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一生都在做什么)

2023-08-05 09:21:00 生活常识 投稿:无人街七号

摘要: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途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因“乌台诗案”被贬去黄州;新法废除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苏东坡再回朝廷,职位频繁调动到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

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一生都在做什么)

先从苏东坡的名字说起吧。

出生的时候,父亲苏老泉特意为他取名“苏轼”,原话是这样说的——

轮辐盖轮,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啥意思?

轼,就是马车上的横木扶手,论作用是比不上车轮车顶的,但是,如果没有了扶手,马车就不完整了。

父亲是想通过名字,告诫自己的儿子,要懂得“无用之用”,因为身居要职,往往容易引来不测,只有低调,才能成事,只有“无所为”,才能有所为。

知子莫如父,苏轼刚一出生,父亲就通过名字,为他一生的命运写好了注脚。

22岁 ,苏轼进士及第,年少成名,春风得意!

然而,苏轼虽然才华横溢,但初入官场却不懂规矩,年少气盛得罪了不少人。话说回来,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苏轼一会儿讽刺一下这个,一会儿揶揄一下那个。

尤其是对于王安石变法,苏轼是一百个反对,真真假假的嘲笑之语伴随着他横溢的才华,流传在朝内朝外。这让变法者王安石恼羞成怒,反手就在宋神宗面前参了一本。

虽然,宋神宗也很欣赏苏轼的才华,但苏轼隐隐约约意识到,京城已是是非之地,不宜久留!

36岁 ,苏轼被调离京城,快马扬鞭的来到了杭州当副市长,之后的八年里,他又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任职。

可以说,这八年,他为老百姓干了很多大事好事,这些史书都有记载,我就不一一说了,不过足以见得苏轼做父母官的能力还是相当OK的,而在这舒爽的八年间,他也留下了许多舒爽的诗词——

什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可如果你读苏轼只读到这里,可以说完全没有get到苏轼真正的精神内核,伴随着苏轼高开低走的人生,他的诗词也经历了意境上的变化,有些时候,哲学上的乐观远不如现实的重锤来的深刻。

可以说,这八年,是苏轼一生之中非常舒爽的日子,在这期间,苏轼“居庙堂之高”时,不忘”忧其民”的责任,而“处江湖之远”时,也时刻在“忧其君”。

作为名噪一时的键盘侠段子手,反对变法的声音中,数苏轼粉丝多,这可引起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警觉,山高皇帝远就治不了你了?

政敌们开始在苏轼的公众号、抖音、QQ空间里,逐条去找他的诗词和言论,然后认真分析揣摩,不多久,就给他安了“愚弄朝廷”、“讥讽朝政”的帽子。

44岁, 网络大V苏轼因言获罪。

皇上龙颜大怒——来人,把苏轼给我拿下!禁言、销号就算了,还被同行合力推进了大牢之中。罪名不小,一时间,苏轼性命难保。这就是历史有名的“乌台诗案”,首开自媒体乱象整顿先河!

苏轼好歹还是有些粉丝和群众基础的,再加上皇上爱惜,在被拘押了整整130天之后,苏轼才在各方营救下重见天日,可刚从牢房里走了出来,憋了许久的他就发了条朋友圈——

却对酒杯亦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従来岂有因。

瞧把你能的!还敢乱发!真是无药可救!接下来的流程就很简单了——发配黄州。

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当年也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花销、住房、吃饭都是问题,可越是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越能激发出苏轼无限的革命斗志和大无畏的乐观英雄主义!

在这里,他钻研食谱,注重养生,广交朋友,硬是在举目无亲的地方开出了一番局面,放下一切身段和架子,远离黑子!远离互联网!用他的原话,就是——

自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悲田院乞儿。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轼,在黄州这个小地方终日无事,开始默默回忆自己的过往,复盘自己的人生——

少年时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看似才华横溢,实则好大喜功,无实际内容,不过是书生的泛泛空论,意气用事,自鸣得意罢了。

要在读书中,去掉自己身上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稳健端庄、谦逊平和的正气,去掉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成直面人生的大丈夫气。苦难和挫折,让这个曾经“意气高于百尺楼”的书生,变得淡然而潇洒。

什么是潇洒?

