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我们都知道,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
这就要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
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要在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
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
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
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
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座山峰犹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威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称之为清凉山。
五台山是由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阙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比卢遮那佛。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
文殊普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关于他的来历,说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弟子,帮助佛化导芸芸众生。
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文殊的坐骑为一青狮,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后因对观音信仰流传,逐渐被取而代之。
关于五台山文殊菩萨的传说有多很多,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仇视佛教的皇帝,他刚登基,就带领干军万马。杀气腾腾地到处毁庙,发誓杀尽天下所有的僧人。
不久,他来到了山西。有一天,他正策马前行,迎面碰到一位老和尚。这位昏君非常奇怪。
便问和尚道:“寡人发誓杀尽天下所有和尚,难道你不害怕?为什么还敢在此行走?”老和尚说“佛祖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你为何乱杀无辜?须知因果不爽。”
昏君听此言语受到震动,便下了马,走到老和尚跟前,问道: “寡人登基不久,欲扫平天下,难道和尚杀不得?”老和尚说: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3岁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你杀得了出家人的肉体,却服不了人心。”昏君问:“那你说该怎么办?”老和尚说:“起码要给我们一块立足之地。”昏君说:“你说吧.要多大的地方?”老和尚说:“不大,一巴掌大足矣。”
昏君说:“好。一言为定。”这时老和尚的身量一下长得比山还高,全身金色。他伸出右手,往地下一捂。方圆五百里的五台山就形成了,南台是他的大拇指,另外四指就是东、中、北、西4个台顶。
原来老和尚是文殊菩萨化显。自此以后,文殊菩萨又到东海搬来了“歇龙石”(现在叫“清凉石”),降伏五百毒龙,将他们锁在“秘魔岩”。
从此以后,五台山一改黄土高坡的萧索景象,变得满山芳草香花。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那位昏君后来也成了佛教居士,立志终生护持佛法。
接下来咱们在讲讲,文殊菩萨到东海取歇龙石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
气候异常恶劣 ,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天暑热难当,农民根本法种庄稼。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 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
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 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
因为他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 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来求援的。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放心地答应他。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 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志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
于是,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 ,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
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对找。
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 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 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
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 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传说朝拜者各见境界不一,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见 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
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这个传说已以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 厚两,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很多去五台山朝拜的人,都想亲眼目睹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发愿:要让每一位去五台山朝拜的善男信女,都能见到文殊菩萨。但是文殊菩萨具体与哪一种身份出现,我们就不知道了!这里呢给大家讲一个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示现的故事。
北魏年间,腊月初八供斋,文殊菩萨示现为一个贫穷的妇女,一只手抱着一个小孩,另只手拉着 一个小孩,还带着一条狗去乞斋。既然是无遮大斋,就什么都不应该遮止。
所以妇女就说:给我一份,二个孩子各一份食,给狗一份,再给我肚子里的孩子一份。施粥的人一听,冒火了,说:“看你贪得无厌,人的给了你,连狗的都给了你,没有出生的孩子怎么吃?”
文殊菩萨就感叹说:“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 尽,爱憎又若何?”这是文殊菩萨说我们众生,常常喊要用慈悲心、平等心去待人,但是真正的遇到境界的时候,分辨好坏的心就生出来了。
所以我们朝山拜佛,如果能够把众生都作为文殊菩萨想,那你朝山一定能够见到文殊菩萨。因为文殊菩萨没有一时一刻离开我们,他一直在守护着我们,但中 间有一个感应道交的问题。
如果你的心能趋于文殊菩萨的慈悲心、平等心的时候,就能见到文殊菩萨。如果不能相应,文殊菩萨再着急,也没有办法。所以希望大 家,真正能够发起来慈悲心、平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