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棣是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盛世武功,陆地“北伐蒙古,东抚女真,连同西域,征服安南”,海疆“北抵库页,东收澎台,探明西沙,奠定南海”;鼎盛治国,文化“永乐大典,崇敬儒学,完善科举,民族融合”,与社会“商贸互通,万国来朝,科技进步,农业更新”。。
中国历史上四百余位皇帝,争议最著莫若明成祖朱棣,其“北伐蒙古”、“迁都北京”、“篡权夺位”、“枉杀功勋”等事件,能否担得起“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
靖难之役:建文帝削藩违背朱元璋训诫!
明太祖朱元璋坚定“封藩制度”可“夹辅皇室” ,在位期间除25子朱㰘与26子朱楠年幼未封。
《皇明祖训》重定前仅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便有,庆王朱栴、宁王朱权、岷王朱楩、谷王朱橞、辽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九位皇子封藩王(部分就藩), 强调藩王与皇权“各守祖宗成法”。
《皇明祖训》载: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或连及朝廷俱废。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若朝廷之失,固有此祸;若王之失,亦有此祸。当各守祖宗成法,勿失亲亲之义。
建文帝朱允炆听信黄子澄等计策,周王朱橚与齐王朱榑废黜徙往边疆,代王朱桂与岷王朱楩囚禁严加审讯,湘王朱柏被征召羞愤自焚子嗣断绝,明朝皇室手足相残谁来管?
朱元璋称帝前兄弟皆亡故,朱元璋长子朱标1392年病故,次子朱樉1395年病故,三子朱棡1398年病故, 第四子朱棣是朱氏皇族在世辈分最高的藩王。
朱元璋共分封24位藩王,数月间被建文帝搞垮5位,派亲信接管北平军政事务,将燕王府直辖精锐调离北平,对朱棣动手只在一念之间;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颓势,建文帝迫不及待诏辽王朱植回南京,将其软禁后宣布改辽王封邑至荆州; 建文帝削藩不留任何缓和余地,朱棣难以束手待擒“靖难之役”实属无奈之举。
诛灭十族:方孝孺蔑视皇权与儒生殉难!
儒学宗师方孝孺未参与削藩迫害诸王,亲信幕僚姚广孝推崇其“天下读书种子”,朱棣筹备登基诚邀方孝孺执笔拟诏书。
方孝孺顺从将位列“开国功勋”荣宠至极,方孝孺若表明态度回绝未必遭受责罚,但方孝孺赴邀写“燕贼篡位”并质问朱棣, 表明方孝孺愚忠且错误理解“忠义礼法”,主要三点:
其一、皇权说到底是“家天下” ,朱元璋不按套路传位朱允炆,朱允炆未遵循祖制废黜藩王,朱棣夺权称帝但皇帝仍姓“朱”; 其二、获得“孔府”权威支持 ,时“衍圣公”孔彦缙尚在襁褓。
孔府百余联名拥戴燕王朱棣,朱元璋托孤驸马梅殷亦劝进; 其三、“君臣有别”不应逾越 ,方孝孺只要忠于明朝,朱棣无论藩王、监国或者皇帝都是“君”,愚忠建文帝指责朱棣实为忘本;
方孝孺固然“学孟子之义却无孟子之智”, 朱棣虽恫吓方孝孺“诛十族”并未执行,其兄方孝闻、其弟方孝友、其妻郑氏及其四个子女皆自缢而亡。
方孝孺本族绝嗣而亲族方孝复仍延续,且统计873人多半自我检举殉难儒生,部分私藏或刊印方孝孺著作无辜获罪,相对而言戍边凄凉却尚存希望。
永乐大典:文化保护意义远胜《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确实删除建文帝相关内容,(永乐朝空缺史料)如洪武后期及建文时期国政、黄子澄及方孝孺等文化著作、朱棣生母是否孝慈高皇后(马皇后)等。
但《永乐大典》核心保护并修缮典籍, 通过编修筛查儒生挑选栋梁之才重用,如著名宰辅杨士奇、杨溥皆由此起步,《永乐大典》促进明朝文化繁荣与文臣治国。
以数据总量而言《四库全书》更胜一筹(《四库全书》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8亿字 ;《永乐大典》计22,877卷、11095册、 约3.7亿字)。
两书相差384年,明朝时期引进如玉米、番薯等农业品种,从《永乐大典》摘选《旧唐书》与《旧五代史》及清初《明史》等,卷数与册数约3.5倍但字数相差2.1倍 透露不寻常。
清朝在乾隆中期综合指数达到鼎盛,因儒生思念明朝蔑视满族(女真)文化,乾隆帝集结满汉官僚编纂《四库全书》,美化建州女真部落崛起过程、隐藏孝庄皇太后下嫁秘闻、株连饱含对明朝思念文章等。
传闻摘录内容不及删减销毁半数,内容相互矛盾且错别字屡见不鲜, “文字狱”使儒生不再落笔议论国事,以“ 完整 ”角度而言《永乐大典》确系史上之最。
亲征蒙古:以守代攻汉族皇帝扬威草原!