潇洒很具体,是你在生活中面对每一个具体困难时的表现,你的人生中所面临的每一个挑战,都在检验你潇洒的底线。

在黄州的这段日子里,苏轼最爱去的地方,是赤壁遗址,虽然据史学家考证,这里并非实际的古战场,但苏轼借景抒怀,用三次对赤壁的歌咏,在中华文明的滩头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后赤壁赋》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个人的感情无论多么强烈,在宏大的历史巨变中,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而赤壁的三次歌咏,标志着苏轼开始走出了“乌台诗案”的阴影,走出了精神危机的陷阱,走向了思想人格的成熟。

47岁 ,苏轼已经在黄州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拉了整整四年的屎,而神宗皇帝也并没有忘记他喷香的文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苏轼迎来了转机——

神宗重新启用苏轼,派他前往河南汝州出任要职,这也标志着神宗皇帝与苏爱卿的和解。

我常常想,如果故事到此, 该有多好,我们的大文豪,历经沧桑也算是落得小确幸,小日子,大文字,儿孙绕膝,其乐融融。

但苏轼的人生剧本偏不这样写。大才子大网红,走到哪都秀人一脸,而命运,也总是喜欢捉弄苏轼,来给他的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和素材。

51岁 ,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苏轼东山再起重回朝廷担任要职。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苏轼就从一个地处偏远的官犯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而且开始给小皇帝当老师。眨眼之间,他已飞跃了十二个官阶,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而且成为帝王之师,这可是多少文人的终极梦想!

大概是苏老泉的坟上冒起了青烟,突如其来的变动,让苏轼猝不及防,说好的沧海寄余生呢?说好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呢?

要说都这份上了,苏轼也该收一收他那颗文艺的心,少发点朋友圈,少写点公众号,没事刷什么知乎微博,老老实实做业务伺候好小皇帝不香么?

可他偏不!

面对当时朝廷的执牛耳者司马光、程颢等人,他又唱起了反调,自媒体账号一顿输出,粉丝看了咔咔点赞,领导看了直摇脑袋!

这倔强的灵魂!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上与执政不合,下与本局异议。

上面和宰相合不来,下面和同事谈不拢。这还能有你的好?

书生本色!不知物性!

司马光的党羽门生开始争相指责苏轼。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真的好难!

也许是怕了,也许是累了,回想起“乌台诗案”留给他的道道伤疤,至今仍然刻骨铭心!为避免陷入政治陷阱,苏轼连上四道折子,请求离朝外任。

这让彼时垂帘听政的高太后着实为难,看到苏轼再三请求,高太后无可奈何的答应了,临行前,高太后把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对他说——

你知道为什么提拔你吗?这是先帝的意思。苏轼怅然!

55岁 ,苏轼再次启程!

他先后在杭州,颍州,扬州和定州担任知州,共计五年,期间,他改造西湖,治理灾害,让当地生态焕然一新,百姓无不称赞!

其实到这里,如果我们回顾苏轼的从政经历,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会发现苏轼只要在中央朝廷,就必然会陷入党争,陷入永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和口水大战。而每次苏轼受不了这些的时候,就会申请出任地方官,融入到老百姓中,成为一个光辉的形象。

苏轼啊苏轼,你可长点心吧!

60岁, 被贬惠州迎来人生至暗时刻!

随着高太后离世,十八岁的哲宗亲理朝政,新党上位矛头直指苏轼,政治风暴山雨欲来,苏轼的人生剧本,也即将迎来至暗时刻!

要说人生,可真是一场大梦,在经过了人生的奋斗和磨难后,苏轼在人生轨道上转了一大圈,又重新回到了被贬黄州时的境况,又一次成为了官犯,用他自己的话说——

四十七年真一梦,

天涯流落泪横斜。

经过六个月的长途奔波劳顿,苏轼终于抵达惠州。原谅我匮乏的文字,惠州,已经不足以再用鸟不拉屎来形容了,还是让大文豪自己倾倒一下苦水——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辛酸凄楚!一言难尽!

