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家住六朝烟水间。这里是胖一和雪酱的探游日记,跟您分享诗词旅游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南京盋山,是一座隐秘低调的小山,稍有忽略,你不会注意到它。
南京盋山,是一座文化名山,曾经在盋山的周边,颜真卿、方苞、魏源、陶澍、袁枚等历代名流雅士或赋闲散居,或放歌诗文。
南京盋山,之前在前面好几篇文章中提及过,不知你还有没有印象了?
据甘熙《白下琐言》记载,龙蟠里有四松庵,亦名盋山园。陶澍倾心于此。
陶澍在此建造印心石屋,匾额是清宣宗所赐御笔,勒石成碑,改名盋山园。
盋山园,实则是陶澍为家眷盖的房舍。清道光十八年,陶澍仿杭州诂经精舍、广州学海堂,奏请朝廷在自己的园内辟建惜阴书院,提供一个让读书人“用经史古文相磨砺”的场所。
惜阴书院第一任山长是薛时雨,晚清著名词人,一代教育家。南京的弟子们,合力集资,为薛时雨建造的薛庐面对盋山。
后来,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延聘缪荃孙为总办,陈庆年为坐办,筹建图书馆,选定了城西龙蟠里盋山脚下的“惜阴书院”旧址为馆址,修建藏书楼。馆长柳诒徵将藏书楼命名为“陶风楼”,积极充实馆藏,并且加以编目流通。
南京盋山,与乌龙潭、龙蟠里毗邻,在盋山脚下,曾经出现了惜阴书院、薛庐、陶风楼、教忠祠,甚至还有魏源故居、四松庵等等。
盋山,准确位置实在南京清凉山公园南,虎踞北路东侧、乌龙潭公园的西侧,南京市鼓楼区龙蟠里九号省文旅厅院后,被广州路、清凉山路、龙蟠里、虎踞路所围绕。
盋山属于清凉山东南一脉,海拔仅45.3米。据说,古时候有一种陶器,外形像盆,却比较小,专门用来盛饭,被称为“盋”,盋山的外形正像一只盋。
在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觉得“盋”字太生僻,改为“博”山,不过民间俗称它为“钵山”,“菠萝山”,不过,后来“盋山”还是沿用下来了。
盋山的历史悠久,据说,盋山的历史要追溯到南京建城史,也就是石头城历史。
著名书法篆刻家苏金海回忆:“八十年代初期,我带着学生在盋山(菠萝山)顶上……发现六七枚人面瓦当……。”他将部分瓦当及砖文拓片,赠送给了当时在南京文物局工作的贺云翱。
贺云翱老师寻找六朝石头城遗址数十年。据他研究,石头城范围为:鬼脸城、清凉山公园、国防园、以及龙蟠里一带,是个不规则图形。盋山山脊上有人工修筑的城垣遗存。
历史上盋山曾有亭台、庵庙、祠堂,是天下赏梅胜地。
哪里来的梅花呢?
原来,陶澍建惜阴书院时,在周围栽了百余株梅树。后来龚自珍在《病梅馆记》写道:“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关于盋山,我甚至找到了好几本书,或是以盋山起名,或是围绕盋山来著作。
清代文人顾云曾特地为此山撰写过一本《盋山志》。民国十七年,盋山图书馆精心择取馆藏善本书页汇编成《盋山书影》,石印出版。柳诒徵先生在主持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后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时,记录与国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相关的公文案牍合集《盋山案牍》。
最后以袁枚的一首诗为结尾
雨花台
三十六重天,天花堕可怜。
飘来石城雨,散作寿阳烟。
衰草蒲团影,斜阳羯磨禅。
梁皇偏有价,百万赎身钱。
#我的旅行日历#
晚清名园,左宗棠赠种美国刺槐,薛时雨在南京讲学所住,媲美西湖
郑州如何跻身中国八大古都之—?4.5公里城墙游历,遗址公园揭秘
南京龙蟠里,寻不到影的薛庐、教忠祠、四松庵,活在诗文典籍中
清末南京著名八大书院之一,两江总督陶澍创办,捐钱一万两作经费