突厥化的蒙古巴鲁拉思部首领帖木儿,曾在公元1404年率20万大军远征明朝,虽半途而废却激励蒙古诸部反抗决心。
先是朵颜三卫频繁侵犯辽东联结女真,继而元顺帝曾孙本雅失里伏击丘福军,另有瓦剌诸部截西域通道向西藏渗透, 明军50万及庞大辎重非寻常将领能驾驭, 且朱棣欲 灭北元战功阻绝皇权正统争议, 遂以皇帝身份统军征战蒙古草原。
明成祖朱棣率精锐由南京出发,北平短暂休整至蒙古斡难河畔,歼灭 本雅失里所率鞑靼军精锐, 东征阿鲁台至贝尔湖凯旋而归,征战近1500公里全程近2600公里,单程冠绝汉族帝王亦能碾压清朝皇帝 。
清朝皇太极征林丹汗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约1300公里,康熙帝征噶尔丹至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仅约700公里。
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胜率约70%神机营是关键,汲取沐英步骑配合时“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步兵独立防御时“前队射击,中队准备,后队填药”,“ 三段击战术”较日本或欧洲领先百余年 ,明朝骑兵遭遇战或伏击战难敌蒙古骑兵。
朱棣命工匠改进洪武年间三眼火铳列装骑兵,“朝鲜壬辰倭乱”李如松凭借骑兵火铳威震日军,被誉为明朝镇国利器。
郑和航海:宣扬国威奠定现代海洋疆域!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29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并为此奉献生命,工匠劳务+船员薪俸+航海消耗+赏赐诸国等约400万两白银(战船木质原料价格难以统计。
平均到每次航海约58万两,永乐年间财政收入近3000万两,航海绝非朝廷不可负担的累赘,相反郑和带回的香料、宝石等物品,减缓明朝财政数十年之久。
秦汉征岭南受造船技术限制海军薄弱;隋唐重心在北方拓西域遏突厥防吐蕃;宋朝造船业崛起统治者却以贸易为主;元朝江南实行代理制度较少官方出使;
朱元璋因张士诚与倭寇之故闭关锁国;清朝水师薄弱遂关闭与世界沟通之门;唯有郑和船队接近莫桑比克海峡,有记载国家36个探索无主之地百余处,使东南亚诸国奉明朝为正朔(宗主国) 。
《明史·郑和传》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郑和船队与台湾原住民贸易,加快明朝驻兵澎湖管辖台湾;郑和船队沿途刻碑宣扬国威,是中国拥有南海主权关键证据;
1958年《领海及毗连区公约》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均作出相似规定“岛礁归属决定领海主权”, 今西沙群岛中“永乐礁”、“宣德礁”等皆为郑和命名,奠定中国领海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南海最广袤富饶。
北京皇城:恢弘气度加速北方民族融合!
经历辽、金、蒙古帝国四百余年统治,北方汉民从语言到习俗更亲近游牧民族,明朝北伐儒生官员所谓“殉国者”并非个例,明太祖朱元璋对蒙古有强烈的复仇心理。
但 明成祖朱棣在北平生活20年感情深厚,军事打击蒙古只是令蒙古各部臣服手段,疆域比肩元朝且各族和睦共荣才是理想,皇城恢弘可使朝觐各族心生敬畏而臣服。
蒙古帝国灭金国时史籍记载“赤地千里”,曾辉煌如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名城,洪武年间衰败即便修复却难为国都程度。
江南经济繁荣供养九边精锐数十万将士,精英阶层流失导致黄河流域发展变缓慢,朱棣最初提议升北平为行都朝臣皆无异议,屈服强权却也 看到北京营造后军事征伐便捷、发展黄河流域及协同攻守御敌等。
明成祖朱棣接管明朝中央军愈发感到不安,建文帝生死不明而舆论数年汹涌难以平息,燕军数量有限要维护北方稳定并守护皇权,但燕军底层士兵家眷在北方思念之情日重,根基在北平迁都亦能削弱洪武旧臣的阻力,优抚燕军将士君臣亲近使朱棣获得安全感 。
毫无疑问营造北京城为“行都”符合历史发展,即便将“首都”迁至华北平原值得商榷。
攻灭安南:雷霆一击誓将安南融入华夏!
早在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安南陈朝控诉胡季牦”弑主篡位,屠害忠臣”,朱棣愤怒却隐忍未发。
其一、云南和广西贫瘠军粮匮乏,需要时间改善财政储备粮草;其二、安南无明朝必须争夺权益,损兵折将会使朱棣威信削弱;其三、明成祖麾下缺少统军将领,朱能骁勇善战赴任途中病逝; “兵者,国之重器”!
征安南之战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农历十月拉开战幕,至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农历五月俘获胡季牦父子终结,。
征调明军80万仅用时200余天获得全胜,期间完善的后勤补给、战船抢滩登陆作战、火铳对抗安南象兵、长途奔袭破敌灭国,单项战例便能载入军事史册堪称经典,全部运用更展现明军各部配合默契。
网上称朱棣“应果断放弃安南,避免数十万伤亡”,却忽略掉 重要事实,安南反叛由最初陈季扩率十余万,到黎利起义之初仅数千部众而已。
安南国势衰弱同时民心逐渐归附,朱棣珍惜打下的每一寸土地,更加倍努力守护让后代乘荫,若明宣宗未撤销“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安南也许会像清朝收复新疆,磨合百年而融入中华文明之内。
综述:毫无疑问明成祖朱棣是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
诸如“秦皇汉武,唐高宋祖”,同等条件难以企及明成祖朱棣。
盛世武功,陆地“北伐蒙古,东抚女真,连同西域,征服安南”,海疆“北抵库页,东收澎台,探明西沙,奠定南海”;鼎盛治国,文化“永乐大典,崇敬儒学,完善科举,民族融合”,与社会“商贸互通,万国来朝,科技进步,农业更新”。。
固然明成祖朱棣有诛方孝孺等功臣及迁都北京劳民伤财等问题,但从历史宏观角度而言“功(绩)远大于过(错)”,配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笔者被明成祖朱棣的文治武功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