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是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学者们多将老子看作春秋时代的人,认为他与孔子同时,年岁略长。据司马迁所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所以又称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人。传说,老子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曾跟随商容学习天文、地理以及三代的礼乐制度。
年长后成为周朝的守藏室史,守藏史有许多珍贵典籍,他博观通览,勤学深思,奠定了其学问的基础。
但是,后来周王室发生严重的内乱,老子看到周王室太过腐朽,回天乏术,就准备去周隐居。
于是,他骑上青牛,前往函谷关。守关关尹喜看到老子要归隐,请求老子一定要留下著述再走。
老子拗不过关尹喜,勉强提笔著述,写成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书成之后,老子出关,便不知所踪了。《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被尊为道家祖师。
《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学术界的意见一直都不统一,有的说是春秋时作品,也有说是战国时作品。但是老子学说广泛传播,大概是在战国的后半期。
1993年,湖北荆门战国中期的楚墓中出土了竹简本《老子》。据学者们考证,简本《老子》的传抄年代大概在战国中期或更早。
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它是天地万物之母。
道是永恒、无限的事物,没有具体的形态,人类的感觉器官不能感知到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使用“道”解释万物的起源,反对神明创世说。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还认为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法则,认为凡事物向某一方面发展至极致时,必然要走到它的反面去。
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他还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无为才是治理天下的最佳政策。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指出,统治者如果坚持使用无为的法则治理天下,最终会使国家进入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中。
在这个状态上,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将消失,人类的社会生活会恢复原始社会结绳记事的秩序中。在经文第八十章中,他具体描绘了这个状态: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这些思想被学术界看作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思想,是一种落后的、倒退的世界观。他认为所有的进步,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会招致祸乱。他说:“知慧出,有大伪”,“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老子认为,权力、财富、文明、以及安逸享乐的生活方式才是天下不能得太平清静的根源。
无为政治的本质就是要求统治者主动放弃对权力、财富和安逸享乐的欲望,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以此带动全体社会成员过上简单朴素的生活。只有在这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世间的各种纷争,实现太平清静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