而七千里外,极远处的朝廷,黑暗中仿佛总有一双暴力的手,粗鲁的抓住苏轼老头儿的衣领,恶狠狠的问道——改了没有?无论此时的苏轼有没有痛定思痛痛改前非,此时的他,已经被政敌遥控着按在地上摩擦,却总是嘴硬的说道——绝不屈服!

62岁 ,在惠州呆了三年后,苏轼又被发配到儋州。儋州也就是海南岛,被人们称为“天涯海角”的地方,实在是无更远处可贬了!到了儋州之后,苏轼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当作棺,次便作墓”。这该是怎样悲凉的心境!

——生还无期,死有余责。

——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精神上的无力和孤独,已让苏轼倍感疲惫,而物质上的匮乏,更让他举步维艰,但即便是在这种“得米如得珠”的苦行僧生活里,我们的苏轼,却依然能把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一样的乐观豁达!

大不了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当地的穷秀才,总是考不中,有什么不行呢?大不了把自己当一个隐退乡里的穷和尚,用一口断了腿的小锅煮米粥吃,这一辈子也可以啊。

苏轼这样安慰自己——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是真的乐观吗?是真的豁达吗?哎!不过是苦中聊作乐!一切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一切乐观的背后都是悲凉!贬无可贬,苏轼反而坦然,他强打着精神,忘却了漂泊异乡之苦,开始继续寻找自己精神的归途。

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生活本身的艰苦而干涸,而是给他提供里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他形容自己的心境———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天其以我为箕子,尽力帮助荒蛮之地开化文明!

他的眼睛里又亮起了光。

在海南居住了的三年期间,把“此心安处是吾乡”挂在嘴边的苏轼,强行的让自己承认眼前的他乡即故乡,来缓释自己的内心。却不想,随着宋哲宗崩逝,宋徽宗继位,天下大赦!

苏轼!无罪!

原本以为要“余生欲老海南村”的苏轼,却意外的“帝遣巫阳招我魂”。而此时残年饱饭的老东坡,心情复杂,一面是“倦客愁闻归路遥”,一面又“快意雄风海上来”,虽不复有雄心壮志,但最终还是乘船离开了海南,临行前,他站在船头,笑声放歌——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65岁 ,返程北上的路上,连日大雨,桥梁大坏,客宿小舟,屡遭劫难。五月到达金陵的时候,路上传出主理朝政的向太后去世的消息,宋徽宗的政治意图再次明显,苏轼警觉起来。

命运,别闹了!

他想要去再见一见弟弟!他不想再次陷入政治漩涡!他启奏圣上退居常州!苏轼到达常州的时候,已经身染重病,弥留之际,他的听觉、视觉已经渐渐模糊,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苏轼喃喃回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朋友凑近他的耳畔大声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苏轼用尽力气呢喃的答道—— 着力即差!

着力即差,是苏轼留给这个世间的遗言,也是苏轼出生父亲起名时没有明说的话。

苏轼的那种乐观洞察、清醒自信,到底要去哪里寻?

可是话说回来,看过了苏轼的一生,他真的就那么乐观,那么自信吗?你怎知道,夜半三更,“料峭春风吹酒醒”的时候,倚杖听江声的苏轼在想什么——何时忘却营营?何时忘却营营?何时忘却营营!最后得到的答案,也无非是江海寄余生罢了!

你看,他是怎样形容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还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我被聪明误一生,这样的人生的总结诗里,你觉得他乐观吗,你觉得他豁达吗,你能感受到他的豪迈吗?苏轼苦极了!他所经历的苦难,要比许人都多!可是,你明明又能够从他的每一句诗里,读到他面对苦难辩证的观点——年轻与衰老,聪明与愚鲁,失败与成功……

所以,你若是要想学习苏轼的乐观,就必须要汲取苏轼的痛苦。而若是想要摆脱焦虑,就必须用苏轼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得到和失去,总是相辅相成,很多时候,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进一步说,有了辩证观,我们还要能够学会转化,苦中作乐,转危为安,在事物的一面中,寻找另一面存在的转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一元化的视角,避免陷入情绪的牢笼,进而正视自己的人生。

声明:犀牛文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ad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