝新年时,每个人冻伤的耳朵都被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这天,不论贫富,人们便仿照「娇耳」的样子做成过年的食物,并在冬至中午、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谚。

饺子是谁发明的(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来历)

前文提到,从明朝开始,部份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移到了过年。俗话说:「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说明了年夜饭之饺子是亲人们欢聚一堂的象征。而年三十包的饺子的形状,一般为传统的月牙形。在包的时候,要把面皮对折后,用右手的姆指和食指,沿着半圆形边缘细细捏匀,称之为「捏福」。如果把捏成「月牙形」的饺子,两角对拉捏在一起,则呈「元宝形」,象征财富遍地,金银满屋。

在山东东部,过年煮的饺子常常会故意煮破几颗,但不说「破」了,而要说「挣了」或「涨」了。这是因为饺子馅有菜,菜谐音财,故饺子挣了有「挣财」、涨了有「涨财」之意,图个吉祥,并讨个口彩,以增加除夕夜的欢乐气氛。

而在甘肃中部,除夕夜煮饺子的时候,则是会加少许面条同煮、同食。其面条要细,饺子则要包成元宝形,美其名曰「银丝缠元宝」。

另外,吃饺子的时候,都必须吃偶数,不能吃奇数。饭后盛饺子的盘、碗,乃至煮饺子的锅里,摆放生饺子的盖帘上,则都必须故意留下几个偶数的饺子,谓之年年有余。大年初一的饺子也是这天早餐唯一的主食,有俗谚道:「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馅饼)往家转。」

虽然北方人基本上从除夕开始就天天吃饺子,但在初一过后,必吃饺子的日子,则是「破五」的饺子。破五就是农历大年初五,民间迎财神的日子,而破五也是「送年」的意思,也就是在这天之后,生活就慢慢恢复到除夕之前的状态。

根据清末震钧所撰之记载清代北京风土掌故的杂记《天咫偶闻》所述:

正月初五俗俗名破五,旧例食水饺五日,北方叫名曰煮饽饽。今则或食有三日、二日或间日一食,然无不食者,自巨室至闾阎皆遍,待客亦如之。

民间说破五吃饺子是为了「补窟窿」,有预防疾病的寓意。也有的地方认为有填满去年的穷坑,今年不再受穷的意思。因为初五之后,有的农家就要开始准备春耕了,也就意味着年过完了。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